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中医角度详解月经生理病理

中医角度详解月经生理病理

本文深入探讨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医学议题:月经的生理机制与月经的病理变化。这两个议题对于女性健康至关重要,是每一位妇科医生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医学知识。

首先,我们聚焦于月经的生理机制。月经,作为女性生殖系统的自然表现,其背后蕴藏着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涉及到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激素水平的波动等多个方面。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女性生殖系统的独特魅力,更是女性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妇科医生而言,通晓月经的生理机制,是诊断和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讨论月经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月经异常的重要表现,也是妇科医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月经的病理变化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分泌失调、生殖器官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这些病理变化不仅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女性的生育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妇科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准确诊断月经的病理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凡医妇人,必先调经”,这句话强调了调经在妇科治疗中的重要性。而欲调经,又以通晓月经生理病理为首务。因此,本文将月经的生理机制与病理变化作为论述的重点,旨在帮助妇科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女性月经问题。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为女性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医疗服务,保障她们的生殖健康。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深入探讨了女子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的奥秘,其精妙之处,令人叹为观止。文中指出:“女子七岁,肾气始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这一论述,既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深刻洞察,又揭示了女子生理特点的独特之处。

在王冰的注解中,他对“天癸”一词进行了详尽的解释:“癸谓壬癸,北方水干名也;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他进一步指出,肾气全盛之时,冲任二脉流通无阻,经血逐渐充盈,应时而下,此乃天真之气降临,故称之为“天癸”。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女子的生殖机能。

至于“月事”,王冰解释道:“平和之气常以三旬而一见也,故愆期者谓之有病。”月事作为女子生理周期的重要表现,其规律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女子的健康状况。通过对月事的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女子的生理特点,从而为女子的健康保健提供有力的指导。

综上所述,古人以天癸为月事之本,以肾、冲脉、任脉为月事生成之源,以气、血、精为月事之化源。这一认识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女子生理机能的理解,也为后世医家对月经病的诊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素问·上古天真论》及王冰注解的深入研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女子的生理特点,为女性的健康保健提供有力的支持。

(l)释名:

月者,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佳人,她以柔和的光辉,静静地守护着大地的每一个夜晚,其出现与消失,皆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正如经文中的“以月至”。这“月”字,既代表着时间的流转,又象征着女性身体内的生命节奏。

经者,在古文中,有常也,它代表着一种恒定不变的规律,如同天地的运转,日月星辰的更替,都遵循着一定的法则。当我们将“月”与“经”二字结合,便得到了“月经”这一词汇,它描绘的是女性身体内的生理周期,如同月亮的圆缺,有着自己独特的变化规律。

初虞在《养生必用》中论及经病时,便强调了月经的重要性。他认为,月经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女性的身体健康与生命活力。而王冰则更进一步,他以“常以三旬而一见”的描述,精准地概括了月经的周期规律。

将初虞与王冰的论述相结合,我们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月经的含义。月经并非仅仅是女性生理上的一种现象,它更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是女性身体与自然宇宙相互呼应的明证。每个月,当月亮在天空中展现出她的圆满之时,女性的身体也在经历着一次生命的循环,这种循环不仅体现了女性的生理特点,更彰显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和谐。

因此,当我们谈论月经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女性的身体奥秘,是在探寻生命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只有真正理解了月经的含义,我们才能更好地关注女性的健康,让每一位女性都能享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2)化生:

月经之阴血,正如古人所言,实乃饮食五味之精华所凝聚(引自褚澄《褚氏遗书》之精血篇)。脾胃,作为人体内的主要脏腑之一,负责消磨运化五谷杂粮,是气血生化之根本。因此,月经的化生之源,除了与肾精、冲任二脉等生理结构紧密相连外,脾胃亦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脾胃如磨,饮食如水谷,通过其运化之力,将五谷之精华转化为气血,进而滋养全身。当脾胃功能强健时,气血自然充盈,月经亦能如期而至,量色质皆正常。反之,若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无源,则月经亦会受到影响,出现诸如量少、色淡、延期等异常表现。

