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芪的本草考证医生在线网2007-03-05来源:医生在线 黄芪的本草考证中国药师1999年第4期第2卷 综述与专论 作者:张继徐纪民赵京春张莉雅 单位:张继 徐纪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00050);赵京春(北京宣武区 中医院);张莉雅(黑龙江庆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关键词:黄芪;本草考证黄芪是一味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为历代中医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中国药典口 1995年版一部规定黄芪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 和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
2、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另有一种红芪来源于豆科 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它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 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对原名“黄耆”,列 为上品,后代诸家本草多有记载。1黄芪的产地黄芪产地最早记载于南北朝名医别录陶弘景谓:“生白水(今四川松 潘或碧口附近)者冷,补生蜀郡(今四川梓潼、平武、成都、雅安)白水、汉 中(今陕西南郑)。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们载“陶隐居云第一出陇西 (今甘肃陇西),洮阳(今甘肃临潭县西南),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 (今四川黑水),宕昌(今甘肃岷县之南)者,
3、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 又有蚕陵(今四川茂汶西北)白水者,色理胜蜀芪者而冷补。”“臣禹锡等按蜀本 草图经云宜州、宁州(今四川、陕西及甘肃三省边境毗邻地区)者亦佳。” 由此可见黄芪的最早产地为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毗邻地区,然品质明显有异。 以后,唐.新修本草有关黄芪地道产地的记载有所变动,称“今出原州(今 宁夏自治区固原县或甘肃镇原)及华原(今陕西耀县)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 表明黄芪的产地向东北移至陕西的中部和宁夏南部地区,并强调“蜀汉不复采 用”。宋图经本草用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进一步强调陕西各 地多产黄芪,并有了 “河东”即山西产黄芪的记载。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 草3
4、载,别说云:“黄耆本出绵上(今山西沁源西北)为良。今图经所绘 宪水(今山西静乐)者即与绵上地相邻尔”。元.汤液本草E王好古谓:“沁 州,绵上是也”。本草求真留黄宫绣曰:“出山西黎城。”(今山西黎城西 北)。可见黄芪产地又从陕西逐渐移至山西,最终稳定在山西。自植物名实图 考9】(1848年)始有蒙古产黄芪之说,吴其浚说:有数种。山西、蒙古 产者佳。”至于何时开始使用东北的黄芪,记载很少只有清末的本草思辨录 口0周岩谓:“黄芪中央黄,次层白,外皮褐,北产体虚松而有孔,”,其“北 产”可能指东北,而“体虚松而有孔”之说如以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性状特征 作比较,更接近主要分布于华北及东北的膜荚黄芪。民
5、国初陈仁山著的药物出 产辨1口载:“正芪产区有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产东三省,现 时山西大同、忻州地区,内蒙古及东北产者为优。”2黄芪的品质关于黄芪的品质本草记载较多,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有“陶 隐居云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 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 赤色者,可作膏贴,俗方多用,道家不须。”,认为甘肃南部产的黄芪好,后宋 图经本草用略加补充,苏颂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其皮折之 如绵,谓之绵黄耆,然有数种,有白水耆,有赤水耆,有木耆,功用并同而力不 及白水者,木耆短而理横。黄耆全柔韧皮微黄褐
6、色,肉中白色。”阐明黄芪 并非一种,功效也有所不同,并强调黄芪“柔韧”。元汤液本草普王好古 谓:“味甘如蜜,兼体骨柔软如绵”,强调“味甘”,而后明代救荒本草 朱?称:“黄耆处处有之以坚实如箭杆者良。”,开始有黄芪独根者良的记 载,以后历代本草又有类似的描述,如:本草品汇精要区刘文泰称:“黄 耆质柔韧皮微黄褐色。”本草原始口4李中立又说:“生山西沁州绵上名绵 耆,一云折之如绵,故谓之绵耆”“凡用黄耆,以长二三尺,紧实如箭十为 良,多歧者劣”及“肉白心黄仿佛人参防风。”并于所附的药材图(图1)注有 “多歧劣”。清本草从新吴仪洛载:形如箭竿者佳,绵软而嫩,无Y 枝,故又称绵芪。切片外白中黄,金井玉栏
7、。”,本草求真黄宫绣曰: “出山西黎城。大而肥润箭直良。”,植物名实图考9吴其浚说:“有数 种。山西、蒙古产者佳,”,强调山西和内蒙产的黄芪佳。本草思辨录口0 周岩谓:“黄芪中央黄,次层白,外皮褐,北产体虚松而有孔,味甘微温”。到 了民国初的陈仁山著的药物出产辨El载“现时山西大同、忻州地区,内蒙 古及东北产者为优。”才明确了东北产的黄芪好的记录。可见黄芪的地道产地随 时代的改变而有所变动,但其性状则前后基本一致,均认为“其皮绵软,体直无 分枝,味甜者佳”。3黄芪的来源黄芪的植物形态描述,最早见于唐.新修本草51。苏敬曰:“叶似羊齿, 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四声本草式肖炳曰:“花黄”。宋
