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茶树叶面真菌与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比较

茶树叶面真菌与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比较

文档简介

第 3 3卷第 1 期 2 0 1 0 年 3月 江 西 植 保 J I ANGXI P L ANT P ROTE CTI ON v o 3 3 , No 1 Ma E , 2 O 1 0 茶树叶面真菌与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比较 张宇玲,李小容,杨 民和 (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州 3 5 0 1 0 8 ) 摘要 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法对健康茶树叶片叶面真菌和内生真菌进行分离,比较了叶面真菌和内生真菌的种群和 数量差异。结果表明:从茶树品种黄旦 ( HD)共分离得到叶面真菌2 6 个形态型,内生真菌l 8 个形态型;从铁 音 ( T G V )共分离获得叶面真菌l 6 个形态型,内生真菌l 5 个形态型:分离所得真菌大多数为半知菌和予囊菌,少数 为担子菌。 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叶片组织黏附法两种不同的真菌分离方法,获得叶面真菌优势种的种类基本一致, 但各种 菌的数量差异明显; 对黄旦和铁观音两品种比较, 采用叶片组织黏附法分离所得叶面真菌的数量没有差异, 但采用稀释平板法所获不同真菌的数量差异明显。真菌分离结果表明在茶树叶片表面和内部组织中生长有显著不 同的真菌群落。 关键词;茶树;叶面真菌;内生真菌;分离;群落结构 l中图分 类号= $ 5 7 1 1 , Q 9 4 8 1 2 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6 - 4 2 4 9( 2 0 1 0 ) 0 1 - 0 0 1 8 0 6 , 植 物叶片栖 居有丰富 真菌群落。人们把附着 于叶面并可以定居和增殖的真菌群体称为叶面真菌 ( f u 谴a l e p i p h y t e s ) 【I J ; 而将寄生于正常生长植物体 内的真菌称为内 生真菌 ( f u n g a l e n d o p h y t e s )2 l 。已 有的绝大多数研究都将叶面真菌和内生真菌独立进 行。因此,叶面真菌与内生真菌虽然生存的微环境 相距不到 1咖 但人们对它们的种群结构差异和相 互关系知之甚少 。近年来, 。由于微生态学理论和技 术 的 飞 速l f发 展 , 人 们 逐 步 认 识 到 植 物 叶 围 ( p h y l l o s p h e r e ) 微生物的种群和互作关系比人们预 料的要更为复杂而多样【3 】 。 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已有一些零星的报道对健 康植物叶片上叶面真菌和内生真菌作了比较研究。 日 本 学 者 Os o n o实 验 室 对 山 茱 萸(S w i d a c o n t r o v e r s a )、偃伏株木 ( C o r n u s s t o l o n if e r a )和纯 齿山毛榉 ( F a g u s c r e 口 )等植物的叶面真菌和内 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 面和 内部组织生长有明显不同的真菌群落,真菌的 定植和分布受生长季节和叶片生育期的影响1 4 。 在 咖啡 ( c o ffe a a r a b i c a )的健康叶片上 ,生长有丰富 的真菌群落, 内生真菌和叶片真菌的种群差异明显, 交叉分布的种类很少:同时还发现 ,内生真菌的物 种多样性比叶面真菌更为丰富;不 同取样地点的同 种植物的l - f 片中,真菌群落也有差异p J 。 相对于种 i 类丰富、生态类型复杂多样的植物, 这些研究结果 显然不足于概述植物叶围真菌的全貌 - 茶树 ( C a m e l l ia s i n e n s i s )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 种 ,有关茶树相关微生物的研究 已经积累了一些资 料。在茶园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繁殖与微生物、 微生物与茶叶加工贮藏、微生物与茶树保护、微生 物与茶的综合利用等多方面都有相关的报道【8 】 。卢 东升等对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以及对豫南茶 园树栖真菌、芽及叶栖真菌群落及种群演替。