再者,古人亦云:“妇人以血为基本”(引自昝殷《产宝方》之论)。生血者脾,藏血者肝。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同时亦与藏血功能息息相关。因此,月经与肝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肝血充盈,则月经如期而至;肝血不足,则月经亦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月经的来源问题,我们应全面认识其与肾精、冲任二脉、脾胃以及肝等脏腑的密切联系。只有深入理解这些生理机制,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女性的生理健康,确保月经的正常运行。

(3)常度:

从时间的维度深入剖析,王冰所注的“三旬而一见”,其实是对古代女性生理周期的一种精妙总结。这一描述与现代医学对于女性月经周期的认识不谋而合,即大约每28天左右为一个完整的周期,每次月经行经的时间通常持续在3至5日之间。这种吻合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女性生理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

然而,当月经的周期出现愆期,即错过正常时期、变得无定期等情况时,这便预示着身体可能出现了某种病症。这种病症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如内分泌失调、情绪压力、生活习惯不当等,需要引起女性的足够重视。

从月经的质量层面来看,其表现也是判断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古代医学家如王子亨在其方论中提到的“乍多乍少,断绝不行,崩漏不止”等描述,便是对月经异常现象的生动刻画。而“状如泻水”则进一步揭示了月经的质地可能过于稀薄,如同水泻一般。此外,月经颜色过淡,或呈现黑色,甚至凝结成块,这些都是身体异常的信号。

因此,我们可以反推出,正常的月经应该是量适中,颜色呈现暗红色,且无血块的。这样的月经不仅体现了女性生理的健康状态,也是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重要标志。对于女性而言,关注月经的变化,及时发现并调整身体的异常状况,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

对于月经病这一复杂且多变的妇科问题,其发病机理往往涉及众多因素,情志过激、劳力过度、外感风冷等调理失宜均可能成为诱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气血逆乱,进而产生各种病证,如月水不调、月水不通、室女月水不通、月水不断、月水心腹刺痛以及暴崩下血不止等。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受到损害,便可能引发各种疾病。月经病亦不例外,它可因气血受影响而变生其他病变,如血分病、痨瘵、痛证、呕血、眩晕、瘰疬、痈疡等。这些病症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得月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变得尤为复杂。

以室女经闭成劳为例,这往往是因为思虑过度伤脾所致。初期表现为经闭,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发展为嗽而劳。又如癥瘕之症,多因月水不通,久则血结于内,气血水裹而成形。此外,若经行之时感冒风寒,客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与新血相搏,便会引发腹痛等症状。

正如古代医家寇宗奭所言:“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月经病的总病机在于气血逆乱,而“妇人以血为基本”,因此,其气血失调亦当以血为主。在治疗月经病时,需注重调理气血,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血虚:

自古以来,月经便是女性生理的重要特征,其以血为用,正如古人所言:“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女性生理特点与气血关系的微妙之处。在日常生活中,若女性劳力过度,便易生虚热,此乃劳伤气血所致。再者,若醉后行房,则内气竭绝,影响肝脏功能,导致月经衰少甚至不来。这是因为肝主藏血,劳伤过度则血气枯竭于内。

在探讨病因时,我们不可忽视劳力这一因素,它既包括体力劳作,也涵盖房事与心神劳累。在治疗上,古人主张“女子调其血”,强调调理气血平衡的重要性。其中,四物汤被誉为妇人常服之药,其味寡性缓,效迟功深,成为女性调理血气的良方。

