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浮游炮 第十一诊室
图片: 黄仔 | 撰稿: 浮游炮 | 责编: 木头羊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Hello,大家好~
前几天浮游炮上网摸鱼,发现了几个特别好玩的研究,研究发现,减肥也会影响着我们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中只有一个人减肥会增加分手概率
和伴侣一起减肥效果会更好!
无论是恋爱中的、还是正在单身的小伙伴们,快来看~说不定对你们有帮助哦!
亲密关系中只有一人减肥会增加分手概率
在一项2022年7月发表的研究中,科学家探究了参与者做完减肥手术5年内的感情状况,结果发现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仅有一方减肥的话,分手概率会增加。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这项研究涉及1441名接受减肥手术的人,其中未婚人士有614名,已婚人士有 827名,他们进行减肥手术的目的均为寻找生活伴侣或是被伴侣鼓励。
在手术前30天直至手术后五年,研究人员会每隔一年左右对他们进行电话或邮件随访,了解他们的感情状况。
结果发现:
大约18%的术前未结婚的参与者在术后五年结婚了,尤其是术前处于同居阶段的伴侣,结婚率远高于美国5年累积结婚率6.9%;
大约14%术前已婚的参与者在术后五年分居或离婚了,尤其是术前分居阶段的伴侣,离婚率远高于美国5年累积离婚率3.5%;
但是大部分人的情感状况并没有变化,术前结婚(81%) 、离婚(74%) 、丧偶(80%)或单身(70%)的参与者在5年的随访中一直保持如此。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研究人员猜测,做完减肥手术会增加分手概率可能是由于参与者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提高,增加了他们离开不健康关系的动力。此外,也有可能是参与者的伴侣会对其体重减轻和吸引力增加感到了嫉妒,或是觉得他们不再需要自己了。
不过,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毕竟还有一大部分人的情感状况没有受到减肥的影响。如果你的伴侣也突然之间开始减肥了,ta不一定是移情别恋,也可能是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感觉配不上你呢……
伴侣一起减肥效果更好!
但是,我就是想减个肥,可伴侣却怀疑我该怎么办?那就拉着ta一起减吧!
2020年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伴侣一起调整生活方式,减肥成功率高近3倍!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这项研究涉及824名参与者,研究人员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干预组(411名),这一组的人会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运动、减肥、戒烟和常规护理等,在这组中,干预者的伴侣可以选择与他们一起调整生活方式,或是不参与。而另一组则是对照组(413名),不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12个月的随访,评估他们的健康状况。结果发现:
干预组中有48%的伴侣共同参与了生活方式调整,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善程度是最高的,是没有伴侣参与的干预组组员的2.45倍;
干预组中有伴侣共同参与的组员,他们的减肥效果也是最好的,是没有伴侣参与的干预组组员的2.71倍。
研究人员认为:夫妻的生活方式相似,如果只有一个人改变生活习惯是很难的。但当两个人共同面对时,则会有更大的动力。
所以嘛,减肥这种「好事」,就别一个人藏着掖着了,赶紧拉一个人一起叭~
最后,欢迎大家把文章分享给你的「减肥搭子」,或是突然变瘦的另一半吧……
参考文献
[1] King W C, Hinerman A S, White G E. Changes in Marital Status Following Roux-en-Y Gastric Bypass and Sleeve Gastrectomy: A US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Annals of Surgery Open, 2022, 3(3): e182.
[2] Verweij L, Jorstad H T, Minneboo M,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artners on lifestyle-related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after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Results from the RESPONSE-2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1(Supplement_2): ehaa946. 2963.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8个偷偷让你长胖的“减肥陷阱”
这种高危性行为伤身又伤心,很多男生背着女友偷偷干......
这个秋冬季节,家用健身神器帮你偷偷减肥
忙里偷闲的饮茶减肥方法
忙里偷闲做个爱妻的爸爸
苗妈减肥日记第21天:名正言顺的偷懒
上班族忙里偷闲减肥计划表
模特都在偷偷练!美体重塑
杀生、偷盗与邪淫的各自四种果报
孕期超全变美攻略 偷偷惊艳所有人‼️
网址: 伴侣开始偷偷减肥,可能是分手的信号 https://m.trfsz.com/newsview52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