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抗痉挛体位(良肢位)的摆放

抗痉挛体位(良肢位)的摆放

抗痉挛体位(良肢位)的摆放

抗痉挛体位是早期抗痉挛的重要措施之一,这种良肢位能够使偏瘫后的关节相对稳固,可以有效预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同时也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

抗痉挛体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

1、早期脑卒中患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渡过的,因此采取正确的体位非常重要。

2、抗痉挛体位摆放是对中风患者早期最基础的治疗,对抑制痉挛模式(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3、一般建议2小时变换一次患者的体位,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可适当改变间隔时间。

瘫痪病人最佳的体位是患侧卧位,其次是健侧卧位,而不应该长时间的仰卧。

抗痉挛体位的作用

预防及对抗异常痉挛模式的发生

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

预防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及肌萎缩

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及深静脉血栓

偏瘫患者抗痉挛体位摆放的开始时间

有研究者认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介入时间越早越好,因为肢体功能在脑卒中后3个月内恢复最快,在神经功能恢复的高峰期给予强化训练,即在入院急性期在治疗的同时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并坚持全过程。

仰卧位

偏瘫侧肩部:放在枕头上,保持肩前伸,外旋。

偏瘫侧上肢:放在枕头上,外展20-40度,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

偏瘫侧臀部:固定于枕头上。

偏瘫侧膝部:膝外应放枕头防止屈膝位控制不住突然髋外旋造成股内收肌拉伤,膝下垫一小枕头保持患膝稍屈曲,足尖向上。

仰卧位注意事项

1、尽量减少仰卧位的时间,因其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

2、骶尾部、足跟和外踝等处发生褥疮的危险性增加。

3、避免被子太重而压迫偏瘫足造成足尖的外旋。避免使用过高的枕头,头部不要有明显的左右偏斜(可以稍偏向患侧)

患侧卧位

躯干:略后仰,背后放枕头固定。

偏瘫侧肩:向前平伸外旋。

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

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弯曲,髋关节伸直。

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

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放枕头上,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

患侧卧位注意事项

此侧卧位躯干应稍稍后仰,偏瘫侧肩部略向前伸,避免偏瘫侧肩部过多承受身体压力而引起疼痛;

保持偏瘫侧肩胛骨前伸位时,不能直接牵拉患侧上肢,以避免对患侧肩关节的损伤。

健侧卧位

躯干:略为前倾。

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患肩前屈90-100度左右。偏瘫侧上肢:放枕头上。

偏瘫侧下肢:膝关节、髋关节略为弯曲,下肢放枕头上,避免足内翻。

健侧上肢:病人怎么舒适就怎么放置。

健侧卧位注意事项

手腕呈背伸位,防止手屈曲在枕头边缘

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

两腿之间用枕头隔开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

也对患侧肢体有益。

床上坐位

髋关节保持90度的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保持躯干伸展,双侧上肢伸展位放在床前桌上。

最好臀下置一坐垫,双膝屈曲50-60度,膝

下垫一软枕,患侧足底放一硬枕,保持踝

关节背屈或足中立位。

1.jpg

坐位:

薄枕放于患侧上肢下,患侧肩往前伸,手肘放松伸直。

双足平放,躯干挺直,不可倾侧,确保病人坐于两股及紧靠椅背

图片4.png

相关知识

面肌痉挛
肌肉痉挛的临床表现
阴道痉挛
高潮痉挛
女人高潮后长时间痉挛
女性朋友高潮会痉挛么
肠痉挛怎么调理食疗好
全身痉挛是怎么回事
眼肌痉挛
治疗面肌痉挛的药物,2张表说清楚!

网址: 抗痉挛体位(良肢位)的摆放 https://m.trfsz.com/newsview805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