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研究表明,口腔健康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全球健康挑战,倡导将口腔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结合起来[1]。我国于1983,1995,2005,2015年分别开展了4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但调查对象均不包括大学生[2-5],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口腔健康检查基本方法[6]及数据记载和相关描述中也没有涉及该年龄阶段[3]。2022年WHO首次发布的《全球口腔健康状况报告》指出,口腔疾病是影响最广泛的非传染性疾病,影响世界近一半(45%)人口,全球口腔疾病的发病率正以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增长[7]。本研究基于对2010年以来发表的相关文献的分析,对相关研究状况进行系统总结,为改善我国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和提高相关研究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大学生整体口腔健康水平较低,龋病、牙周病(主要是牙龈炎、牙结石)、牙颌异常是影响大学生口腔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与全球口腔疾病的流行趋势[8]一致,终身采用以人群和个人为基础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龋齿和牙周病以及预防最终牙齿脱落尤为重要[9]。我国学者发布了龋齿管理专家共识[10],提出对龋齿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生理特点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龋齿管理方案。
1.1 龋病我国大学生的龋患率为30.96%~80.25%[11-17],与日本口腔专业大学生(43.5%)[18]、东盟5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大学生(39.4%)[19]、我国12岁人群(38.5%)[2, 10]基本一致,但龋齿充填率较低(27.2%[3]、29.59%[13]),龋均为1.046、龋面均为1.95[3]。有研究报道,潍坊某高校大学生龋齿数大于4颗的占14.1%[14]。不同性别、民族、生源地、地域的大学生龋患率有一定差异,女生高于男生(西北民族大学45.88%,30.96%[11],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医专”)44.20%,22.36%[12],遵义某医学院校71.60%,28.40%[16]);少数民族学生高于汉族学生,西北民族大学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汉族学生龋患率分别为58.19%,51.05%,50.42%和36.68%[11],云南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分别为18.0%和24.9%[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源地差异的结果不尽相同,漯河医专学生城市生源龋患率(36.75%)高于农村(33.69%)[12],云南临沧师专学生城镇生源(30.5%)也高于农村(19.2%)[20],而遵义某医学院校城市学生(27.16%)低于农村(72.84%)[16],青海师范大学城区男、女生生源(40.76%,54.15%)高于牧区(28.79%,39.12%)[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地域来看,龋患率最低的为西北民族大学男生(30.96%)[11],最高的为遵义某医学院校非口腔专业学生(80.25%)[16]。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龋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
1.2 牙周病我国大学生牙周病的检出率为20.14%~57.26%[13, 21],牙龈炎和牙结石的检出率分别为32.87%~90.50%和21.60%~90.30%[11, 13, 15, 22],牙龈炎检出率与日本口腔专业大学生(50.0%)[18]基本一致。赵戬等[22]报道,沈阳地区大学新生的牙石检出率为90.3%,牙石平均检出区段数为3.86,牙龈出血检出率为59.8%,牙龈炎患病率为90.5%,46.9%的学生牙龈指数均值为1~2,牙龈炎症程度处于轻度与中度之间,社区牙周指数(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 CPI)为2的超过40%,为1,2,3的合计占86.5%,牙周健康(CPI=0)的仅占13.3%。沈学花等[4]报道,宁夏某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牙龈出血、牙结石、牙周袋、牙周附着丧失≥4 mm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5%,57%,6%。四川大学三年级医学生的牙龈出血检出率达64.4%[23],高于日本本国大学生和来自亚洲的国际生(34.2%和49.4%)[24]。另有研究报道,有48.92%的大学生出现过牙龈肿痛[25]。
