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制作技艺,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传统技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政和工夫茶为福建省三大(政和、坦洋、白琳)工夫茶之一,亦为福建红茶中具有高山品种特色的条型茶。据茶届泰斗之一的陈椽教授编写的《茶叶通史》中记载:“政和工夫”红茶起源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既适合清饮,又适合调饮。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外形条索紧结圆实,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采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味醇和,叶底红匀。 [3]
2017年1月11日,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申报的“工夫茶制作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Ⅷ-15。 [5]
政和工夫茶为福建省三大(政和、坦洋、白琳)工夫茶之一,亦为福建红茶中具有高山品种特色的条型茶。政和工夫茶产地以政和县为主,辐射周边的松溪县和浙江的庆元县。 [1]
据茶届泰斗之一的陈椽教授编写的《茶叶通史》中记载:“政和工夫”红茶起源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 [3]
19世纪中叶为政和工夫茶兴盛之期,年产量上万担,产品大部分销往欧洲。 [1]
根据有关史料,政和工夫茶全盛时期,每年福州茶市要等政和工夫茶上市才开盘,凡是标有“遂应场仙岩工夫”者,售价倍高。遂应场今为政和县岭腰乡锦屏村,位于政和东部高山区,境内山地均为砾岩砂壤土,林木繁茂,溪流清澈,生态环境佳。许多茶商在此设号办厂,多时达二十多家。其中以“万先青”与“遂应场仙岩工夫”负有盛名。其后一度衰落。到清光绪年间,因政和发现大白茶茶树品种,并以“压条法”繁育成功,政和叶之翔、杨作辑等一批茶商大胆采用大白茶鲜叶为原料制作红茶,品质优于一般红茶,于是正式命名“政和工夫”。 [1]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40年时,政和全县茶叶产量达一万五千六百七十三担,登记的外销茶号四十七家,仅次于安溪,居当时登记的二十个县的前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着力恢复其传统风格,经上海口岸出口俄、美、英、法等国。 [1]
政和工夫茶有大茶和小茶两类。大茶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外形条索紧结圆实,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采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味醇和,叶底红匀。
政和工夫大茶芽叶肥壮,茸毛特多,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含量高于其他茶树品种。生产的政和工夫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 [1]
政和工夫的茶叶初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
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群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故在精制中,对两种半成品茶须分别通过一定规格的筛选,提尖分级,分别加工成型,然后根据质量标准将两茶按一定比例拼配成各级工夫茶。 [3]
传承人物
叶昌飞,男,1965年10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夫茶制作技艺(政和)第四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
保护措施
政和县文化馆为政和工夫茶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 [1]
荣誉表彰
2010年,政和工夫红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4]
政和工夫茶曾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
相关知识
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红茶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
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
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网址: 工夫茶制作技艺 https://m.trfsz.com/newsview714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