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学毫针法毫针法 丽水学院医学院丽水学院医学院 毫针刺法毫针刺法 v 毫针刺法指利用毫针刺入或刺激腧穴经络以防治疾病毫针刺法指利用毫针刺入或刺激腧穴经络以防治疾病 的方法,包括的方法,包括 持针法、持针法、 进针法、进针法、 行针法、行针法、 补泻法、补泻法、 留针法、留针法、 出针法等。出针法等。 v 毫针刺法是诸多刺法中的主体,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毫针刺法是诸多刺法中的主体,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 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 v毫针的结构毫针的结构 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
2、 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 v毫针的规格毫针的规格-长短长短 毫针的长短及运用毫针的长短及运用 针针 身身 英寸英寸0.51.01.52.03456 毫米毫米1525405075100125150 用途用途 多用于头面、多用于头面、 肌肉浅表处肌肉浅表处 及耳穴及耳穴 多用于躯干、多用于躯干、 四肢肌肉较四肢肌肉较 丰满处丰满处 多用于臀部、大腿骨肉丰满多用于臀部、大腿骨肉丰满 处,或作透穴用处,或作透穴用 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 v毫针的规格毫针的规格-粗细粗细 毫针的粗细规格及应用毫针的粗细规格及应用 号数号数 2627282930313233 直径直径(
3、cm) 0.450.420.38 0.34 0.320.300.28 0.23 用途用途 多用于躯干、多用于躯干、 四肢肌肉较丰四肢肌肉较丰 满处满处 多用于头面,肌肉多用于头面,肌肉 浅表处及耳穴浅表处及耳穴 多用于体质虚弱、儿多用于体质虚弱、儿 童及有重要脏器的部童及有重要脏器的部 位位 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 v毫针选择毫针选择形的选择形的选择 质的选择质的选择 v针具检修针具检修针尖检修、针身检修、针柄检修针尖检修、针身检修、针柄检修 v针具的保养针具的保养 二、练针法二、练针法 v 针刺:良好的指力和熟练的手法针刺:良好的指力和熟练的手法 v 毫针练针:三步进行,称
4、毫针练针三步法毫针练针:三步进行,称毫针练针三步法 v 纸垫练针法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练针法(相互练针棉团练针法、自身练针法(相互练针法法) 二、练针法二、练针法 1.1.纸垫练针法:主要是练习指力纸垫练针法:主要是练习指力 方法:一手平执纸垫,一手如执笔式持针,针尖垂方法:一手平执纸垫,一手如执笔式持针,针尖垂 直抵于纸垫上,拇、食、中三指前后交替捻动针柄,直抵于纸垫上,拇、食、中三指前后交替捻动针柄, 来回刺入纸垫,同时手指向下渐加压力,刺透纸垫,来回刺入纸垫,同时手指向下渐加压力,刺透纸垫, 再捻动退针另换一处如前再刺。再捻动退针另换一处如前再刺。 目标:练至针身可垂直刺人纸垫,
5、并保持针身不弯、目标:练至针身可垂直刺人纸垫,并保持针身不弯、 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 二、练针法二、练针法 2.2.棉团练针法:主要练习手法棉团练针法:主要练习手法 提插法:以执毛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团,在原处提插法:以执毛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团,在原处 作上提下插的动作。作上提下插的动作。 捻转法:以执毛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团,作前后捻转法:以执毛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团,作前后 来回交替旋转。来回交替旋转。 目标: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目标: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二、练针法二、练针法 3.3.自身练针及相互练针法自身练针及相互练针法 方法:选择自身(
6、或他人)四肢肌肉较丰厚处的穴方法:选择自身(或他人)四肢肌肉较丰厚处的穴 位试针练习,体会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位试针练习,体会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 觉,指力,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觉,指力,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 目标:目标: 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 刺入顺利,提插、捻转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刺入顺利,提插、捻转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 熟练。熟练。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选择体位 意义:意义:针灸治疗前,应该选择好适当的体位。病人针灸治疗前,应该选择好适当的体位。病人 体位合适舒适,有利于正确取穴施术,
7、也有利于持体位合适舒适,有利于正确取穴施术,也有利于持 久留针和艾炷的安放。久留针和艾炷的安放。 原则:原则:医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医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 病者:肢体舒适,并能持久留针。病者:肢体舒适,并能持久留针。 常见体位:常见体位:仰卧位仰卧位 俯卧位俯卧位 侧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仰靠坐位 俯伏俯伏 坐位坐位 侧伏坐位。侧伏坐位。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选择体位 v仰卧位仰卧位 适于取前头、颜面、前身部穴位。适于取前头、颜面、前身部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选择体位 v俯卧位俯卧位 适于取后头项、背腰部穴位。适于取后头项、背腰部穴位。 三、针刺
8、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 v侧卧位侧卧位 适于取侧身部穴位。适于取侧身部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选择体位 v仰靠坐位仰靠坐位 适于取头面、颈前、适于取头面、颈前、 上胸和肢体部的穴位上胸和肢体部的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选择体位 v俯伏坐位俯伏坐位 适于取头顶、后项、背部和适于取头顶、后项、背部和 上肢部分穴位。上肢部分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选择体位 v侧伏坐位侧伏坐位 适于取侧头部、面颊、适于取侧头部、面颊、 耳部及上肢部分穴位。耳部及上肢部分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选择体位 1.1. 对某些穴位则应根据腧穴
9、所在部位而有具体不同要求对某些穴位则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而有具体不同要求; ; 2.2. 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 ; 3.3.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 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选择针具选择针具 灵枢灵枢官针篇中说:官针篇中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 大小,各有所施也大小,各有所施也”, 规格选择:规格选择: 根据性别、年龄、形体,体质,病情,病变部
10、位、腧根据性别、年龄、形体,体质,病情,病变部位、腧 穴所在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穴所在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深者,选稍粗稍长的毫针。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深者,选稍粗稍长的毫针。 女性、体弱,形瘦,病变部位浅者,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女性、体弱,形瘦,病变部位浅者,选用较短较细的针。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选择针具选择针具 f腧穴的所在部位进行选针腧穴的所在部位进行选针 f皮薄肉少之处、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薄肉少之处、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 f皮厚肉多、针刺宜深的腧穴,选用长针、粗针。皮厚肉多、针刺宜深的腧
11、穴,选用长针、粗针。 f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 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0 05 5寸,可选寸,可选1 10 0寸的针,寸的针, 应刺入应刺入 1 10 0寸时,可选寸时,可选 l l52520 0寸的针。寸的针。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选择针具选择针具 质量选择:质量选择: 针具的选择,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金质、银质的针具的选择,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金质、银质的 针,较少应用。针,较少应用。 临床应用前养成针前检查针具的习惯,以免在针刺施临床应用前养成针前检查针具的习惯,以免在