1.3 牙异常徐锦程等研究[15]发现,安徽某高校新生牙颌异常率为44.5%;杨旭等[12]报道,河南医专学生错畸形检出率为17.33%;赵戬等[22]报道,沈阳地区大学新生错畸形(包括牙列不齐、牙列拥挤、反颌、开颌、深覆颌、深覆盖)发生率为15.7%,且错畸形与CPI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杨元美等[20]研究发现,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牙异常(牙列不齐、牙列拥挤)检出率为6.2%。另有报道,青海省和浙江省大学生牙齿排列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72%[13]和34.59%[25]。
1.4 氟斑牙氟斑牙的发生与所处区域有关,云南临沧师专学生的检出率为2.0%[20],吉林省白城市某高校大学生为13.64%[26],青海省大学生为17.28%[13]。另有研究报道[15],安徽某高校新生氟斑牙检出率为5.5%,其中皖北籍新生氟斑牙检出率为8.9%,皖中籍为1.5%,皖南籍新生未检出氟斑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智齿萌出情况安徽大学生智齿萌出率为23.9%[15],浙江大学生为29.93%[25],吉林省白城市大学生为47.05%[26],辽宁省大学生为49.13%[27]。河南大学生阻生牙的检出率为26.95%[12],遵义医科大学学生的智齿阻生发生率为15.42%[16]。
1.6 其他对我国大学生中发生的釉质发育不全(0.28%[27]~6.06%[26])、牙齿发黄(73.13%)、牙齿变色(12.72%)、牙齿敏感(28.32%[25]~55.07%)、牙齿松动(6.71%~20.70%)、口腔异味(37.00%)、口腔溃疡(20.26%~45.93%)、牙髓炎(6.17%)[16]以及口臭(10.75%[25])、口腔黏膜出血(8.5%)、咀嚼时牙齿酸痛(32.62%[25])、乳牙滞留(0.28%[20])、先天性多生牙(0.11%[20])、牙齿折裂(11.8%[25])、牙体(列)缺损(8.6%[25]~17.3%)、不良修复体(0.33%[20])、软垢(24.0%~85.2%)、颞下颌关节紊乱(32.0%)、四环素牙(0.28%[20])等均有报道。
我国大学生的口腔卫生行为不容乐观,尤其在使用牙线[5, 22, 28-30]、使用牙间隙刷[21]、刷牙时间≥3 min[29-31]、选用含氟牙膏[31]等方面,正确率均 < 20%。牙线使用率与沙特阿拉伯大学生(17%)[32]类似,而孟昭松等[33]调查发现,2020年天津市大学生的牙线使用率为40.80%,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为57.03%,高于巴基斯坦口腔专业大学生(31%)[8]。其他口腔卫生行为也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潘耀耀等[34]报道,每天刷牙>2次的大学生占74.1%,2~3个月更换牙刷的占81.0%,有偏侧咀嚼、张口呼吸不良习惯的分别占51.4%和26.3%。韩衍兴[35]调查发现,采用横竖交替法刷牙者占74.3%,采用软毛牙刷者占74.0%,≤3个月更换牙刷者占85.0%,单侧咀嚼、咬硬物较为普遍。廖欣等[36]调查显示,安徽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口腔卫生行为形成率为44.1%。武文婧等[37]报道,仅有9.23%的上海市大学生每次刷牙时间能保证5 min,除了用牙膏、牙刷外,使用辅助清洁工具如牙线、牙签、间隙刷、冲牙器、漱口水的占60.62%。
2.2 饮食行为于婷[5]调查发现,大学生中经常喝碳酸饮料的比例为66.3%,经常吃甜食的比例为39.4%;潘耀耀等[34]报道,经常吃零食的大学生占58.9%,经常喝碳酸饮料的占32.4%。韩衍兴[35]调查发现,大学生吃零食、睡前进食行为较为普遍。王伟萍等[38]报道,佛山市大学生中每天至少进食1次甜食或喝1次碳酸饮料的占32.9%;鄢少君等[39]报道,长江大学每日进食含糖食品的学生占58.35%。景欢等[40]调查发现,吉林省某高校学生饼干、糕点等甜食食用频率主要为每周1~2次,数量集中在每次100~400 g,女生食用甜食的频率高于男生,而男生饮用饮料的频率和量(每周1~2次,每次100~400 mL)更高。刘灿等[17]调查发现,睡前进食的大学生龋患率(57.5%)高于睡前不进食者(50.4%),但与是否喝碳酸饮料无关。日本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41]揭示,频繁饮用含糖软饮料的女大学生恒牙龋失补牙数(decayed, missing and filled teeth,DMFT)增加。综上,大学生中对口腔健康状况有不良影响的饮食行为普遍存在,如喜食零食、喜食甜食、喜饮酸性和含糖饮料等。
2.3 口腔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主要包括定期口腔健康检查和就医行为以及口腔保健如洁牙等。单誉晨等[30]报道,医学生能定期口腔检查的比例占45.87%,非医学生占27.40%。刘灿等[17]调查发现,大学生就医态度并不积极,认为没必要定期口腔检查的占49.3%,发生龋病后疼痛难忍时再就医的占76.5%。鄢少君等[39]调查发现,大学生就诊的原因主要是牙痛,接受的治疗主要是补牙。我国大学生的口腔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与东盟5国大学生[19](30.9%的学生从未看过牙医)和沙特阿拉伯大学生[32](看牙医的主要原因是疼痛,23%的被调查者从未看过牙医)类似,但与塞尔维亚尼什大学学生(49.96%的学生经常看牙医,35.61%的学生6个月内看过牙医)[42]和巴西南部大学生(定期利用牙科服务的比例为45.0%)[43]相比较差。有些文献报道大学生定期口腔检查、就医和洁牙的比例较少,如新乡市大学生定期口腔检查的仅占10.5%[28],德州市大学生占8.23%[21],益阳市大学生占4.46%[31]。刘仕源等[44]报道,许昌高校大学生定期口腔检查比例低(16.75%),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牙痛的就诊率分别为12.5%,29.17%,41.08%,自行治疗的比例达70.83%。沈阳地区大学新生洗过牙的比例仅为6.0%[22],德州市大学生定期洁牙和做过窝沟封闭的仅为5.33%和5.69%[21]。原因是“牙痛不是病”的观念根深蒂固[28]。
