文:任泽平团队
1 总基调: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稳住楼市股市此次政治局会议定调十分积极。会议提到,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首次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首次搭配“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力度空前。本次会议传递八大积极信号:第一,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上次如此提法在2020年,应对疫情冲击。预计明年上调赤字率,财政政策增量扩容,加快10万亿化债落地。第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次如此提法在2008-2010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预计明年更大力度降息降准。第三,全方位扩大内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预计明年促消费中央补贴金额有望扩大。投资方面,一是优化结构,二是抓落实,三是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第四,稳住楼市。房地产是周期之母,房地产稳则经济稳。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明年有望进一步放宽限购、大规模住房银行收储等更多新政策出台。第五,稳住股市。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功能,支持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第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未来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深化科研与产业融合、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和产学研一体化。第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明年促进对外开放的方向可能在加强区域开放、推动文化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第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和乡村相互配合协调,县域经济“微中心”化,都市圈农村反向融合。中国经济潜力大,如果全力拼经济,前景光明。2 财政政策:从积极到“更积极”会议提到,财政政策要“更积极”,上次如此提法在2020年,应对疫情冲击。赤字率有望提升至4%以上。2023年、2024年预期目标赤字率均为3%,但2023年窄口径赤字率实际已达到4.59%。配合“更积极”的表述,明年预计赤字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实际提高1.3万亿的财政赤字规模,相对于近几年每年1万亿元特别国债等举措来说,绝对规模的变化并不大,但有助于打破3%赤字率的古板约束和提高财政政策的灵活性。10万亿化债工作加快推进,明年关键在于落地。11月8日,财政部公布10万亿元化债方案,10月以来用于化债的债券已发行超过两万亿。明年关键在于落地,中央加速下达置换债额度、地方政府加速发行,通过释放原本用于偿债的财政资源,地方政府可以增加对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从而促进经济的恢复增长。财政政策发力,一是扩张各类专项债以及中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使用范围,减少约束条件,更重要的是其投向领域是否可以撬动更高投资乘数;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特定群体支出,地方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帮助特困人员、孤儿、孤寡老人、学生、失业人员等特定群体抵御风险;三是结构性减税降费,在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有所倾斜。3 货币政策:从“稳健”到“适度宽松”会议提到,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上次提法在2008-2010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隔14年再现,足见力度。预计明年更大力度降息降准,可能累计调降政策利率50BP左右,累计降准200BP左右。12月2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明年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综合融资成本。”降准、购债等多渠道释放中长期资金,维护流动性宽裕。11月底,MLF到期、专项债发行提速等导致流动性需求大增,央行同步开展8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和净买入国债2000亿元增加中长期资金投放。当前我国央行持有政府债券占总资产比重约5.5%,与成熟国际市场央行持有政府债的规模和体量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明年将通过降准、购债、上缴央行利润、结构性政策工具等方式,更大力度满足市场对中长期资金需求。4 全方位扩内需,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政治局会议提到,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明年出口承压,扩大内需是提振经济的关键。今年中央划拨15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特别国债,带动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较上月增加1.6个百分点,高于季节性。我们预计明年促消费中央补贴金额或在3000亿以上。今年在消费上主要是推动以旧换新、培育新增长点和发展服务消费,明年或以开发消费新场景和新增长点以及继续大规模以旧换新为主。新能源车以旧换新补贴延续,同时将消费补贴拓展至服务、生育等领域,撬动内需增长。投资方面,要提高投资效益,一是优化结构,二是抓落实、重效率,三是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明年投资可能倾向于基建投资和战略性产业投资,这类投资可带动大量相关产业链发展,撬动投资杠杆。老基建如高速公路等,数据显示,2025年北京、广东、四川、湖南、河南等省市均有较大规模公路建设计划;新基建投资方面,投向水利、5G网络、数据中心等。战略性产业如芯片、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长期来看,扩大需求的核心是创造就业岗位和提升收入预期。有效投资带动就业、消费回暖稳定预期,政策需持续发力带动经济稳步复苏。具体方向上,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群就业,如为企业提供定向招聘补贴等。5 稳住楼市会议提到,要“稳住楼市”。房地产是周期之母,房地产稳则经济稳。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明年或有放宽限购、住房银行收储等更多新政策出台。9月下旬政治局会议定调地产“止跌回稳”,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建立动态调整存量房贷利率机制,多地放松限购、限售、限价、信贷,降低税费,允许专项债购买土地和存量房储。国庆后,一二线楼市销量改善。我们总的判断:目前楼市量起价稳,源于在政策组合拳下前期受创信心有所恢复,但考虑到主要城市库存依旧高、居民购买力及信心不足、政策效果递减效应,楼市政策要需要加码,市场总体呈现我们之前判断的大分化格局。2025年,将从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需求端激发购房者热情,可能继续放宽一线城市限购、推出针对首套房或改善型住房的财政补贴政策等;供给端改善资源配置,对于闲置或库存较多的地区,减少供地,加快旧房改造或以租代售措施,盘活存量资产。住房保障银行收储,资金规模要大、利率要低、期限要长;对供需两方提供金融支持,首套房贷利率可能进一步下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优质房企的融资支持,对按政策要求发放白名单贷款的商业银行进行免责,同时针对困境房企实施专项债务化解方案等。通过大规模住房银行收储库存商品房,用于租赁房和保障房,有助于改善民生、救助房企、改善地方财政和防止烂尾楼风险,一句多得,资金规模要大、期限要长、利率要低,才能落地见效。“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区域战略重点在协作和因地制宜。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联合体的建设;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如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东北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等;加快建设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