12、针刺施 术过程中,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术过程中,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消毒消毒 针灸治病应有严格的无菌观念。针灸治病应有严格的无菌观念。 针具不消毒会引起感染,轻者可引起局部红肿,形成针具不消毒会引起感染,轻者可引起局部红肿,形成 脓疡,重者会出现全身症状等不良后果。脓疡,重者会出现全身症状等不良后果。 普通毫针还有可能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因此消毒是重普通毫针还有可能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因此消毒是重 要环节。要环节。 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 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三
13、、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消毒消毒 针具消毒针具消毒 v 汽锅消毒:针具,用纱布包扎好,置于高压蒸汽锅内消汽锅消毒:针具,用纱布包扎好,置于高压蒸汽锅内消 毒,毒,1515磅气压、磅气压、120120摄氏度高温下摄氏度高温下1515分钟。分钟。 v 煮沸消毒:针具,用纱布包扎好,放入清水锅中,煮沸,煮沸消毒:针具,用纱布包扎好,放入清水锅中,煮沸, 水沸后煮水沸后煮15201520分钟。分钟。 v 药物消毒:针具置于药物消毒:针具置于7575酒精内,浸泡酒精内,浸泡3030分钟,取出拭分钟,取出拭 干应用。置针的用具和镊子等,可用干应用。置针的用具和镊子等,可用2 2来苏溶液或来苏溶液或 1:
14、10001:1000的升汞溶液浸泡的升汞溶液浸泡l2l2小时后应用。小时后应用。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消毒消毒 腧穴部位的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 75 75酒精棉球拭擦即可。酒精棉球拭擦即可。 在拭擦时应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四周绕圈擦拭。在拭擦时应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四周绕圈擦拭。 或先用或先用2 25 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75酒精棉酒精棉 球涂擦消毒。球涂擦消毒。 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消毒消毒 医者手指的消毒医者手指的消毒 在施术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在施术前,医者
15、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 净,待干后再用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酒精棉球擦拭即可。 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 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 以保持针身无菌。以保持针身无菌。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消毒消毒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对已消毒的针具必须放在消毒盘内,或盖上消毒纱布。对已消毒的针具必须放在消毒盘内,或盖上消毒纱布。 对已用过的针具要另外放置以便下次消毒后用。对已用过的针具要另外放置以便下次消毒后用。 一般病人应尽可能做到一穴一针,某些传染病患者用一般病人应尽可能做
16、到一穴一针,某些传染病患者用 过的针具,必须另行放置,严格消毒后再用。过的针具,必须另行放置,严格消毒后再用。 四、进针方法四、进针方法 v 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难经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难经七十八难七十八难 说: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信其右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信其右”。针经指。针经指 南南标幽赋说:标幽赋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 入,不痛之因入,不痛之因”。 v “刺手刺手”: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 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 v “押
17、手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 四、进针方法四、进针方法 v 刺手的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刺手的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 力于针尖,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力于针尖,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 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v 押手的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押手的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 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 减少刺痛和协助
18、调节、控制针感。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四、进针方法四、进针方法 v 指切进针法: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 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宜于短针的进针。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四、进针方法四、进针方法 v 夹持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或称骈指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 指持捏消毒干棉球,指持捏消毒干棉球, 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 手捻动
19、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四、进针方法四、进针方法 v 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 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 中间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中间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四、进针方法四、进针方法 v 提捏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 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从捏
20、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 针,如印堂穴等。针,如印堂穴等。 四、进针方法四、进针方法 v 插刺进针(单手进针)插刺进针(单手进针) 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 使针尖露出使针尖露出2323分,对准腧穴位置,将针迅速刺人腧穴,分,对准腧穴位置,将针迅速刺人腧穴, 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选用适当押手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选用适当押手 配合行针。配合行针。 四、进针方法四、进针方法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 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
21、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 求求 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 五、针刺角度和深度五、针刺角度和深度 v 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v 腧穴定位的正确,不仅限于体表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进腧穴定位的正确,不仅限于体表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进 针角度、方向、深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针角度、方向、深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v 临床上同一腧穴,由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不同,所临床上同一腧穴,由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
22、度不同,所 产生针感的强弱、传感的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明显的差异。产生针感的强弱、传感的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明显的差异。 五、针刺角度和深度五、针刺角度和深度 v 角度:角度: 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 下列三种角度:下列三种角度: 五、针刺角度和深度五、针刺角度和深度 v 1.1.直刺: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度角左右垂直刺入。 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v 2.2.斜刺: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度角左右倾斜刺入, 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23、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 深刺的腧穴。深刺的腧穴。 v 3.3.平刺:平刺: 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15度角度角 左右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左右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 部的腧穴等。部的腧穴等。 五、针刺角度和深度五、针刺角度和深度 v 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 v 1.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 v 2.2.年龄年龄: : 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
