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3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pdf

3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pdf

3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也称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其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食物中,对人 体有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根据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一直将其分为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近年,根据FAO/WHO 的报告,综合化学、生理和营养学的考虑,依其聚合度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DP )分 为单糖、双糖、低聚糖和多糖。 (一)单糖 单糖结构上由3~7 个碳原子构成,一般单糖有甜味,可溶于水,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它们都是6 碳糖。 1.葡萄糖:葡萄糖(glucose)是构成各种糖类的基本单位,有些糖类完全由葡萄糖构 成,如淀粉;有些糖类是由葡萄糖与其他糖构成,如蔗糖。葡萄糖很少以单糖形式存在于天 然食物中。其构型分D 型和L 型,人体只能代谢D 型葡萄糖而不能利用L型。所以有人用L 型葡萄糖作为甜味剂,可达到增加食品的甜味而又不增加能量摄入的双重目的。 2.果糖:果糖(fructose)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经肠道吸收后,在肝脏转化成葡萄 糖被人体利用,也有一部分转变为糖原、乳酸和脂肪。在肠道,果糖的吸收比葡萄糖缓慢。 在糖类中果糖最甜,其甜度为蔗糖的1.6 倍。天然果糖存在于蜂蜜和水果中。 3.半乳糖:半乳糖 (galactose)是乳糖的重要组成成分,很少以单糖形式存在于食品 中。在肠道,半乳糖吸收速度最快,在人体内先转化为葡萄糖后被利用。母乳中的半乳糖是 在体内合成的,而不是从食物中直接摄取的。半乳糖还以 D-半乳糖苷的形式存在于大脑和 神经组织中,能促进脑苷脂类和多糖类的合成,是婴幼儿脑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双糖 双糖(disaccharide)是由两分子单糖缩合而成,有甜味,可溶于水,能被人体直接吸 收。天然存在于食品中的双糖,常见的有蔗糖、乳糖、麦芽糖等。 1.蔗糖:蔗糖(sucrose)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构成。在甘蔗、甜菜和蜂蜜 中含量较多。日常食用的白糖通常是蔗糖,由甘蔗或甜菜中提取,为人类食用最久的甜味剂。 蔗糖常作为衡量糖类甜度的参考标准。 2.乳糖:乳糖(lactose)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构成,是乳中主要的糖类。 人体消化液中的乳糖酶可将乳糖水解为相应的单糖。乳糖主要存在于奶及奶制品中,约占鲜 奶的5%,占奶类提供总能量的30%~50%。 3.麦芽糖:麦芽糖(maltose)俗称饴糖、麦芽糖饴,由两分子葡萄糖以α -1,4 糖苷 键连接而成,是淀粉的水解产物。其甜度为蔗糖的30%,甜味温和。有还原性,其防止维生 素 C 氧化能力比其他糖类强,且不易褐变,常用于食品加工。 (三)低聚糖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又称为寡糖,由3~9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 小分子多糖。寡糖的甜度通常只有蔗糖的 30%~60%,多数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热稳定性和 耐酸性。寡糖中的化学键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水解而消化吸收,但可在结肠中被细菌分解产气, 1 造成胀气。 目前已知比较重要的寡糖有棉籽糖、水苏四糖等。 (四)多糖 多糖是由10 个或以上单糖组成的大分子糖。按能否被人体利用而分为两类:(1)可利 用多糖:包括淀粉、糊精和糖元 ;(2)不可利用多糖。 1.可利用多糖 ⑴淀粉 淀粉是由多个葡萄糖构成的、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植物多糖。淀粉主要贮存在 植物细胞,尤其是根、茎和种子类食物,薯类、豆类和谷类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是人类碳 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也是最丰富、最廉价的能量营养素。根据其结构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 链淀粉。 ⑵糊精:是淀粉的次级水解产物。 ⑶糖原:动物体内的多糖(肝糖原、肌糖原)。 2.不可利用多糖膳食纤维 ⑴膳食纤维的定义:从化学角度将膳食纤维定义为植物的非淀粉多糖与木质素。 ⑵膳食纤维的分类: 膳食纤维可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与不溶性膳食纤维。前者包括部 分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果胶(pectin)和树胶(gum)等,后者包括纤维素(cellulose)、 木质素(lignin)等。 二、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相关知识

五大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优质脂肪、膳食纤维和精神食粮
纤维素和复合碳水化合物有利于减肥
碳水化合物——全碳水化合物与精制碳水化合物
碳水和膳食纤维应该怎么吃?快来抄作业
碳水化合物
奇亚籽是碳水还是膳食纤维
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哪些,三种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高碳水化合物
健康饮食习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风险、替代方案和摄入量监控
什么食物不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网址: 3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pdf https://m.trfsz.com/newsview71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