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茶叶科学》

《茶叶科学》

《茶叶科学》(Chaye Kexue)

(双月刊,1964年创刊)

《茶叶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 Science)于1964年8月经中宣部批准创刊,刊名系朱德委员长题字,1966年文革期间停刊,经国家科委批准1984年8月复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研究员担任编委会主任,是茶学界唯一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收录为核心区的中文核心期刊。

2019, Vol. 39, No. 4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茶树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徐佳佳,广敏,史书林,郜红建

摘要: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是高富集氟的植物,氟在叶片中被大量累积。饮茶是人们摄取氟的重要途径,氟的过量摄入会影响人体健康。茶树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富集氟,但是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茶树根系吸收氟的主动和被动途径,总结根系H+-ATPase和Ca2+-ATPase介导氟的跨膜主动吸收过程与分子机制;剖析离子通道和Al-F络合在根系被动吸收氟过程中的作用及微观过程;分析影响根系吸收富集氟的主要因素及其调控措施。提出通过研究茶树根系氟跨膜吸收相关转运蛋白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验证,以揭示跨膜吸收氟的分子机制;进而研究调控根系对氟的选择吸收,以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饮茶健康。

关键词:茶树根系, 氟, 跨膜吸收, 生理与分子机制, 影响因素

参考引用:徐佳佳, 广敏, 史书林, 郜红建. 茶树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365-371.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1.

茶叶高氯酸盐污染及分析技术

邓家军, 潘华, 张富生, 张莉, 曹芳, 张志芳, 陈俊松

摘要:高氯酸盐是茶叶中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对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人体健康和对外贸易构成了潜在风险,已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茶叶中高氯酸盐的来源及污染现状,介绍了茶叶中高氯酸盐的分析技术,以期为开展高氯酸盐环境化学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人体健康风险及其相关安全标准等方面的研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茶叶, 高氯酸盐, 污染, 分析技术

参考引用:邓家军, 潘华, 张富生, 张莉, 曹芳, 张志芳, 陈俊松. 茶叶高氯酸盐污染及分析技术[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372-381.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2.

茶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编码基因CsGPX1功能分析

刘赛, 刘硕谦, 龙金花, 吴敦超, 陈宇宏, 刘丽萍, 刘仲华, 田娜

摘要:为明确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s,GPX)编码基因CsGPX1的功能,本文利用茶树转录组数据克隆获得CsGPX1的编码区全长序列,进行序列比对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将CsGPX1在烟草中进行过表达获得转CsGPX1基因烟草,并比较野生型烟草与转基因烟草耐旱性的差异,验证CsGPX1功能。序列分析表明,CsGPX1编码序列(CDS)长723βbp,编码240个氨基酸。BLAST比对发现,该基因与桃树(Prunus persica)的GPX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85%)。CsGPX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GPX蛋白保守特征序列和区别于其他家族成员的特有的结构域——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GPX)。干旱胁迫处理结果显示,过表达CsGPX1烟草株系抗旱性强于野生型。GPX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GPX酶活性高于野生型植株。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过表达CsGPX1可提高转基因烟草的耐旱能力,说明CsGPX1可能与茶树的耐旱性能相关。本研究为提高茶树的耐旱性能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途径,并对降低茶园管理的成本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茶树, 谷胱甘肽, 过氧化物酶, 非生物胁迫, 抗旱机理

参考引用:刘赛, 刘硕谦, 龙金花, 吴敦超, 陈宇宏, 刘丽萍, 刘仲华, 田娜. 茶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编码基因CsGPX1功能分析[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382-391.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3.

茶树SRO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郭永春, 王鹏杰, 陈笛, 郑玉成, 陈雪津, 叶乃兴

摘要:SROs(Similar to rcd one)是植物特有的基因家族。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获得9个茶树SRO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CsRCD1—4和CsSRO1—5。9个茶树SRO基因的编码蛋白均具有特征结构域PARP和RST,具有相似的保守基序。系统进化树分析聚分为3组,Ι组包含CsRCD1—4,Ⅱ组包含CsSRO1和CsSRO2,Ⅲ组包含CsSRO3—5。基因结构分析表明每个CsSRO基因含有4至9个外显子。8个茶树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CsRCD1、CsRCD3和CsRCD4可能在茶树不同发育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CsSRO基因在根和成熟叶中较高表达。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发现大量与植物发育、激素及胁迫响应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进一步对CsSRO基因在干旱和脱落酸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9个CsSRO基因均被诱导表达,CsSRO基因可能与茶树抗旱密切相关。

关键词:茶树, SRO, 系统进化, 干旱胁迫

参考引用:郭永春, 王鹏杰, 陈笛, 郑玉成, 陈雪津, 叶乃兴. 茶树SRO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392-402.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4.