24、年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 身强体壮者,宜深刺。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v 3.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v 4.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 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v 深度原则:即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深度原则:即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五、针刺角度和深度五、针刺角度和深度 v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密切,一般来讲,深刺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密切,一般来讲,深刺 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25、。 v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 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 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t 得气(针感):得气(针感): 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 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 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 t 无经
26、气感应而不得气时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 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 等感觉。等感觉。 窦汉卿标幽赋说:窦汉卿标幽赋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 至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 闲处幽堂之深邃。闲处幽堂之深邃。” 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v 得气的意义: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迟速,关系针刺治疗效果,并可窥得气与否以及气至迟速,关系针刺治疗效果,并可窥 测疾病的预后。测疾病的预后。 灵枢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刺之而气
27、不至,无问其 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 金针赋说:金针赋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只以得气为只以得气为 度,如此而终不至者,可治也度,如此而终不至者,可治也”。 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v 行针(运针)行针(运针) 指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指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 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v 行针手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行针手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行针与
28、得气行针与得气 v 基本手法基本手法 1.1.提插法:提插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 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2. 2.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 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佐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佐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 转捻动的操作方法。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v 辅助手法辅助手法 1.1.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 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的循
29、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 循摄的方法。此法循摄的方法。此法 在未得气时用之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在未得气时用之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 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2. 2. 刮柄法:刮柄法: 亦名划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亦名划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 后,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后,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 中指爪甲,由下向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中指爪甲,由下向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 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
30、使得气。 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v 2.2.刮柄法:刮柄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拇指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拇指 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 或中指爪甲,由下向上的频频刮动针柄或中指爪甲,由下向上的频频刮动针柄 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 经气,促使得气。经气,促使得气。 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3 3、弹柄法:、弹柄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 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 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 速行。汪机在针灸
31、问对中说:速行。汪机在针灸问对中说: “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 气速行气速行故曰弹以催气故曰弹以催气”。 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v 4. 4.搓柄法:搓柄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 中三指持针柄向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搓中三指持针柄向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搓2323周或周或 35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使肌肉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使肌肉 纤维缠绕针身。针灸大成纤维缠绕针身。针灸大成杨氏补泻载:杨氏补泻载:“凡转针凡转针 如磋线状,勿令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如磋
32、线状,勿令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 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 实的作用。实的作用。 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v 5.5.摇柄法:摇柄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 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 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 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 可使针感单向传导,故针灸问可
