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莆田老村长和枫林郑宅茶

莆田老村长和枫林郑宅茶

莆田市又称“兴化府”,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底蕴,作为四大名果的故乡,莆田自古以来便因有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造就了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而说起其茶叶种植则知者寥寥。茶产地生态环境良好,茶叶品质优良,且有种茶、事茶的传统。莆田茶其实已享誉上千年,在历史上直到二三十年前都是颇为辉煌的存在。据记载,早在唐、宋年间,产自仙游的郑宅茶就以贡茶的身份闻名京都。被誉为八闽大地的一张贡茶名片,“枫林郑宅茶”到底有何特殊之处?眼看即将进入炎热的初夏,2018年仙游园庄镇枫林村的扑鼻清香的郑宅春茶茶季结束了,60岁的“老村长”郑明雄在忙碌装修的茶厂中品茗闲聊。


老郑烟稳很大,茶喝的也较浓,用一口本地腔调和我们讲述自己的郑宅茶的情缘,他说自小长在含烟笼翠的茶园,徜徉于馨香氤氲的茶乡,和茶农们一起背着竹篓,归去来兮皆披着满身茶香,他没有出门打工和在外做过生意,作为郑宅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郑明雄制茶的好手艺是从父辈祖辈传承下来。他还说,现在的茶叶市场流行回归传统,茶叶在消费市场的份额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喝茶才能喝出绿色喝出健康,市面上充斥的琳琅满目的饮料没有比茶水好。“我一直坚持秉承传统工艺制茶,不是我自夸,很多的老茶客们不管走得多远,都要随身带些郑宅茶,一来可以随时忆起家乡的味道,二来可以解乏提神涤烦,颐养身心。”说着说着,他的自信感更是情不自禁溢于言表。

和郑明雄的交谈中,笔者发现,淡泊宁静的茶山也培养了他既淳朴又有坚韧的品性。这位老村长和他所做的茶一样,光明磊落,清简温和。他任职几十年来一直提倡继承发扬本地传统工艺,带着村民们一起勤恳致富。茶季一到,村里一起做茶的村民聚在茶厂里,几十人就像一个大家庭。有时候大家边做茶边讨论村委会的工作,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位老村长几十年如一日,做着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不但有着扎实丰富的制茶经验,待人接物又很谦和慈悲,对乡民乡土都怀着深深的热爱。在服务乡邻的时候,爱岗敬业,没有丝毫懈怠。茶季制茶的时候,抱朴守真,辛劳勤恳,挥汗如雨。他不需要用聒噪和张扬来证明自己,因为每一杯郑宅茶都是他人性光辉的见证。


“郑宅茶因制作工艺得名,鼎盛时期曾是一泡难求。”自郑氏先辈起,到郑明雄已是不知道几代郑宅茶技艺传承人。郑宅茶的历史起源和南湖三兄弟来莆开学有着重大的关系,“据清朝乾隆年间的《仙游县志》载,莆茶种植始于隋代,到唐代已成片种植。到了唐、宋期间,郑宅茶就已经一壶难求,并被列入大大小小的内务府给官员的奉茶名录中。”

南宋莆田著名史学家郑樵《采茶行》曰:“安得龟蒙地百尺,前种武夷后郑宅。逢春吸露枝润泽,大招二陆栖魂魄”。诗中,郑樵将郑宅茶和武夷茶相提并论,并将饮郑宅茶当作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把前者茶文学者陆龟蒙的好茶比喻略小,另有记载,“枫林郑宅茶”在北宋时期也得到莆籍《茶录》的作者蔡襄的赏识。其中郑邓国的《枫林郑宅茶》的诗中提到:“枫林乌龙廿棵幸,蔡襄知遇进贡茶。寻根问脉系嫡传,千载悠悠兴郑宅”。从诗中可以知道,蔡襄当时既把郑宅茶进贡给皇帝。

到了清朝,郑宅茶更是名声在外。清代是福建省茶叶全面发展时期,八闽各府均产茶,同时茶类品种齐全,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四大类,还有再加工的花茶、砖茶。郭析苍《闽产录异》一书,对当时福建茶区茶类学有较详细的记述提到,兴化府茶区有郑宅茶,唐、宋期间入贡,品质极佳。由此可见,郑宅茶在当时代表着整个莆仙地区的茶叶品牌。


此外,“枫林郑宅茶”作为贡品,也深为皇室所珍爱。乾隆皇帝在《咏茶诗赞郑宅茶》中赞到:“榴枕桃笙午昼赊,红兰香细透牕纱,梦回石鼎松风沸,先试冰瓯郑宅茶。”。诗里描绘了乾隆皇帝对郑宅茶的钟爱,做梦都在用皇家礼仪煎饮郑宅茶那种高雅场面。乾隆皇帝一生中有记载的就有《咏茶诗赞郑宅茶》和《郑宅茶赋》两首存世。

“那时候的郑宅茶从朝廷普及至民间,为了供应需求,郑宅茶便从以芽茶为主到发展为制作芽茶、片茶提高产量。”聊到枫林村的产茶史和先人祖辈的智慧,郑明雄颇为自豪地说,想当年蔡襄也是喝家乡茶才会知晓茶叶的宁心静神养生之功效,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对推广福建茶叶做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不吝偏爱,铸就了郑宅茶的前世茶史,而以家传制茶工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制茶手艺,则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记录着莆田茶文化史的变迁过程”的一本完美的传家茶谱。

园庄镇地处仙游县境南部枫慈溪上游谷地,平原海拔46米,大林山海拔679米吊床山海拔602米,境内低山、丘 陵、平原交错相间,形成适宜种植茶园的小气候自然条件。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园庄镇枫林村家家户户都种植茶叶,大大小小茶坊百来家,采青时,上百成千的人上山一起采茶,在当时可以算是莆田最大的茶乡。”从郑明雄的回忆里飘出满园茶香,也印证了从明清到民国时期,郑宅茶作为福建省最著名的茶叶品种之一的繁盛历史《福建农业大全》有记载。

