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职场真的偏爱年轻人吗?25岁以后,面对职场年龄焦虑怎么办?

职场真的偏爱年轻人吗?25岁以后,面对职场年龄焦虑怎么办?

新媒体人的28岁

相当于普通职人的50岁

过了25岁以后,每年都会有一次大型年龄焦虑爆发,通常的契机是生日。

但这次与众不同,因为有个朋友在生日时对我说:你知道吗?其实27岁生日代表着你已经在世间活了27个年头,开始第28年了。

“什么?我以为27岁生日不是指开始过27岁吗?”我问。

“不,27岁生日庆祝的不是开始,而是27岁结束。”她说。

意识到这个常识后,我彻底崩溃了,之前的我是无知且快乐的,做好了“迎接”27岁的准备,但现在,我的人生好像突然被偷走了一年,我莫名其妙就28了。

这实在令人恐惧,众所周知,新媒体人的28岁相当于普通职人的50岁。我已经逼近退休年龄,但并没有资深的经验。

于是,99年的实习生和这个可怕的事实导致了我,一个新媒体行业中老年基层员工的2019年度年龄焦虑,正式地拉开了序幕。

变成专家or管理者

或被淘汰

如果走向顺利,一个普通人的职场生涯大概可以概括成一座金字塔:

人们在顺着金字塔往上爬的同时,后面还有一个叫做“年龄”的怪物在追赶你,它不成文地规定着,你只能在每一层待有限的时间。35岁似乎是个分水岭,到了35岁以后,那些还没有在“规定时间内”从基层员工转型为“专家”或“管理者”的人们,就被世界抛弃了。

所以,职业对于年龄焦虑来说就像催化剂一样。每一个30岁左右的职场人都担忧着:自己以后还能做什么?被更便宜又好用的年轻人淘汰之后该怎么办?

青春这碗饭,我到底还能吃多久?

我们所在的行业

焦虑不分年龄

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我感觉自己的职业生涯比模特还短。因为行业对从业者的需求迭代很快,永远用最新鲜的那一茬韭菜。

对于那些有文字理想的人来说,新媒体工作是很消耗自身的。因为做的并不是实在、隽永的内容,而更像网红店,潮来潮去,最后什么也不剩下。我们整天赶浪潮,大概正因为自己没有海。

某种程度上,新媒体就像流量爱豆一样,吃青春饭,而那些报道记者,就是实力派演员。

同理,眼下能吃这碗青春饭,是因为社会能够暂时容忍你处于年轻的、技不如人的阶段。这种容忍当然是有年龄限制的,看看人们怎么看待一个30岁、40岁仍然拿不出作品的流量明星就知道了。

如果你不能在这个“容忍区间”里变得有实力,从“新媒体小编”转型成“文字工作者”,怎么办?而且细想想,这个转型时间就只有几年而已。

在职场上,能力和年龄是成正比的。如果你到了一定年龄,却没有练就出一定水平,就只能被年轻人替代。

但我们都看得到却不想承认的现实趋势是,比你年轻的人,大多还比你厉害。

我们所在的年龄

焦虑不分行业

我忍不住怀疑,职场真的这么偏爱年轻人吗?这到底是我们的臆想还是事实?是所有行业都这么残酷吗?还是只有新媒体如此?

而身边的朋友们给我的答案是:“所有行业都如此。”

“我们终将会被‘便宜又好用’的人代替。”

运营这行的晋升道路很简单,运营专员-运营经理-部门主管,如果不能在30岁时做到管理层,那就一定要转行了,运营是绝对待不下去的。

比如:招聘的时候会直接筛掉90年之前的,你对于互联网的反应能力不行了,对95、00后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敏锐,这鸿沟根本就不是做调查、看资料做功课能补上来的。况且,这个年岁真有本事的人谁还通过投简历找工作?即便你是真有本事,也没有那个时间成本去试错。