绿茶、红茶和茯砖茶水提物对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侯爱香, 颜道民, 孙静文, 郑旭, 李赛丹, 肖润花, 贝爽

摘要:为探究不同茶样的水提物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效应,以健康大学生粪便为菌源,采用体外厌氧发酵模式,结合传统培养技术和气相色谱法,研究绿茶、红茶和茯砖茶的水提物24βh体外发酵过程中pH值、短链脂肪酸、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并计算益生元指数PI(Prebiotic Index)和B/E值(Bifidobacterium/Enterobacterium)。结果表明绿茶、红茶和茯砖茶水提物均会引起发酵液的pH大幅下降,其中茯砖茶组的pH下降幅度最大。同时,3种茶叶水提物都能显著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量,其中绿茶对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提高效果最佳,而茯砖茶对丁酸的提高幅度最大。3种茶叶水提物都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结构组成,促进双歧杆菌的增长,抑制拟杆菌、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其中茯砖茶组对双歧杆菌的促进作用最大,对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绿茶组对拟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大;但绿茶组和红茶组都能促进乳杆菌的增殖,茯砖茶组却表现出抑制作用。另外通过分析PI值和B/E值,发现绿茶、红茶和茯砖茶组都具有良好的益生作用,4βh阶段茯砖茶组的益生元指数PI值最大,发酵8、12、24βh阶段绿茶组益生元指数PI值最大;而整个发酵过程茯砖茶组的B/E均保持最大。本研究为不同茶叶在青年消费市场中的进一步扩大推广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绿茶, 红茶, 茯砖茶, 体外发酵, 短链脂肪酸, 肠道微生物

参考引用:侯爱香, 颜道民, 孙静文, 郑旭, 李赛丹, 肖润花, 贝爽. 绿茶、红茶和茯砖茶水提物对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403-41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5.

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周阳, 肖文军, 林玲, 袁冬寅, 彭影琦, 谭春波, 张强, 龚志华

摘要: 以相同鲜叶加工而成的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为原料,在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并成功建立高血糖模型小鼠方法的基础上,将9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片组,连续灌喂28天,探讨了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饮水、饮食、血糖水平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血糖水平达到高血糖标准,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显著下降(P<0.05)、胰腺指数显著上升(P<0.05);中、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显著上升(P<0.05);各剂量组的血糖、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水平显著下降(P<0.05),口服耐糖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胰岛素含量水平则显著上升(P<0.05),除红茶低剂量组外各剂量组肝糖原含量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同时可修复受损胰岛;与红茶组相比,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在改善胰岛素水平、血糖水平、口服耐糖量、丙二醛水平及肝糖原水平上显著优于红茶高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在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上显著优于红茶中、高剂量组(P<0.05)。由此表明,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均具有降低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的作用,且在作用效果上发花红砖茶优于红茶,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红茶, 发花红砖茶, 高血糖症, 模型小鼠, 降血糖作用

参考引用:周阳, 肖文军, 林玲, 袁冬寅, 彭影琦, 谭春波, 张强, 龚志华. 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415-42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6.

香茅醇不同旋光异构体对抑制茶炭疽病病菌活性的比较及其协同作用

向晓龙, 杨文, 刘惠芳, 陈瑶, 周玉锋, 胡安龙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Horsfall方法和共毒系数法测定了香茅醇不同构型对茶炭疽病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毒力以及两构型不同比例混配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右旋香茅醇和左旋香茅醇对茶树炭疽病菌的EC50分别为(113.27±0.95)βmg·L-1和(119.87±0.20)βmg·L-1。按照质量比1.6︰1将右旋香茅醇和左旋香茅醇混配,协同增效作用最高,共毒系数为130.19;质量比为1︰1.4和1︰3.8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20.57和121.42,也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香茅醇及两旋光异构体对抑制茶炭疽病菌具有良好的活性,将两者按一定比例混用后具有增效作用。

关键词:植物源农药, 香茅醇, 茶炭疽病

参考引用:向晓龙, 杨文, 刘惠芳, 陈瑶, 周玉锋, 胡安龙. 香茅醇不同旋光异构体对抑制茶炭疽病病菌活性的比较及其协同作用[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425-430.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7.