33、使针感单向传导,故针灸问 对说:对说:“摇以行摇以行 气气”。 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v 6.6.震颤法:震颤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 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 用。用。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v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经脉:“盛则泻之,虚则盛则泻之,虚则 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v 灵枢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九针十二原载:“虚
34、实之要,九针最妙,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v 千金要方也载:千金要方也载:“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v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 盛的方法。盛的方法。 v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 法。法。 v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 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
35、功能, 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v 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一、功能状态一、功能状态 v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 以以 产生补和泻的不同效果。产生补和泻的不同效果。 v 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 v 机体处于邪盛而出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机体处于邪盛而出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 泻邪,而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
36、。泻邪,而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 v 素问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三部九候论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无问 其数,以平为期。其数,以平为期。”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二、腧穴特性二、腧穴特性 v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 相对的特异性;相对的特异性; v 有些腧穴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譬如有些腧穴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譬如 足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 虚。而少商、虚。而少商、 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37、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三、针刺手法三、针刺手法 v 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 化的主要手段。化的主要手段。 v 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 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v 1.1.捻转补泻:捻转补泻: 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 慢,操作时间短。慢,操作时间短。 泻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泻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 长者为泻法。也有以左转时角
38、度大,用力重者为长者为泻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 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v 2.2.提插补泻:提插补泻: 补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补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 幅度小,频率慢,操作幅度小,频率慢,操作 时间短。时间短。 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 快,操作时间长。快,操作时间长。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v 3 3、疾徐补泻:、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进针时疾
39、速刺入,多捻 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v 4. 4. 迎随补泻: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针尖迎着经脉针尖迎着经脉 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v 5. 5. 呼吸补泻: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 针为泻法。针为泻法。 v 6. 6. 开合补泻:开合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
40、按为泻法。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v 7.7.平补平泻: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v 以上各种手法,临床上可以相互配合应用,此外并以上各种手法,临床上可以相互配合应用,此外并 有如下的复式手法:有如下的复式手法: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v 烧山火:烧山火: v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 l l3(3(天部天部) ),得气后行捻,得气后行捻 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l l3(3(人部人部) ),得气后行捻转补,得气后行捻转补 法,然后将针刺入下法,然后将针刺入下 l l3(3(地部地部) ),得气后行
41、捻转补法,得气后行捻转补法, 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l l3 3,如此反复操作如此反复操作3 3次,即将针次,即将针 紧按至地部留针。紧按至地部留针。 v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 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v 透天凉:透天凉: v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l l3(3(地部地部) ),得气后行捻,得气后行捻 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 13(3(人部人部) ),得气后行捻转,得气后行捻转 泻
42、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3(3(天部天部) ),得气后行捻转,得气后行捻转 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 13 3,如此反复操作,如此反复操作3 3次,将次,将 针紧提至上针紧提至上l l3 3即时出针。即时出针。 v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 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 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出针 v 一、留针一、留针 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 针的目的是为
43、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 一般病症得气后施补泻手法,即可出针或留一般病症得气后施补泻手法,即可出针或留10201020分钟;分钟; 一些特殊病症,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一些特殊病症,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 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适当延长留针时间,留针过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适当延长留针时间,留针过 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 小儿或有精神意识障碍不能合作者不宜留针。小儿或有精神意识障碍不能合作者不宜留针。 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出针 v二、出针二、出针 出针时一般
