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竹罐中国传统医学遗产中药竹罐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遗产一一拔罐疗法中的一种,在隋唐的医籍《外台秘药-卷四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此法沿用至今已上千年,属中医外治法之一。是以专门选制的1~2年生坚固的细毛竹(斑竹)节,在剥去" />
首页 > 资讯 > 【每周一技】中药竹罐

【每周一技】中药竹罐

div.post_main > h1" tabindex="0" aria-label="正文区,undefined" aria-autolabel="true">

中药竹罐

中国传统医学遗产

中药竹罐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遗产一一拔罐疗法中的一种,在隋唐的医籍《外台秘药-卷四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此法沿用至今已上千年,属中医外治法之一。是以专门选制的1~2年生坚固的细毛竹(斑竹)节,在剥去其外表皮(篾青)后半机械加工制成一端有节密闭、一端开口的不同规格的竹罐(竹管)。通过中药煎煮后,罐内遗留膨胀的热气,气体在冷却过程中产生负压,大气压使罐口吸附于人体不同部位或经穴,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达到温经散寒、祛邪止痛、去瘀排毒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01

适应症

中药竹罐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外感风寒湿邪、外伤劳损等原因所致的肢体不同部位的痹症,颈椎病,腰背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脂,高血压、月经不调、感冒咳嗽,哮喘、肺炎、胃腹疼痛、吐泻泛酸、便秘、疖痈不同阶段(未成脓时可将郁滞毒气吸出,令气血通畅瘀肿消散,已成脓时也可托毒排脓减轻症状)、毒虫咬伤等。

02

治疗周期

宜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03

注意事项

1.治疗部位皮肤过敏、溃疡、全身浮肿、烫伤、冻伤、肿瘤、女性经期、孕期腹部及腰骶部禁用。
2.在治疗时间内出现水泡,中医认为:是体内病邪(主要是积滞的湿邪)外出的表现形式,对于较大的水泡应及时穿破引邪外出,对较小水泡不需特殊处理,任其自然消退,二者均须注意预防感染。
3.拔罐前后不宜过于劳累和饮酒,以免影响疗效。
4.拔罐后要喝一杯开水,热症加醋或白糖水,寒症加盐为宜,风湿症喝姜水,气血亏虚加红糖。

04

体验地点及预约电话

体验地点:遵义市中医院新蒲院区中医护理门诊(门诊三楼)

预约电话:0851-28768629

05

【坐诊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全天

上午08:00-11:30

下午14:00-17:30

06

【挂号方式】

●门诊大厅挂号:护理门诊。

●手机预约挂号:关注“遵义市中医院公众号”→网上医院→预约挂号→新院区→护理门诊。

供稿:护理部 计春艳

编辑:颜久雪

一审:魏艳

二审:刘益玮

三审:王启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确认了!鹈鹕要价锡安!NBA又将有地震级交易……

确认了!鹈鹕要价锡安!NBA又将有地震级交易……

篮球实战宝典

2024-12-17 17:54:22

福建前首富,宣布退市!我不玩了,你们玩!

福建前首富,宣布退市!我不玩了,你们玩!

蜉蝣说

2024-12-17 16:23:49

阳性率10.8%,严重或致白肺!这种病近期“横扫”南北

阳性率10.8%,严重或致白肺!这种病近期“横扫”南北

佛山电视台小强热线

2024-12-17 20:09:16

韩国第一夫人的新丑闻!

韩国第一夫人的新丑闻!

新动察

2024-12-17 09:27:59

我家有根背包绳,是我部队转业时带回来的“古董”…

我家有根背包绳,是我部队转业时带回来的“古董”…

雪域老兵吧

2024-12-16 07:20:02

299元,小米刚刚公布的新品,有点骚啊

299元,小米刚刚公布的新品,有点骚啊

蜉蝣说

2024-12-17 10:42:38

相关知识

竹罐减肥真的有效吗(竹罐减肥怎么操作)
竹罐减肥的食谱有哪些 哪些是竹罐减肥适合及禁忌的人群
拔竹罐后深紫色咋回事 拔竹罐的好处
拔罐减肥一周的饮食食谱
拔竹罐,拔出了很多水泡,应该怎么处理
拔罐减肥一周食谱
针灸拔罐减肥一周几次
拔罐减肥食谱一周
中医拔罐瘦腰原理是什么?拔罐五大穴位塑造美腰
竹荪怎么做好吃

网址: 【每周一技】中药竹罐 https://m.trfsz.com/newsview61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