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赵兴丽, 张金峰, 周玉锋, 赵玳琳, 张莉, 周罗娜, 陶刚

摘要:为获得对茶炭疽病有生物防治效果的拮抗木霉菌,本文采用梯度稀释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23株木霉菌,并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中筛选出1株强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株LS17110205。该菌株对茶炭疽病菌抑菌率达76.96%,并能在茶炭疽病菌菌落上产生大量白色菌丝及绿色分生孢子,使茶炭疽病菌菌落萎缩,颜色变暗;其发酵液也能有效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0.08%。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株LS17110205发酵液能使茶炭疽菌菌丝表面皱缩。基于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菌株LS17110205鉴定为Trichoderma asperelloides。该研究结果为茶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根际土壤, 抑菌率, 茶炭疽病, 鉴定, 木霉菌

参考引用:赵兴丽, 张金峰, 周玉锋, 赵玳琳, 张莉, 周罗娜, 陶刚. 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431-439.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8.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茶产品中吡蚜酮

余焕, 周利, 林琴, 杨洁, 孙荷芝, 伍旭东, 王新茹, 张新忠, 陈宗懋, 罗逢健

摘要:建立了Cleanert PCX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干茶、抹茶和速溶茶粉中吡蚜酮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干茶、抹茶和速溶茶粉中的吡蚜酮经甲醇和水的混合溶液提取、Cleanert PCX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和Acquity BEH C18色谱柱分离后,通过U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05~1.000βmg·kg-1添加范围内,吡蚜酮的平均回收率为77.0%~95.1%,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1.8%~6.9%,方法的定量限(LOQ)为0.005~0.010βmg·kg-1。该方法在灵敏度、准确度和回收率上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可为茶产品中吡蚜酮残留量的测定和风险评估提供分析方法。

关键词:吡蚜酮, 茶, 农药残留, 固相萃取法,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参考引用:余焕, 周利, 林琴, 杨洁, 孙荷芝, 伍旭东, 王新茹, 张新忠, 陈宗懋, 罗逢健.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茶产品中吡蚜酮[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440-446.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9.

庐山不同海拔茶树光合响应差异研究

程冬梅, 张丽, 韦红飞, 江新凤, 周赛霞, 张志勇, 彭焱松

摘要:为明确茶树光合活性和光系统Ⅱ(PSⅡ)的光抑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以茶树品种庐山本地群体种为材料,观测了庐山5个不同海拔高度茶树叶片的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叶片厚度、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PSⅡ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Ⅱ)max]、光补偿点(Ic)、光饱和点(Isat)、半饱和光强(Ik)、水分利用效率(WUE)等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水汽压亏缺(VPD)、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暗呼吸速率(Rd)等随海拔升高而呈下降趋势。PSⅡ潜在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随海拔升高而增加;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随海拔升高而降低。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Ⅱ)]、光化学淬灭(qP)、PSⅡ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Ⅱ)]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综上分析,茶树在庐山低海拔处的光合作用和PSⅡ活性显著低于高海拔处,这与低海拔处叶片PSⅡ受到光抑制密切相关。

关键词:庐山云雾茶, 海拔梯度, 光合作用, 气体交换, 叶绿素荧光, 光抑制

参考引用:程冬梅, 张丽, 韦红飞, 江新凤, 周赛霞, 张志勇, 彭焱松. 庐山不同海拔茶树光合响应差异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447-45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10.

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中香型与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

王芳, 张见明, 李博, 陈百文, 刘宝顺, 占仕权, 刘仕章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在制叶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以壬醛、十四烷、十三烷、十二烷、丁酸-2-乙基-1,2,3-丙三酯、二-叔-十二烷基二硫化物和乙酸橙花叔酯为代表的烷烃类、醛类和酮类组分等香气成分随着初制工序的进展呈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别下降了72.4%、91.8%、63.6%;而以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苯乙腈、苯乙醇、己酸己酯、己酸-顺3-己烯酯、己酸-反2-己烯酯、苯甲酸己酯、苯甲酸-3-己烯-1-酯和苯甲酸反2-己烯酯为代表的构成大红袍的特征性香型的醇类、酯类和烯烃类香气成分在初制过程中大量转化生成,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15.5%、70.8%、682.6%。

关键词:武夷大红袍, 初制工艺, 香型变化, 特征性香气成分

参考引用:王芳, 张见明, 李博, 陈百文, 刘宝顺, 占仕权, 刘仕章. 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中香型与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455-463.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11.

