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善侃
●现代教师素质观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必须具备的、超越时代性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是必须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时代性素质,即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化能力、研究性教学的能力等。
●确立现代化的教育观是培育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教师的首要条件。面向新世纪的教师要确立好如下现代化观念:其一,创新教育观;其二,教师多重角色观;其三,现代知识质量观;其四,现代学生观
●当前,我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把学生当作教育活动的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学生观转换的核心是肯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师应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的主体作用应是一种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授、示范、指导,应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引导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来临。献给教师节的最好礼物无疑是深化教学改革,按现代化的教育观塑造具有现代素质的合格教师,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现代教师素质观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必须具备的、超越时代性的基本素质,如对学生的热爱、正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另一方面,是必须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时代性素质,即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化能力、研究性教学的能力等。光有前一种素质,缺乏后一种素质,即使一辈子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合格教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保持“合格教师”的称号,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确立现代化的教育观是培育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教师的首要条件。面向新世纪的教师要确立好如下现代化观念:
其一,创新教育观。社会发展表明,新世纪的教育将是创新教育。我们所面临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知识信息量激增及知识创新周期性的日益缩短,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中最具生命力和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创新成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知识经济又是劳动主体智力化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而作为劳动主体的人是创造的载体,唯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充当知识产业中的决定性因素。可见,只有以开发创造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创新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创新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一般教育以单纯的知识传授、积累为目标;以记忆显现型思维为主,拘泥于现成理论;学习内容提倡统一性、规范化。创新教育则以培养求知欲、开发创造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知识和结论,尽力扩大知识面,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多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倡学习的多维性、多元性和自主性,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在实践中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化;由单纯“以分取人”的考试制度向“以创造能力取人”的全面考核制度转化;由“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向“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转化。
其二,教师多重角色观。在现代化教育中,教师应善于承担多种角色,诸如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课程的指导者和鼓励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者等。面向新世纪,仅仅当好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园侗是远远不够的。时代的发展赋予“园侗更多更新的内涵。现代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内涵更丰富,涉及面更宽。
其三,现代知识质量观。所谓“知识质量观”,主要涉及如何看待学校传授的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质量问题。传统的教育把知识作为既定的、永恒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被动地记忆、机械地模仿,并以既定知识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最终标准。新教学理念下的“知识质量观”提出了新的见解:强调知识的发现过程,更关注学生发现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结论的记忆;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与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相应地,评定学生质量的标准也在于学生应用和拓宽知识的能力,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四,现代学生观。所谓学生观,主要涉及教育者对学生的角色定位和对学生智能状况的基本估价,如学生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还是知识的探索者;学生的人格、主体性是否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自由(即一定程度的选课自由、选择教师自由、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学术思想的自由等)。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往往主宰教育活动一切,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只能盲从教师、教材。新教学理念下的学生观应当冲破“师道尊严”的藩篱,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诸如:对教学科目的主动选择;对教学内容的能动理解、消化和吸收;对学习专题的主动钻研、质疑;对教材、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动超越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主观能动性是成功教育的主要动力。许多教育家认为: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是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师。当前,我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把学生当作教育活动的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学生观转换的核心是肯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
提倡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抹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只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等同于无上权威的主宰作用;相反,教师仅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的主体作用仅仅是一种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授、示范、指导,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引导(一般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称作“主导作用”)。应该理智地认识到: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曲折人生路上,教师只是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的火把而已,而不是真理的化身。
(作者为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相关知识
社交媒体时代的育儿革命:Momfluencers如何改变现代育儿观念
现代家庭教育理念
现代健康观
现代健康观.ppt
现代家庭教育的10个理念
胎教新风尚:呼唤训练
现代家庭教育十大理念
家庭教育现代化十大理念
现代人的健康观
现代的健康观
网址: 现代社会呼唤现代教育观 https://m.trfsz.com/newsview790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