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疏导策略(9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疏导策略(9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疏导策略 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下出现的一 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其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方面。据中国妇 联统计,我国现有留守少儿约 5800 万人,其中, 14 周岁以 下的儿童就有 4390 万。这个庞大的儿童群体,因其所处生 活环境的特殊性,心理上也表现出较独特的一面。因此,准 确剖析这些孩子的特殊心理现象,科学疏导,是实现中国妇 联提出的“靠近你,温暖我”目标的关键。 1.留守儿童的不幸福的童年 留守儿童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委屈情绪在涌动,敏感、孤 独、自卑,占据了他们的童年生活。歌谣如是描述留守儿童 生活: “留守儿童真凄凉,平日难见爹和娘,放学回家忙家 务,夜里梦中唤爹娘。 ” 案例:韩笑笑,祁连山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父母长期 在新疆务工,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和家人团聚。孩子被寄居在 叔叔家。由于长久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产生自我封闭、自 卑、缺乏爱心等心理疾病。她总是沉默寡言,显得很孤独。 分析这个孩子心理现象的发生,根源就是平日里缺乏父母之 爱。而且这种心理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循环的。 20 世纪世 界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灵》 一书中指出,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 她说: “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 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 。因为她们可解决 儿童适应上的困难。 ” 疏导策略: (1)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实施心理健康疏导。心理 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疗法等实施心理干预或疏导,让孩子的孤 独、抱怨等心理疾患得到宣泄。 (2)实施爱心工程――老师倾注爱心,班级创造温馨 的“家”的气氛,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 感受 “家” 的温暖,让“爱”重归孤独的心灵。 (3)班级里成立爱心小组,每个小组吸纳一定数量的 留守儿童参加。爱心小组全体成员一起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所 有活动,展开小组竞赛,充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生活的 快乐。 2. 留守儿童的“节日恐惧症”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是每一 个中国人都有的心理现象。然而,过节对留守儿童而言,是 一场心理考量。他们期待节日的来临,期待在节日里获得和 同伴一样的快乐,但是,父母的缺位,使得这种快乐变成酸 楚与近在咫尺的神往。 案例:小芸,祁连山山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 该生在习作《我的中秋节》中写道: “我盼望中秋节的 到来,因为,节日可以带给我快乐;但是,我又害怕中秋节 的到来,中秋的月儿圆了,可是,我们家的小院里只有我和 妹妹,还有那只温柔的老猫。 ”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都患有 节日恐惧症,他们向往节日,但是,又因为父母的缺位而对 节日产生复杂的感情。 疏导策略: (1)学校、班级组织集体节日庆祝活动,用丰富多彩 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快乐。陶行知先生 说:“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动力,为 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 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 (2)邀请留守儿童到同学家过节,让留守儿童同其他 孩子一道,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与欢乐。 (3 )学校为留守儿童举办专门的节日文娱活动和聚会, 使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得他们从心底里升起对集体 的依恋与热爱,更好的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3. 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缺位 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缺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溺爱 或者冷漠等因素,造成留守儿童任性、懒散、偏执、对抗等 心理。 案例:小江,祁连山山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江的

相关知识

体育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生态系统视域下阅读赋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实证分析与实践策略
情商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基于双减政策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引导路径研究
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留守儿童现状与沟通 让每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困境儿童保障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多维度监控及运动干预追踪调查对比分析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维护乡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网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疏导策略(9页) https://m.trfsz.com/newsview53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