枫林郑宅茶民国和解放前都是用手工操作制成晒干茶、红茶、绿茶和乌龙茶,民国期间,枫林村从闽北引进乌龙茶制法。1957年枫林茶场兴办全县第一座半机械化茶叶初制厂,又聘请省内制茶师傅来指导,因而引进闽南乌龙茶制法。从此,郑宅茶的乌龙茶制作集闽北与闽南制法为一体,制成仙游特色郑宅茶乌龙制作工艺,后在全县推广。1970年后,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大,为了提高茶叶加工品质,县农业局和土产公司每年在春茶采摘前对茶农举办采制技术培训班,提倡合理采摘,采、养结合,推广“双手破心采摘法”,全村掀起了种植茶叶的热潮。据统计,上个世纪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间,永春北硿华侨国营茶厂从枫林村收购枫林郑宅茶总计达150吨,可见当时郑宅茶产量之大。

随着销量增加,为了运输方便,郑宅茶的包装工艺也有了改变。1953年,郑明雄的父亲,时任园庄镇枫林村党支部书记兼枫林茶厂厂长的郑加祥号召村民,压制郑宅茶砖,以米汤加入乌龙茶成品中,石磨压制500市斤茶砖,并先后制成“郑宅芽茶和郑宅片茶”等小包装外销。因其质优,一直享誉闽南及广东,曾一度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

“听祖辈说,民国时期一斤茶叶在厦门能值三块大洋还供不应求,省内外客户想来订茶叶的也买不到。”在实行粮票、布票的年代,时常有外乡村民们拿着布匹、海鲜等到郑家换茶叶,至今在郑明雄家中,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用来包茶叶的印花染布和毛边纸张包的茶叶。更为难得的是,郑宅茶几代传承人都保留着收集每一季茶样的习惯。在郑明雄家中,既有70年代用白色木宣纸包裹的茶样,泛黄的牛皮纸,也有贴着白纸的铁罐子,甚至仙游茶厂里还有最早用来储藏茶叶的大水缸几十口。“几十年来每一季的茶样都有,年代越久远越显得珍贵,像家人。”郑明雄笑着说。制茶人封存着不仅仅是一份份茶样,旧厂房的墙上挂满了各种照片,名家题写字画和奖牌奖状等。也是对几十年来莆田郑宅茶的发展记忆史。


每一杯好茶的背后,从种植茶树、采收茶菁、冲泡茶叶……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制茶人的态度和诚意。郑明雄认为,郑宅茶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采青阶段和之后的十几个小时内的手法处理,“谷雨刚过便是郑宅茶最佳的采青时间,晨间10点前后,等沾着露水的茶叶干透即为佳品,随着一天的气候变化,下午3点后就不利于采青了。”采青后的八个小时内要时刻根据气温的变化进行萎凋、炒茶等工序。“炒茶就像打太极,不仅要看天气,还要调动嗅觉、通过手感等因素判断该进行哪一步。”郑明雄说,即便是同一种原材料不同的人制作也会有不同的成品,所以十分考验炒茶人的功力和是否用心。如今每到茶叶采收时节,郑明雄还是坚持到现场把关茶青质量。虽说各山头的茶园都是熟识的乡邻打理,但于他而言,郑宅茶的品质不容丝毫闪失。

俗语道“人回草木间,茶归民生里”。郑明雄是“坚持传统”茶的倡导者,他认为早年用木炭、用手炒茶的制茶技艺更能体现古法的茶味,冲泡后,茶香四溢,味道醇厚,浓而不涩,唇齿清冽回甘,让人品出“80年代的味道”是郑明雄坚持枫林郑宅茶传统技艺的初心。

如今,枫林村的种植茶面积不断在减少,年产只有上千斤,年青的一代人也不爱做了,茶园和产量不断减少,兴复郑宅茶,郑明雄认为不在量而应求精,保护和推广老字号郑宅茶的意义深远。唯有做好郑宅茶“主根”的保护,固本养元,才能让“枝叶”获得更多的成长空间,让郑宅茶真正“迎春发芽”。

老村长也当过几届县里的人大代表,他常常在会上提出说:“枫林村清新自然的空气,四面绿水青山环绕,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和种植。虽然近日仙游枫林郑宅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莆田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继2016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枫林郑宅茶再获殊荣。可眼下,品牌缺乏、知名度低仍是当下莆田茶业发展的硬伤。除了用心制好茶,擦亮老品牌,复兴莆田茶,还可以在老品牌上做文章,走出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兴茶、互促共生的“茶旅一体化”产业发展新路子。”老村长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质朴和远见。这是一位抱朴守真的老茶人,看人世纷纭变幻,内心岿然不动,诚实守信,以技艺奉献他人,以茶水涤心,以清茗为伴的人生信仰。

相关知识

莆田代写油茶种植可行性报告市场价格精彩待续……
首届中国中式菜肴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莆田举行
元宝枫扎根滕州助林农提高收入
莆田市妇幼保健院简介
后疫情时代中式菜肴如何破局?院士专家齐聚莆田建言献策
莆田市鼻部塑型手术多少钱(2024年莆田市鼻部塑型手术价格(价目)2024均价展示)
莆田隆鼻手术后遗症
程村红树林揽胜
莆田旺派西餐厅餐桌椅,时尚健康,专业定制!
莆田抽脂减肥价格一览表

网址: 莆田老村长和枫林郑宅茶 https://m.trfsz.com/newsview74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