历代医家对四物汤的运用各有心得,加减之法灵活多变。如张声道以四物汤加茱萸治疗妇人百病,徐明仲则加香附子以治妇人经病。对于不同的症状,医家们亦有不同的加减法。如心腹绞痛者去地黄加干姜,名为四神汤;虚热心烦者加瓜蒌根、麦冬;虚眩瘦倦者加生姜、薄荷;胎动不安下血者加艾叶、阿胶;血崩不止者加熟地黄、蒲黄;兼气虚者加淡竹叶、人参等。这些加减之法,使得四物汤在治疗妇人经病时,无论是月经先后不定、经量多少不一,还是疼痛部位各异、腰足腹中痛,或是崩中漏下等症,均能得心应手,加减品味随意,无不得效如神。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于女性月经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解,其治疗方法既科学又实用,至今仍为后人所借鉴和传承。

(2)血热:

在本论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虚热的病理机制与治疗方法,然而在其他诸多医籍之中,实热的论述同样丰富且重要。诸如《紫石英丸》中所言:“经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实热状态下,人体犹如置身于酷暑之中,经水如同沸水般翻涌,导致经行周期异常。

又如在《资血汤》中,提到“妇人血热气虚,经候涩滞不行”,这里明确指出实热会导致妇人血热气虚,进而引发经行不畅的问题。针对实热的治疗,医家们提出“见热用除热诸寒药”或“养气益血”滋阴的策略,旨在通过清热养阴,调和气血,使热邪得除,经行恢复正常。

在具体用药上,对于虚热证,常采用四物汤加柴胡,名为五神汤,意在养血调经,疏肝解郁。而对于实热证,则采用四物汤加知母、石膏的方法,形成加减四物汤,旨在清热泻火,凉血养阴。这种根据病情虚实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剂,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

综上所述,实热与虚热在中医理论中各有其独特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医家们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治疗策略,使我们在面对这类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对症下药。

(3)血寒:

血之性,实乃天地间至为奇妙之物。其得温则行,犹如春水涓涓,流淌不息;得寒则凝,宛如冬河冰封,停滞不前。在行经之时,女子身体尤为敏感,若遭遇外界之风冷侵袭,则风邪入体,病风而生;若感寒邪,则病冷而显。这其中的奥妙,古人早已有所洞察。

《诸病源候论》一书,便深入剖析了风冷之气乘虚而入所导致的种种病候。书中所述,风冷之气,犹如狡猾之敌,乘女子身体虚弱之时,悄然侵入,致使血行不畅,引发诸般疾病。许叔微亦在《紫石英丸》中提及:“内经所谓天寒地冻,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后。”此言既道出了寒邪对女子身体的侵害,又揭示了温散之剂在治疗此类病症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治疗此类病症时,医者多采用温散之剂,以驱散体内之寒邪,恢复血行之正常。如治寒气客于血室之症,常用温经汤,其方以当归、川芎、芍药等温性药物为主,旨在温通血脉,散寒止痛。又如治血脏久冷月水不调之症,则用姜黄散,方中川姜黄、蓬莪术等药,皆具温通散寒之效。

在四物汤加减诸法中,针对脏腑滑泄之症,医者常加桂心、附子等温阳固涩之药;而遇风冷乘虚之症,则加荆芥穗、天麻、香附子等祛风散寒之品。此外,《妇人大全良方》中所选用的方药,亦多偏于温热,以顺应女子体质之特点,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4)血瘀:

在中医理论中,月经病的成因繁多,其中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热壅血瘀和血虚致瘀乃四大主因。由惊恐、忧思、意所不决,导致气机郁抑不畅,气血相互影响,气滞则血瘀,正如《桂枝桃仁汤》所云:“由惊恐、忧思、意所不决,气郁抑而不舒,则乘于血,血随气行,滞则血结”。此外,风冷侵袭经络,与血气相搏,血遇冷则凝滞,如《月水不利方论》所述:“风冷客于经络,搏于血气,血得冷则壅滞”。再者,风热侵袭经血,亦可导致血行不畅,如《产宝方》序诠所言:“风热伤于经血,故血不通”。最后,劳累过度,伤及血气,导致体虚,胞络内血行受阻,如《月水不通方论》所云:“由劳伤血气致令体虚……致胞络内血绝不通故也”。