“我们心里都明白,那些刚毕业的孩子,相对于我们来说,便宜又好用。”

我曾经很羡慕那些有“硬技术”的工作,比如编程,但程序员朋友告诉我:

“能力的增速跟不上年岁,再硬的技术也没用。”

也许27岁的我觉得22岁的实习生“不配”焦虑;32岁的人觉得27岁的我不配焦虑;但35岁……完全有资格焦虑,35岁好像必须焦虑了。过了之后,坠落的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你在身上摸来摸去也没找到任何有效按钮,只能仰头看着其他人缓缓上升,然后准备迎接生活带给你的粉碎性骨折。

所以,我们没有出路吗?

努力往上爬吗?

“又有谁没在努力呢?可是金字塔顶只有那么一点点位置,不可能保证所有人的 happy ending。”

转行吗?

“转型的话,沉没成本太高了,年岁越大重新开始的可能性越小,虽说技能可以迁移,但一身的技能点加完了,谁舍得废掉?”

发展副业吗?

“有本事靠副业挣钱的人,还焦虑什么?普通社畜下班之后就夜里了,洗漱都是硬撑的,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副业。”

好像所有的路都走不通,我们被困在金字塔底层团团转。

年轻人像燃料一样被投入社会机器中,熊熊地烧几年,身体被摧残得差不多了,头发和脑细胞也所剩无几,然后,便要面对“你为什么不努力跟上时代”的指责,实在太过苛刻。

当我问朋友们,你如何对抗行业中的年龄焦虑?他们的回答是:

拖着

不知道

还能咋办

以后再说吧

好像对抗不了啊

想那么多没用的干什么

反正现在还没到35,那么可以再缓一缓

某种程度上,知道每个人都一样焦虑无助又迷茫,反而可以缓解一些焦虑。但好像这些90后们,不管是真的没想清楚,还是故作佛系或丧,也都没有答案。

所以我去问了个35岁必须焦虑的人——Rofi ,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些或许可以让我们消化整理这份年龄焦虑的思路:

即使我们当下总担心着“以后肯定要被淘汰的”,但事实上,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对未来的自己有点信心,无论你相不相信,你总会持续学习的。

尝试扩大并优化自己的信息源。在这个时代里,拥有优质的信息就相当于你手握好的竞争武器。多去了解一些东西,就更有可能找到解决当下困境的办法。

尽早培养一门兴趣,如果有机会的话,发展为副业,并试着以此来换取报酬。《反脆弱》中提到:工资是使人成瘾的东西。也许当我们不再依赖于工资建立安全感时,会获得新的视角。对了,“尽早”的意思就是“现在”,不管你是25岁还是已经35岁了,因为今天的你永远是你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

年龄增长带来的不都是劣势,职场不仅需要会熬夜的年轻人,还需要共情能力强、理解力好、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中年人。

如果仍然焦虑,那么至少你还有很多人同行。而且越早焦虑,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越熟悉这种焦虑。这已经比别人提前一步警戒了不是吗?

“会好起来的。” 必须这样想。

我们都在大海中沉浮,看不到岸在哪里,时刻担心着翻船,不知道有没有走对方向。焦虑没过额头,我们时常感到喘不过气来。

但每个人手中都有一颗救命稻草,可能是一丝信心,可能是不靠谱的梦想,可能是什么别的。

要抓住它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职场人士必备的心理调节
职场精神健康,年轻人终于悟了
职场周刊丨从生涯规划到人际指南 女性职场如何避雷?
瞄准职场人,“人生教练”正悄然走红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染上了中年焦虑?
职场心理健康
职场必知: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从焦虑到自信,职场心理调节指南
如何摆脱35岁定律,在疫情复工后顺利度过中年职场危机
“健康焦虑”的年轻人,被高价体检拿捏

网址: 职场真的偏爱年轻人吗?25岁以后,面对职场年龄焦虑怎么办? https://m.trfsz.com/newsview698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