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兼顾怀孕生产与托育的困难现状
在我任教的大学,有个女大学生曾经这么说「结婚生子后,我希望自己能兼顾工作与育儿。」无关于对工作热爱的程度,女大学生们绝大多数都抱有相同的目标。这位尚未毕业已经取得某大银行内定资格的女大学生接着这么说道。
「我希望30岁前结婚并且拥有第1个孩子,最好是男孩。在那之前,要能调职到有竞争力的大分公司去。因此婚前全力以升迁为目标,工作摆在第一顺位。能力可及的话,四十岁前希望自己能担任高阶管理职。同时拥有第2个孩子,最好是女孩」。
究竟人生是否能如她所规划的那样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愿望十之八九不会实现。之所以可以这么斩钉截铁地说,是因为我所教过的大学毕业生中,30岁前结婚生小孩,30几岁时已经成为高阶管理职的女性,目前为止,一个也没有。这些女学生们并不特别有雄心壮志,据我所知,一般女大学生们大多也都抱持着「30岁前生小孩」」请育儿假」「继续工作」这种想要兼顾工作与育儿的具体想法与规划。
另一方面,如果针对毕业后的工作目标这个主题访问男大学生们,所得到的答案则非常具体,明确且清楚。
比方说,「我希望能到国外工作」「我希望可以在某某部门上班」「我想要成为业界名人」等等。
然而,女大学生则非常不同,她们似乎未曾具体思考过,究竟该如何能同时兼顾工作与育儿。但即使如此,多数人却把结婚生子视为理所当然。我每年都会对前来修课的大学生们做相关的问券调查,男大学生约有九成会回答「希望将来能结婚生子」。
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女大学生,我脑海中轻易就能浮现一个画面:在不久的将来,她们会在历经结婚与怀孕的难关,终于能享受拥有孩子这个幸福果实后,瞬间迎来与伴侣在家事与育儿的责任区分讨论中的巨大争吵。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世代毫无疑问地将重蹈前人的覆辙。
我们的政府鼓励并支持女性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同时鼓励女性们有这样的人生规划:大学毕业前就拿到某公司的内定资格,在22,23岁时大学毕业,最好在30岁之前怀孕生子,因此,在毕业进社会后的20岁后半找到伴侣结婚。如果第一个孩子在28岁左右出生,那么大约是大学毕业后5年完成结婚生子计画。这样想来,万一没能如愿如期找到合适对象,则极有可能就此脱离轨道。顺利依照计画的话,生完第一个孩子,女性在30岁就能重返职场,工作个2,3年,在即将成为高龄产妇的35岁前生下第二个孩子。细细想来,无论是找工作,找结婚对象,找到保育园*,女性们除了一步步小心翼翼设法突破层层关卡的同时,还必须得在长工时的职场中,以与男性同等程度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地工作,否则一不小心将遭受「女性也就这点能耐」的歧视眼光,而难获得公司的认可。可以说,女性所处环境真是万般艰辛。
怀孕生产这一关
很多女性们希望能在30岁之前生下第一个孩子,但现状却是,光是怀孕生产这一关,前面就已经荆棘密布。只是现在的社会状况是就算女性想要生产,眼前却有无数难题。
女性们的生产年龄之所以越来越晚,其实是受到「年轻人的雇用不稳定」,「女性的高学历化」,「女性经济能力提升」,「价值观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而那些想要生产却面临重重难关,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将怀孕生产计画后延的女性们,却蒙受媒体与不孕症专科医生的恐吓:「女性一旦过了35岁,卵子容易老化,可能导致不孕!」
各大都市的不孕治疗诊所,每一家都大排长龙。不但初诊得等待两个月,看诊当日还得等上个把钟头。
然而,就算如愿怀孕,担心的事仍旧多如牛毛:???该什么时候跟公司主管报告呢?到时候能不能顺利请到育婴假呢请假时的工作该如何分工,如何交接顺利呢主管跟同事会不会嫌弃我呢?生了小孩会不会影响我的职业生涯呢?
偏偏公司的主管大多是男性,连想找到个可以商量的对象都不容易。
如果是大公司的员工,公司有比较完备的育婴假等相关制度,至于制度如何,这里先不讨论。万一是非正式员工的女性,就会有「万一资方要我辞职,怎么办」 ,「就算运气好,请得了育婴假,那么回归工作冈位前,托育的保育园完全没谱时,该怎么办?」烦恼就是这样接踵而来。
主管这一关
就算托育这一关,你幸运度过,接下来就得面对接孩子回家这个问题。保育园或是托育中心结束营业的六七点过后,家长还是必须找到愿意接手照顾孩子的地方。此时,除了那些有婆家娘家可以帮忙或是有钱雇用保姆的家庭之外,其他家庭就得亲自去保育园接孩子回家。若是上班时孩子突然发烧身体不适或是临时有状况发生时也不能例外。
然而,绝大多数的主管是男性,都有个全职主妇的妻子,由她照顾家里一切,主管只要专心一意地工作就好。因此能不能碰到一位理解育儿之苦的主管,端看你的运气如何。据我所知,目前把工作摆在第一位,无法理解因为育儿需求而需要早退或是休假的主管仍旧相当多。
更有甚者,这些主管们对于必须早退或是休假在家带孩子的男性部下更是严苛,他们甚至会给予这些部下「工作不用心」的恶评。
年轻世代的父亲们,即使想要花更多时间在孩子身上,需要先跨越的是主管守旧的价值观这一堵高墙。这样的状况中还隐含着在育儿这个议题上的「男性对男性」这个互相对立的结构性问题。
我只能说,育儿这件事,无关性别,只要当事人想要兼顾工作,就一定会带来危机。
「女性育儿」这一关
「男性在外工作(男主外),女性在家处理家务与育儿(女主内)」,比如在日本这个性别意识强烈的国家,女性一旦生育孩子成为母亲,大多数就必须从「工作能力强的正式员工「」全职劳动」这个位置下来成为非正式员工。一旦成为非正式员工,那么薪水自然也减少许多。
即使有人能继续以正式员工的身分继续工作,她在职场上也只能被当作二级战力,被迫舍弃有责任且有趣的工作,同时远离升迁的轨道,而踏上妈妈路线,从此与出人头地一点关系也没有。我想不论是谁,任何不会得到评价的工作是无法让人感到有成就感与满足的。
就算是转做工时短的工作或是非正式工作,早点回到家后,等待着的是每日平均四到五小时的家事与育儿工作一个人独自完成这些工作:做了晚餐,喂孩子吃饭,帮孩子洗澡再哄孩子上床睡觉,然后做各种家事。残酷的是,即使努力处理家务与育儿,也不会收到相应的薪水。
在此严峻状态下,我怀疑当第一个孩子满一岁后,究竟有多少女性顺利重回职场。根据某项研究指出,目前仍在职的女性之中,1940年年至1970年年代出生的女性约占全体的25%〜30%。其中以正式员工身分继续工作者不超过10%〜15%。也就是说,即使进入21世纪,女性想要兼顾育儿与工作的难度与以往毫无差别。再者,这些以正式员工资格继续职业生涯的女性所从事的业种,主要是公务员,教师,医疗从业人员等较为稳定的工作场域与需要证照的业种。
今后,女性们仍会以游戏玩家的身分继续努力。在学生活中,女性们所经验到的是,无论在学业上或是各自擅长的体育项目中,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报。但是一旦踏出校门,女性们要面对的是,有些事即使努力也不一定会有回报的现实。即使如此,我仍旧相信,只要奋力突破每一个关卡,终有一天女性们也会成为游戏的胜利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