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位于太湖之滨,境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历史名茶洞庭山碧螺春的原产地。苏州洞庭山碧螺春是清朝康熙皇帝御赐钦定的国内著名历史名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以其独特的自然品质,享誉海内外。具有“文化历史独特、生态环境独特、栽培方式独特、地方品种独特、采制工艺独特、品质风格独特”的“六独优势”。
多年来,吴中区加大了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施洞庭山碧螺春茶原产地保护,组建碧螺春专业合作联社,推进品牌建设,举办“中国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动了茶经济快速良性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的联动发展,为致富茶农走宽了特色发展之路。
一、洞庭山碧螺春发展现状
2019年吴中区茶园面积34747亩,茶叶总产量385吨,其中碧螺春产量127吨,茶叶总产值33138万元,其中碧螺春产值为17027万元,占总产值的51%。茶叶亩均产值9537元,全区茶农户数17454户,户均茶叶产值18986元,茶农户均净利14240元左右。红茶102吨。全国碧螺春销量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全国碧螺春产量76700吨左右,苏州产量385吨,其中苏州洞庭山碧螺春产量127吨,我市茶业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
二、洞庭碧螺春茶叶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茶树品种混杂,产业化程度不高。
“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较为突出,至今未能形成“叫得响”的规模龙头企业。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的生产机制成为制约洞庭碧螺春全面走向现代茶业的“瓶颈”。外地早采劣质茶树品种不断进入东西山碧螺春原产地,由于茶树生长周期较长及资金紧缺等原因,至今未能从地方群体种中筛选出优良当家茶树品种。
2、土壤肥力下降,劳动力紧张。
多年来为追求碧螺春早采、高产而大量施用化肥,东西山茶园土壤已出现酸化、有机质流失的现象。这使得洞庭碧螺春茶香气、滋味等整体品质比上世纪80年代有较明显下降,碧螺春茶叶农残和重金属含量已成为洞庭碧螺春产业生存发展的最大威胁。由于加工采收人员招收难、成本增加、从业人员减少、行业后继乏人,现已出现很多没人管理的茶园。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营运压力也越来越大。
3、基础设施薄弱。
洞庭山碧螺春茶区在八十年代初期分茶树及果树到户,户均茶树非常分散,虽然改革开放后由丘陵山区开发、资源开发及防火通道建设等资金进行了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很多茶园依然路、渠、沟、电、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或不配套,抗旱、抗寒能力差,运输不便等。近几年的连续高温天气就导致了很多茶树枯死(金庭尤其严重)或减产。
4、资源利用不充分。
质优的原产地洞庭碧螺春一直呈供不应求的状态,销量只占全国销量微小部分。如果利用现有的荒山开发茶园依然可行且有市场。另外低端鲜叶资源利用不充分,深加工产品还未挖掘。观光茶园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还有极大空间。
三、相关建议:
1、加强对碧螺春茶叶质量和商标使用情况的监管,加强碧螺春原产地保护。
以洞庭山碧螺春茶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的出台为新起点,在强化茶叶宣传推介、品牌扩张的同时,紧紧抓住“质量”这一生命线,切实做好茶叶生产管理工作,推进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严格规范洞庭山碧螺春中国驰名商标的准入标准,加强对中国驰名商标使用情况和茶叶质量情况的监管、加大查处力度,形成中国驰名商标使用和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认真执行“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洞庭山碧螺春中国驰名商标和统一包装管理办法”,严厉打击假冒行为。在原有洞庭山碧螺春地标的基础上再申请“苏州碧螺春”地理标志,打击一批冒充原产地的茶叶,实行最大程度保护。
2、推进原产地茶树品种的良种化和标准化
建议成立中国碧螺春茶科学研究所,筛选洞庭地方群体优良茶树品系。名茶的基础是良种,制作碧螺春的鲜叶原料来自东西山洞庭地方群体种。虽然群体种茶树是吴中区独特的种质资源且总体性状较好,但茶树品种混杂,有着不同的芽叶特性和物候期特征,导致茶叶品质难以一致。要努力选育地方良种,打造生态茶园、观光茶园,强化品牌建设,推进市场拓展,以统一的茶树品种、统一的茶叶质量、统一的商标和统一的包装亮相国内外市场,与国内生物科技领头院校建立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效的绿色、健康、营养、生态、环保产品。
3、加强人才队伍及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茶园政策体系。
提高产业持续发展能力,茶业乡土人才队伍的开发与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制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建议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建立完善的保水、保肥、保土的高标准“三保”设施,引进台湾技术,对生态茶园采取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设施等;建立完善以省内专家为依托,以区内农业技术推广站机构为平台,以茶叶质量安全监控为保障的集茶叶栽培、病虫防治、制作加工、质量检测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4、弘扬茶文化,发展茶旅游,扩大茶消费。
苏州种茶、饮茶初兴于两晋南北朝,形成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对各个时期的茶文化进行发掘、整理、传播无疑会对苏州的碧螺春茶产业具有推动作用。建议政府整合资源建造苏州茶博物馆。现代茶文化氛围也相当浓厚,已形成了一批观光茶园,休闲茶园,以及各种档次的茶楼茶馆,茶旅游度假村等,要进一步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使品、购、游功能更加完善,赚取综合利润。充分用好各种载体,办好展示、展销品鉴等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茶文化,扩大茶消费。建议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配套建设碧螺春茶馆业态。
相关知识
洞庭(山)碧螺春茶
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护条例
苏州唯一 “洞庭山碧螺春”创省优
洞庭山碧螺春:国标好茶
洞庭的名茶是什么茶: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等
江苏苏州立法保护洞庭山碧螺春茶品牌
一片茶叶美了乡村富了百姓,苏州洞庭山碧螺春的振兴样本
碧螺春属于什么茶?深入解析碧螺春茶的种类与产地
碧螺红茶:苏州的太湖洞庭山特产
碧螺春产地
网址: 关于提升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地位的建议 https://m.trfsz.com/newsview80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