针对上述病因,中医治法各异,或疏肝活血以调畅气机,或散寒活血以驱散寒气,或清热活血以清除热邪,或补血活血以滋养血脉。其治疗核心均在于恢复气血的正常流通,从而消除月经病之患。

在药物选择上,常用药物包括延胡索、台乌、沉香、柴胡、枳壳等以疏肝活血;桂心、乳香、没药、蒲黄等以散寒活血;泽兰、丹参、大黄、苏木等以清热活血;当归、阿胶、柏子仁、牛膝等以补血活血。此外,还有一些药味单纯之方,如佛手散(川芎、川当归)、丹参饮(丹参、酒)、四物汤加莪术、泽兰汤(泽兰叶、当归、芍药、甘草)等,可根据病情灵活配伍,应用于其他方药之中,共同调理气血,达到治疗月经病的目的。

(5)血脱:

月经病致血脱之症,常显见于崩暴下血不止的严重病情,亦或见于月水长期绵延不断,乃至断而复来,缠绵岁月的慢性病理过程。此类病症,源于冲任之气虚弱,无力约束和调控经血的正常运行,正如古医籍《崩暴下血不止方论》所云:“冲任之气虚,不能约制其经血”。

在治疗上,首要任务即是止血固脱,且务必确保不留瘀滞,以免血行不畅,加重病情。常用的止血固脱药材,诸如百草霜、血余炭、乌贼骨、龙骨、牡蛎、黑棕榈、乌梅、五味子以及醋汤等,皆能发挥显著的止血作用。若病情较重,还可加入人参、附子、干姜等药材以固脱,增强疗效。

此外,为加强活血功效,常辅以茜根、五灵脂、黑芥穗、缩砂仁等药物。这些药材的加入,不仅能促进血液运行,还可有效防止瘀血的形成,对于治疗月经病致血脱之症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古方中的神应散和如圣散,便是针对血崩不止的经典方剂。神应散以桂心一味为主,用米饮调服,能迅速止血固脱。而如圣散则以乌梅、棕榈、干姜三味药材烧过存性,淡酒调服,同样具有显著的止血固脱效果。这些古方历经千年验证,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足以见证其疗效之卓越。

现代薛己在《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中附载了诸多生动鲜活的验案,他精准地把握了妇科疾病的本质,深谙妇科心法之精髓。在调经候方面,薛己尤重气血之调理,其精妙之处令人叹为观止。

以治疗月经不调一案为例,薛己记录道:“一妇人年三十七,早孀居。两腿骨作痛,晡热体倦,月经不调,或发寒热,数年矣。一日颈项两侧结核,两胁胀痛,此系肝经郁火而成也。”此案中,妇人因早年丧偶,情感郁结,致使肝经郁火,进而影响到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月经不调等诸多症状。薛己针对病情,首先运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数剂,以疏肝解郁、调和气血,使肝症得以顿愈。

随后,薛己又采用加味逍遥散加泽兰、乳香、没药30剂,重在调血以疏肝,使血症逐渐得到缓解。最后,再用加味归脾汤等药,从脾土着手,培本固元,以巩固疗效。经过年余的精心调治,妇人的病情终于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此案充分展示了薛己在调经候方面的独特见解和精湛技艺。他强调调经应以气血为主而偏于血,以肝脾为主而重在肝。这种思想既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又突出了妇科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通过调理气血、疏肝健脾等手法,薛己成功地解决了妇人的月经不调问题,为后世医者树立了典范。

#深度好文计划#

相关知识

医美角度解析:无下巴脸型的改善方法详解
从中医的角度看坐月子
从中医角度看如何坐月子?
中医如何调理月子病?
怎样缓解孕妇情绪 从心理护理角度说明
赵文姣:产后月子病,中医调理新视角:重拾健康、重返幸福
深度解析中医经络的秘密
从中医角度看如何坐月子?
中医四招调理“月子病”
中医经络减肥详解.ppt

网址: 中医角度详解月经生理病理 https://m.trfsz.com/newsview709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