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一年级体育与健康水平一 小篮球—原地运球优秀教案(6页)

一年级体育与健康水平一 小篮球—原地运球优秀教案(6页)

水平一 小篮球:原地运球 执教者:吕卓来 【主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一年级小篮球《原地运球》单元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根本掌握一些篮球工程的简单知识和技术方法。 2.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锻炼身体素质,为后续学习奠定根底。 【学习目标】 小组进行原地运球练习,能说出原地运球的手型和触球部位,养成爱思考、善表达的好习惯。 2.通过小组原地运球落圈砸点的练习,能做出正确的运球手型和触球部位,增强学生上肢力量,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通过在规定位置完成双人原地运球接力的游戏,做出原地运球的动作,在游戏中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评价任务】 完成活动二〔2〕检测目标1 完成活动三〔2〕检测目标2 完成活动四〔2〕检测目标3 【资源与建议】 1、水平篮球原地运球是篮球的根本运动技术之一,是学生获得篮球知识和途径的初步体验,对以后的篮球相关技术学习起到一个铺垫作用。 2、本课采用的学习流程: 尝试运球练习—运球落圈练习—运球砸点练习—双人接力游戏 本课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同时触球正上方; 难点是手对球的控制、手脚协调。 【学习过程】: 热身激趣 学习活动一: 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报告人数。 认真听老师提出的任务及课堂要求。 慢跑,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结合球的徒手操热身活动〔头部环绕、伸展运动、体转运动、体侧运动〕 尝试感悟 学习活动二: 小组进行原地拍球的练习,体验拍球的手型和触球的部位; 教师讲解示范后,小组分别进行左右手运球练习;小组讨论后能说出正确的拍球手型和触球部位;〔指向目标1〕 〔动作方法:五指分开弯曲、掌心空出,拍球正上方〕 评价任务一: 练习后请同学上前做出拍球动作并说出拍球的手型和触球部位。(检测目标1) 评价标准 拍球时五指是否分开并弯曲 2、掌心是否空出 3、触球部位是否是正上方 4、动作要点表达是否完善、清晰 优秀 满足4点 良好 满足3点 合格 满足2点 继续加油 满足1点及以下 4、教师总结:五指分开空着按 学习提高 学习活动三: 小组进行原地运球落圈练习;经教师讲解示范后,小组再次进行左右手原地运球落圈练习2组。〔指向目标2〕 (动作方法:五指分开弯曲、掌心空出,拍球正上方,大臂带动小臂,指压腕;同时两腿弯曲左右站立,手脚协调。〕 评价任务二: 小组内2人一组相对而站,一名同学原地运球落圈砸点15次,另外一名同学检查提醒并计算砸中点的次数,轮流交换练习,少的同学做5个下蹲。〔左右手各一组〕 (检测目标2) 评价标准 1、运球时五指分开弯曲 2、掌心空出 3、拍球正上方 优秀 满足3点且命中次数在12次及以上 良好 满足2点且命中次数在7—11次 合格 满足1点且命中次数在4—6次 继续加油 不满足且命中次数在3次及以下 3、教师总结: 上下拍球指压腕 两腿弯曲左右站 协调用力要缓冲 学习活动四: 双人原地运球接力游戏:听到哨音后,两人同时出发,在规定的位置完成原地运球动作5次,回来与下一组同学击掌,直到最后一组同学回来,游戏结束,用时最少且不犯规的小组获胜。〔指向目标3〕 2、评价任务三: (检测目标3) 以小组为单位,站在指定位置,完成双人接力游戏。 评价标准:在遵守游戏规则下用时最少的小组获胜,如遇时间相同则看小组成员运球时掉球次数的多少。 评价标准 优秀〔100—85分〕 良好〔84——60〕 加油〔60分以下〕 1、手型及触球部位正确 2、遵守游戏规则、无掉球现象。 1、手型及触球部位正确 2、个别同学不遵守游戏规则、有2次掉球现象。 1、手型及触球部位不正确 2、个别同学不遵守游戏规则、有2次掉球现象。 恢复评价 学习活动五: 1.在老师带着下做放松活动。 2.和老师一起回忆本节课学习内容。 五指分开空着按 上下拍球指压腕 两腿弯曲左右站 协调用力要缓冲 3.评价自己及本组同学在课堂中的表现。 4.收拾器材,下课。 【检测与练习】 课余时间与同伴相互进行原地运球的游戏。 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进行运球比多的小游戏。 【学后反思】 这节课我学了什么技术?学会没有?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与同伴合作练习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

相关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足球》教案
大班优秀健康教案《花样拍球》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篮球》.ppt
中班健康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好玩的海洋球》
烟台墙壁式篮球架=篮球架平面图
小学体育与健康 水平二 三年级 足球18课时大单元设计
体育与健康《足球》教案(精选19篇)
幼儿园中班优秀健康教案《爱运动爱健康》 幼儿园免费教案
【篮球框品牌排行榜】篮球框十大品牌
大班健康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好玩的纸球》

网址: 一年级体育与健康水平一 小篮球—原地运球优秀教案(6页) https://m.trfsz.com/newsview60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