(1) 基金支持的研究不多。在检索到的2010年以来与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及行为调查研究有关的179篇文献中,有基金资助的仅40篇,其中“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资助的1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资助的1篇,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201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资助的1篇,省级基金资助的3篇,市厅级基金资助的13篇。(2)缺少全国性的调查研究。仅有1篇文献[30]的调查对象涉及不同的省份,其他的仅涉及一所高校或同一地区的几所高校。调查对象少则几百人[3],多则几千人[4],没有全国性大规模样本的调查研究。(3)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绝大多数文献报道的都是现况调查结果,仅有1篇文献对2个年份新生入学口腔检查资料进行了对比,1篇文献对新入学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了为期4年的跟踪调查,4篇文献对口腔健康教育前后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4)研究方法有待完善。文献报道的口腔健康状况资料由口腔检查(48篇,仅15篇进行了标准一致性检验,给出Kappa值)和问卷调查(23篇,仅2篇文献根据龋患率[15]、牙周袋检出率[4]计算样本量)2种方法获得。由于参照的检查方法和评判标准不同,各文献设置的项目数、名称、结果的表达等不尽相同。口腔健康检查的专业性强,通过问卷得到的资料结果的可靠性如何难以判断。有学者[45]指出,研究的异质性和方法问题阻碍了各研究间和不同时间之间结果的比较。对口腔健康状况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建议:(1)重视大学生口腔健康调查研究。应将大学生人群纳入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范围,或在国家层面开展专题调查,以便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口腔健康指导,为口腔健康干预提供依据。(2)提高大学生口腔健康科研质量和水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高层次科研基金应在选题上发挥引领作用,临床、预防、教育等部门间应加强协作,在研究设计、技术、方法、规范化评估系统的建立等各个维度扩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口腔健康行为调查项目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最新的“生态菌斑学说”特别强调糖对龋病发生的关键作用[46],过多摄入添加糖食品、含糖饮料增加龋齿的发病风险[47]。虽然有证据表明软饮料和口腔健康问题有关,但软饮料与龋齿之间联系的强度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48],因而通过问卷获得包括饮料在内的含糖食品、添加糖的摄入量更为重要。深入研究饮食行为、加工食品、现代膳食模式与口腔健康的关系应当成为今后受到关注的口腔疾病防控领域[49]。因此,探讨适宜于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及行为调查的方法、评判标准及调查问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3)探讨更加有效的大学生口腔疾病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将大学生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免费体检范围;将重要的口腔疾病如龋齿纳入免费治疗的范围;将口腔健康教育纳入健康教育体系,还可成立大学生口腔健康协会,加强大学生口腔健康自我管理;建立立足于口腔预防和保健服务的学校、社区、医院联动机制;采取控糖措施,征收糖税等。(4)口腔健康教育应作为一个项目,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实施,重点应放在预防性措施特别是一级预防上,而不能仅仅宣传口腔健康知识。
相关知识
大学生口腔保健意识及口腔消费倾向研究==开题报告书.doc 文档全文免费预览
中国妇女孕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中国老年人的健康行为与口腔健康
妊娠期口腔卫生保健研究进展
《当代中国青年人口与健康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出版
中国口腔健康发展报告(2022)
烟民如何改善口腔健康?国内研究提供新思路……
老年人口腔健康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22年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报告 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及分布特征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追踪研究
网址: 中国大学生口腔健康及行为状况研究 https://m.trfsz.com/newsview54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