44、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 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 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 若用徐疾,开合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若用徐疾,开合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 求,将针起出。求,将针起出。 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 以防遗漏。以防遗漏。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v 针刺治病,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针刺治病,虽然
45、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 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 当,或对人体解剖部当,或对人体解剖部 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 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者有:晕针、滞针、弯针、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者有:晕针、滞针、弯针、 断针、血肿。断针、血肿。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v 1 1、晕针、晕针 v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v 原因: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原因: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 大泻、大出血之后
46、,或体位不当、或医者手法过重。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手法过重。 v 症状:轻者: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症状:轻者: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 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 v 重者: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重者: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 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 禁,脉微细欲绝。禁,脉微细欲绝。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v 处理: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使患
47、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 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内关、 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 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v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 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做好解 释,消除顾虑,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
48、宜少,手法要轻; 饥饿、疲劳、大渴的,应进食、休息、饮水后再针; 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 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 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v “千针难缝一晕千针难缝一晕”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v 2 2、滞针、滞针 v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 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疼痛。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疼痛。 v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 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
49、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 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 有时也可出现滞针。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v 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 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v 处理:处理: 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 或于滞针腧穴附近, 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 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行针不
50、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 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v 预防: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 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 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 生。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v 3 3、弯针、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 称为弯针。 v 原因原因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 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 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v 现象现象
51、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 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v 处理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系轻微弯 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 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 原来 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 以免将针断人体内。 v 预防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 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 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
52、处理和预防 v 4 4、断针、断针 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 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v 原因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 针刺时将针身全都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 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 能进行及时的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v 现象现象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 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v 处理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 针向肌肉深部陷入。 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 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 向下挤压针孔两旁,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 断针完全在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v 预防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 量要求的针具,就剔出不用。 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 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
相关知识
白毫银针茶的功效与禁忌
县民族中医院针灸科:护佑健康 “针”了不起
中医针灸
针灸减肥注意事项 要卫生就用一次性毫针
贺氏针灸套穴(七)火针、毫火针在临床的使用
【深圳中医针灸培训班】深圳中医针灸培训班价格
国医大师贺普仁: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著名中医针灸学家
骨折中医饮食护理学
上海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瘦脸针瘦脸有效果吗 瘦脸针后该如何护理
网址: 中医护理——毫针 https://m.trfsz.com/newsview66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