不同粒径抹茶粉体物化特性研究

张惠, 王会芳, 刘艳艳, 范正荣, 张正竹, 刘政权

摘要:以物化特性为指标,利用生产型球磨机将碾茶进行超微粉碎,得到中值粒径为117.094、60.176、40.041、30.646、25.282、21.090、19.199、14.209βµm的抹茶,探究不同粒径下抹茶的物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粉体粒径逐渐减小,细胞破碎程度显著增加,但茶粉主要成分的官能团结构并未见改变;当粒度细化到一定程度后,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增大,颗粒处于能量不稳定状态,易发生粘附及团聚现象;粉体的容重减小,这与粉体的孔隙率增大有关;由于茶样比表面积增大,粉体内部物质暴露,使得水分有所减少,总含水量降低;茶粉亮度逐渐升高,绿度增加;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样品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抗坏血酸和EGCG等物质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过程对抹茶的物化特性总体影响显著。

关键词:碾茶, 抹茶, 超微粉碎, 物化特性

参考引用:张惠, 王会芳, 刘艳艳, 范正荣, 张正竹, 刘政权. 不同粒径抹茶粉体物化特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464-473.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12.

中国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元语素研究与风味轮构建

张颖彬, 刘栩, 鲁成银

摘要:通过基元语素的提取、整理、分类和定义,设定组合术语的构词规则,是完善感官术语的关键工作。本文在GB/T 14487—201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础上共提炼出137个基元语素,包括外形、叶底48个,色泽17个,香气46个,滋味13个,程度13个,并对这些基元语素进行了英文和日文释义。基于对基元语素术语构成及语义的分析,结合茶叶感官审评实际经验,绘制完成中国茶叶颜色轮、滋味轮、香气轮及风味轮。

关键词: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基元语素, 香气轮, 滋味轮, 中国茶叶风味轮

参考引用:张颖彬, 刘栩, 鲁成银. 中国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元语素研究与风味轮构建[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474-483.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530.001.

基于EDEM的茶鲜叶分级机的筛分率的研究

李兵, 李为宁, 柏宣丙, 张正竹

摘要:为了提高鲜叶分级机的筛分率,以柳叶种机采鲜叶为试验原料,对6CFJ-70型鲜叶分级机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研究,利用Solidworks 2014对鲜叶分级机进行3D建模,基于离散元法建立鲜叶仿真颗粒模型和接触力学模型,设置关键仿真技术参数,运用EDEM 2018软件对鲜叶在锥形滚筒中的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影响筛分率的关键参数为锥形滚筒转速与倾角。为了对上述参数进行优化,以筛分率为目标函数,设计了2因素5水平的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运用响应面法得到二次回归模型且通过了相关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鲜叶分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锥形滚筒转速和锥形滚筒倾角。当锥形滚筒的转速为24βr·min-1,锥形滚筒倾角为6°时,鲜叶的筛分率为81.7%,具有较好的鲜叶分级效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为鲜叶分级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茶鲜叶分级机, 离散元法, EDEM, 响应面分析法

参考引用:李兵, 李为宁, 柏宣丙, 张正竹. 基于EDEM的茶鲜叶分级机的筛分率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04): 484-49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13.

往期精彩:

更多茶叶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官方微信!

投稿邮箱:lcj@tricaas.com,欢迎大家投稿!

相关知识

荷叶茶的健功效与科学配方
茶叶科技进展
茶叶百科
喝茶减脂?科学揭示茶叶的神奇效果!
茶的减肥原理是什么:茶叶减肥功效与科学机制
茶叶与瘦身:绿茶减肥的科学数据
科学网—科学饮茶
茶知识与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知
茶的热量真相:科学解释茶叶中热量的来源与作用

网址: 《茶叶科学》 https://m.trfsz.com/newsview852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