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防治中风宣传月”在京启动,活动发布了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近9%的速率上升的严峻状况。
脑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由于该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所以相对于其他疾病患者来说,需要的日常护理和生活帮助更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也就更为沉重。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近9%的速率上升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正以每年近9%的速率上升,且死亡率数倍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王陇德院士指出,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其中脑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22.45%。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推算,假如不采取更有效措施,到2030年,中国将有3177万名脑卒中患者,防控形势将非常严峻。王陇德表示,以上资料和数据表明,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问题。
不良生活方式流行致慢性病高发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发的情况?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认为,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明显改变,摄入热量过多、过量饮酒、高盐膳食、缺乏体力运动、吸烟率居高不下等,造就了庞大的患病人群和亚健康人群。2015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的调查结果表明,影响脑卒中发病主要危险因素中,吸烟占33%,血脂异常占29%,高血压占25%,超重21.5%,糖尿病占6.7%,可见我国脑卒中防治任务艰巨。
预防要与发病率“赛跑”。武剑强调,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管理好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就能有效地降低和延缓脑卒中发病。公众要记住“健康生活口诀”:管住嘴,迈开腿,饭吃八分饱,日行万步路。
系列宣教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改局副局长郭燕红介绍,《世界卒中宣言》中明确提出“卒中完全可以预防”。只要完善健康宣教体系,提高国民对该病的知晓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早筛查危险因素并加以针对性控制等,就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危害。
为遏制其高发态势,我国政府于2011年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并积极推动建立以基地医院为防治技术中心的脑卒中防治网络体系。为进一步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主办、北京同仁堂集团支持的“中国防治中风宣传月”9月28日启动。根据安排,9月29日至10月29日,全国范围内将开展以“预防中风,关爱健康”为主题的系列宣教活动。此外,“心脑健康中国行医疗服务团”正式成立,成员将佩戴心脑健康手环,实现健康中国梦。
延伸阅读
脑卒中易在秋冬季发作
气候变化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统计发现,约有超过半数患者,都是发生在秋末冬初、气候骤变之时。这是因为:
1.低气温可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2.寒冷的刺激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缺血。
3.寒冷会让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浓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而发病。
4.寒冷可使呼吸道抵抗力降低,引发急性炎症。急性炎症通过一系列生物生化反应,有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甚至促使斑块破裂,大量的炎性介质会破坏血液系统,凝血失衡,导致血栓形成。
房颤会增加脑卒中和死亡的风险
健康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多次,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如果心脏的律动失去和谐,生命也必将受到威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便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心跳为什么会“失控”,如何才能“稳住”心律?9月22日下午,由心血管专业服务平台“心在线”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联合发起的“心学院•媒体体验营”第二期活动正式举办。20余家医学专业媒体走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近距离”了解房颤的诊治要点。
健康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多次,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如果心脏的律动失去和谐,生命也必将受到威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便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房颤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现已成为“高大上”的疾病。何谓高大上?房颤中心主任马长生说,“高”是指患病率高,我国现患人数达1000万以上,全球房颤患病人数3350万,到2060年将增加2倍;“大”是指危害大,房颤不仅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增加脑卒中和死亡风险,还会使心衰风险增加;“上”是指患病人数有快速上升的趋势,40岁及以上人群中,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概率还会不断增加。
房颤的危害有哪些呢?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血栓形成和栓塞。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倍,并且房颤相关性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很高。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年卒中率为5.3%,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脑卒中。另外,房颤本身就增加死亡率,为健康人群的2倍。
抗凝治疗最重要,华法林是主力军
房颤中心董建增教授告诉健康频道,“房颤(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最严重的是房颤引发的卒中。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抗凝治疗让血液不容易凝固,减少心脏里面血栓的形成,也就减少了血栓脱落,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关于抗凝治疗也有一个误区,即大众普遍认为的阿司匹林可预防卒中。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对于房颤卒中高危患者是无效的,并且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房颤卒中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
预防血栓并发症是房颤治疗最重要的内容。华法林作为使用长达半个世纪的抗凝剂,在房颤栓塞预防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很多临床医生在抗凝治疗中往往低估抗凝获益而高估出血风险,抗凝治疗认知不足,有效抗凝治疗比例低,且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较差。这些因素导致的低抗凝治疗率使我国房颤患者暴露于巨大卒中风险之中,直接导致我国成为房颤相关卒中的重灾区。
此外,新型抗凝药物(NOAC)的问世有可能革命性地改变目前房颤抗栓治疗的现状。同传统抗凝药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固定剂量使用,无须监测抗凝活性,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
左心耳封堵:房颤卒中预防新手段
目前研究显示,90%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心房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左心耳是从左心房伸出的耳状小囊,属于左心房的一部分,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至脑部动脉就形成脑栓塞即脑卒中。
既往的临床实践表明,在外科手术中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或者成形术的同时切除左心耳,可使卒中发生率降低。而外科治疗方法由于创伤大,风险高,难以在临床推广。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器械研发的进展,经皮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左心耳封堵术是在左心耳植入笼状结构的封堵器,封闭左心耳心房入口,使左心耳闭塞,从而达到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目的,是创伤较小、操作简单、耗时较少的治疗新方法。” 董建增教授介绍说。
射频消融可治愈房颤
目前临床常用于转复房颤的药物有胺碘酮、普罗帕酮、多非利特、依布利特等。胺碘酮转复房颤的成功率较高,但由于其不良反应如心脏、肝功损害、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资料显示,房颤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1年往往不足50%。其他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如普罗帕酮和索他洛尔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高达17%。
转复房颤使之恢复窦性节律无疑会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而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却不尽理想,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也进展缓慢。房颤导管消融作为转复和维持窦律的有效手段,在房颤的节律控制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国际指南中已经提出导管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选择,即不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直接接受导管消融;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经过多次消融多数患者也可成功维持窦性心律。导管消融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更为重要的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卒中发生率和心血管死亡率。
房颤预防:别让心跳“失控”
与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病相似,房颤也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杜昕教授告诉健康频道,房颤的发病除了和年龄增长有关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缺乏运动、肥胖、不健康的饮食、过量饮酒、吸烟等都是房颤发生的基础。
控制好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冠心病等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将房颤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日常生活中,加强运动、戒烟、限酒、低盐、减重等,都是保护心脏的好习惯。当出现心悸、气短、头晕、黑曚等疑似房颤的症状,摸脉搏“时快时慢”、“没有规律”或“有时摸得到,有时摸不到”等异常情况时,要引起重视,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及时就诊。
相关知识
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报告发布,聚焦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
医体融合,预防卒中,科学运动,健康生活——2020年“世界脑卒中日”
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个案
广州8天累计新冠病毒感染破万!广州迎战最严峻抗疫形势
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
北京疾控420场发布会:北京面临最最严峻的新冠防控形势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发布 到2030年建立全国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
不同姿势站立架训练联合悬吊核心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健康海南行动——海南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印发
网址: 2030年将有3千万脑卒中患者 防控形势严峻 https://m.trfsz.com/newsview72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