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行课堂】筷子文化
part
光阴似水 恍然深秋
Beautiful late autumn
Beautiful
late autumn
筷子
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
被誉为“东方的文明”
筷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筷子不仅作为进食工具,更是独特的文化载体,与中国人的礼仪、婚姻、信仰、艺术等紧密相连,在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
筷子历史悠久,人们以筷子进餐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
筷子的名称在古代并不叫“筷”,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称“箸”,明代开始称“筷”。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就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筷子基本是沿袭明代设计,一副普通的筷子,长度为22—25厘米。首方足圆,筷子上部手握的地方是方柱,下部夹菜的地方是圆柱,这也是中国筷子与亚洲其他国家筷子的区别所在。
在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
一般来说要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筷子文化博大精神,两根筷子一段情,围着餐桌论天下时,让我们分一些关注给筷子。它是我们祖先几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物,让我们在这份文明的进餐方式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魅力!
撰稿:刘静妍
初审: 谢颖 白文娥
终审:马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