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北京协和发现:过午不食可改善血糖,那以后可以不用吃晚饭了吗?

北京协和发现:过午不食可改善血糖,那以后可以不用吃晚饭了吗?

34岁的王女士是一位上班族,为了减肥尝试了时下流行的“过午不食”饮食法,每天只吃早餐和午餐,晚上坚决不碰任何食物。坚持一个月后,她的体重确实减轻了3公斤,但同时出现了胃痛、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甚至早晨起床时常感到头晕。她不禁疑惑:“难道过午不食真的不适合我吗?不吃晚饭对健康到底有没有好处?”

一、过午不食养生靠谱吗?

1. 研究揭示:过午不食对血糖确有改善作用

《自然·通讯》期刊刊登的一项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毛一雷、杨华瑜教授团队开展。他们对9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实验,分别设置了三种饮食模式:

早段进食组(6:00-15:00进食);

中段进食组(11:00-20:00进食);

随意进食组(不限时间)。

研究发现:

早段进食组,15:00以后不再进食,更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并在减重减脂方面表现显著。

一天16小时禁食、8小时进食的模式,可能有助于优化身体代谢。

2. 并非人人适合过午不食

虽然“过午不食”在研究中表现出了改善血糖方面的益处,但并不意味着适合所有人:

老年人:晚餐缺失可能导致夜间胃酸分泌过多,引发胃溃疡或胃炎。

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过长时间空腹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诱发低血糖或其他并发症。

高体力劳动者:不吃晚餐可能导致能量不足,影响工作和生活效率。

二、为什么要吃晚餐?

晚餐是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餐,它不仅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还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和整体健康。

晚餐为夜间的生理活动(如代谢、体温调节)提供能量,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 晚餐可以帮助维持血糖的稳定,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健康的晚餐摄入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促进睡眠。晚餐是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必需营养素的重要机会。

长期不吃晚餐有何危害?

1. 胃肠健康受影响

长时间空腹可能导致胃酸过多,诱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胃食管反流。

2. 可能影响代谢功能

长期不吃晚餐,容易导致血糖波动,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低血糖晕厥。

晚间代谢下降可能导致身体进入“饥荒模式”,反而储存脂肪,影响减肥效果。

3. 情绪和睡眠质量下降

不吃晚餐可能导致血清素不足,引发情绪不稳定、失眠等问题。

4. 营养摄入不足

晚餐是一天饮食的三分之一,不吃晚餐可能导致蛋白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足,影响身体机能。

三、如何正确吃晚餐?

1. 晚餐时间:早吃为宜

最佳时间为18:00-19:00之间,尽量避免21:00后进食,以免增加胃肠负担。

2. 晚餐结构:清淡、均衡

避免高脂高糖:减少油炸食品、甜品摄入,降低血糖和血脂波动风险。

注重蛋白质:可以选择瘦肉、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有助于修复和代谢。

搭配蔬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消化。

3. 控制晚餐总量

热量不宜超过全天总热量的30%,建议晚餐七分饱即可。数据显示,40%以上的中国人晚餐摄入热量超标,过度丰盛的晚餐反而可能导致肥胖、脂肪肝等问题。

4. 避免饮酒或浓茶

晚餐饮酒可能增加血压和血糖波动,浓茶则可能影响睡眠。

四、轻断食模式是否可行?

1. 轻断食的健康益处

有研究显示,间歇性禁食(如16小时不进食)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炎症水平。

减重效果显著:通过控制进食时间,减少热量摄入,有助于减肥和减脂。

2. 轻断食的适用人群

适合健康的年轻人或中年人,需避免体质较弱者、慢性病患者等盲目尝试。

3. 如何安全进行轻断食?

不建议完全不吃晚餐,而是适当减少晚餐的热量和食物种类。建议从“轻断食一天一餐”开始,逐步适应身体对饮食模式的变化。

北京协和的研究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饮食视角,过午不食或轻断食可能对血糖和代谢有一定改善作用。但这种饮食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盲目效仿可能带来健康风险。晚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必须合理规划:早吃、清淡、控制总量,从而平衡健康与饮食需求。

#过午不食#

相关知识

北京协和发现:过午不食可改善血糖,以后可以不用吃晚饭了吗?
北京协和发现:过午不食或可改善血糖!以后还需要吃晚饭吗?
“过5不食”新用途!研究:下午5点后禁食14小时,可改善常见
“过午不食”实锤了!协和医院研究:每天8小时进食,别吃晚饭!
“过午不食”吗?协和医院最新研究:每天8小时进食,别吃晚饭!
“过午不食”实锤了!协和医院最新研究:每天8小时进食,别吃晚饭!
不吃晚饭只喝酸奶可以吗
【科普营养】“过午不食”实锤了!协和医院最新研究:每天8小时进食,别吃晚饭!
过午不食是真的?协和团队临床证实:下午5点后不吃饭,多方面抗衰老
不吃晚饭可以跑步吗?

网址: 北京协和发现:过午不食可改善血糖,那以后可以不用吃晚饭了吗? https://m.trfsz.com/newsview594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