8、图经 本草61苏颂曰:“根长二三尺,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 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八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 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芪。黄芪质柔韧,皮微黄褐色,肉中白色。”明救 荒本草冒对黄芪的植物描述更详,朱?谓:“其叶扶疏作羊齿状,似槐叶微尖 小。又似蒺藜叶阔大而青白色;开黄紫花如槐花大。结小尖角,长寸许。”,明 本草原始141李中立曰:“肉白心黄,仿佛人参防风。”通过上述文字描述, 再参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41附的“宪州黄芪”(图2)所显示的黄芪植 物特征来看,与今中国药典规定的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植物主要分类特征基本相 符,故可认为我国宋代以后
9、所用的黄芪和当今商品黄芪来源类同。这一点和肖培根先生皿的考证结果类同。4黄黄的伪劣品黄芪的伪品,自宋代就明确提出,宋图经本草用曰:“今人多以苜蓿 假作黄芪,折皮亦似绵颇能乱真,但苜蓿根坚而脆,黄芪全柔韧皮微黄褐色,肉 中白色,此为异耳。”,后元汤液本草E进而明确。王好古谓:“黄芪味 甘,柔软如绵,能令人肥,苜蓿根味苦而坚脆,俗呼为土黄芪,能令人瘦,用者 宜审。”,以上所作伪品之描述,颇似60年代黄芪伪品紫苜蓿根 Medicagosatival.。明确指出黄芪劣品者见于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6, 此书有“雷公云:凡使勿用木芪,草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并根横”。的记述。 此外,清本草从新15吴仪洛
10、则载:“五台芪口芪皆不堪入药。”、本草 求真黄宫绣曰:“大而肥润箭直良。瘦小色黑坚硬不软者,服之令人胸满”、 植物名实图考9吴其浚说:“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滇产性泻,不 入用。”,除“五台芪、口芪皆不堪入药”难理解外,表明除正品黄芪,还存在 着不能入药的伪劣品。5黄芪的栽培明本草纲目16时珍曰“嫩苗亦可?淘茹食。其子收之,十月下种, 如种菜法也可。”,而后清本草疏证17邹澍称:“黄芪十月种,如种菜法。 黄芪根茎皆旁无起歧互独上独下。”。根据古今蔬菜,大多以种子繁殖而成,这 一点和现在黄芪采用先选种、催芽、9月10月秋播的载培方法类同。由此可见 中国黄芪载培至少始于明代。6讨论6.1 从历
11、代本草有关黄芪产地的记述,可以看出自南北朝名医别录起, 黄芪的地道产地随朝代的更换而变迁,初始产于四川中部(蜀郡)、北部(白水), 陕西的西 南部(汉中)及甘肃南部(陇西,洮阳)地区,唐代移到甘肃的东北部(原 州)和宁夏的南部(华州),宋代黄芪产地移至山西中部(绵上),至清代后期,黄 芪地 道产地扩展全内蒙,直至民国时期才扩展到东北三省。6.2黄芪的品质优劣,自救荒本草朱?曰:“以坚实如箭杆者良”, 迄今黄芪多以不分枝者为佳。然而,明代前诸家本草并无此记载,仅以其色泽(黄 白)、味(甜)、质(柔韧)等描阐述。然自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所附 黄芪原植物图起,以后数种本草所附植物、药材图多有分
12、枝。因此,延续至今的 “分枝黄芪质次”的观点能否成立,有待进一步比较研究。6.3 从历代本草有关黄芪的品质记载及黄芪地道产地的迁移,可以认为我 国古代使用的黄芪并非单一品种,且明显存在混乱。真正品原植物为何。在宋代 前,由于本草对黄芪记载简单,地道产地变化大,加上黄芪的药用品种多,故 难以确切定论。而宋代后,黄芪的植物描述逐渐详细,地道产地开始稳定,并与 以后的地道产区基本相符。综合古今本草关于黄芪的产地和形态的考证,及各 种本草中所附图中的“宪州黄芪”可以认为其原植物系目前中国药典所载的膜 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ceus (Fisch) Bge.或其变种蒙古黄芪 Ast
13、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6.4以明本草纲目的记载“十月下种,如种菜法”表明起码明代我国 就有了黄芪的栽培。6.5黄芪自宋代后本草多记载为山西,并与目前黄芪的主产地基本相符, 从产地调查结果看,山西具有较长的栽培历史和适宜的生产环境”故建议山西应 努力发展为我国黄芪的主要生产基地。致谢:本文得到金世元教授的指导,审阅,并提出宝贵修改建议。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95版.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1272孙星衍等辑.汉,神农本草经.周学海核刻本.1891.卷1.29
14、页3梁,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卷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44宋,唐慎微著,张存惠重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59,1785唐,苏敬.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卷七.合肥科学出版社.1981.1926宋,苏颂,尚志均辑校.本草图经.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37元,王好古,崔麈等辑校.汤液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758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59.59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七.上海:中华书避.1963.15110清,周岩(光绪30年).本草思辨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2511陈仁山.药物出产辨.1920年版.1970重订.新医药出版社.12明,朱?.救荒本草.上之前.草部.九.中华书局.1950.13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上册.商务印书馆.26614明,李中立.本草原始.卷1.清善成堂刻本.282915清,吴仪洛.本草丛新.草部.六.北京:中国书店.1985.16明,李时
相关知识
【生姜黄芪红枣茶】生姜黄芪红枣茶的做法
黄芪泡水喝的禁忌 黄芪泡水喝的副作用
黄芪≠黄芪多糖,黄芪多糖=龟体保健品
【专题】丹参黄芪茶用的是炙黄芪还是生黄芪
黄芪你用对了吗 推荐黄芪代茶饮及食疗药膳方
常喝黄芪的好处有哪些
黄芪茶的功效
黄芪泡水喝的功效与禁忌
【黄芪红枣枸杞茶的功效】黄芪红枣枸杞茶的做法
黄芪茶
网址: 黄芪的本草考证1.docx https://m.trfsz.com/newsview52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