做了大 量调查 ,并对茶园微生物及其应用进行了很好的总 结 1 。 丽华等【 J 。 l 对茶树 种 、叶片生育期和茶叶 化学成份对内生真菌的影响做过报道。但是 ,同时 分离茶树叶面真菌与内生真 菌,比较、分析它们的 种群结构及其差异,还未见相关的报道。 本研究对 茶树叶面真菌与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 以期进 一 步了解其种群结构及微生态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收稿日期:2 0 1 0 O 1 3 1 基金项 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 B 0 6 2 0 0 0 5 ) 作者简介:张宇玲 ( I 9 8 5 ) ,_史,安徽亳州人 坝 生,主要从事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方面的_ T = 作。 通讯作者:杨民和,教授,E - ma i l :mi n h e 2 1 4 O n u e d u c n 2 0 1 0 年第 1 期 江 西 植 保 1 9 1 1 样本罘集 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实验茶园( 福州金山) 采集健康成熟的叶片,茶树品种为黄旦和铁观音, 在茶园这两品种相邻种植 。采用五点取样法 每品 种每点分别取健康成熟叶片1 o H,共5 0 片。成熟叶 片指得是当年生长季节发 出的,叶色嫩绿、角质化 不明显的展开叶片。样本编号后,装入无菌纸袋, 带回实验室后立即进行真菌的分离 ,或将植物样本 存放于4 冰箱中备用。 i1 2 叶面真菌 采用两种方法分离茶树叶面真菌。分离方法1 , 叶片组织粘 附法L 3 1 :将采集的同一品种的茶树叶片 充分混合 ,然后随机取2 0 片,用直径为0 5 c m的无菌 打孔器取叶片组织块 ,从每 一叶片随机取6 个组织 块,分别接入补加5 0 m g 链霉素的P D A 培养基中, 每直径为9 c rn l的培养皿中放入6 8 个组织块 ( 3 4 块 近轴面朝下),置于2 8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 h 后 , 再在无菌条件下将叶片组织块移出培养皿。将移走 叶片组织块的培养皿放,X 2 8 C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待出现菌落时, 按菌落形态的不同,挑取少量菌丝 进行分离纯化。 分离方法2 , 稀释平板法: 将采集来 的同一品种的茶树叶片混合,分别选取形状大小相 近的茶树n r 片l o h - ,置于盛有1 0 0 ml 无菌水的三角 瓶内, 强力,、反复振荡1 5 m i n 后,制得菌悬液,稀 释 1 0 、I o 0 、l O 0 O 倍3 个不同浓度 ,用无菌吸管吸取 O 2 ml 接种到P D A平板中, 每个浓度梯度设3 个重复, 涂抹均匀后置于2 8 C 恒温箱中培养:待菌落长出后 统计菌落数并挑取单菌落于P D A 平板上纯化培养, 用于菌类 的鉴定。 1 3 内生真菌分离 内生真菌 的分离参见谢丽华等l l u 】 的方法。待叶 片组织周围出现菌体时,进行分离纯化。 1 4 真菌形态鉴定 由于分离获得的部分真菌在常规培养条件下不 产生繁殖体 ,按其在P D A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和菌 落形态划分为不同的形态型 ( mo r p h o s p e c i e s )。诱 导产孢 的方法如下:分离纯化的真菌移接 U P DA培 养基或经高压灭菌 的茶叶上 ,在2 8 恒温 、黑暗条 件下培养。至菌丝长满培养皿后 ,将培养皿取出, 放置于室温下继续培养;或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 轻刮菌丝表面,诱导真菌产生孢子。培养期间注意 观察真菌生长特征,随时进行照相记录。对在人工 培养条件能产孢的真菌,参照魏景超和陆家云等的 相关专著,进行真菌属 的初步鉴定 :选择优势种真 菌 ( 分离率三 3 0 )采用I T S 序列分析鉴定 。 1 5 优势真菌I T S 序列分析 1 5 1 基因组DN A的提取参照武汉琴等 ( 2 0 0 9 ) 的方法进行。 1 5 2 r D N A I T S 的扩增与序 列测定n r DN A I T S 区用引物I T S 4 : 5 - T C C T C C G C T T AT T G AT AT G C 3 和I T S 5 :5 - G GAA GT AA AAGT C G T AA C AAG G 3 , 按程序: 9 5 预变性5 mi n ;接以9 5 3 0 s , 5 6 3 0 S , 7 2 3 0 s ,3 0 个 循环 ;最后7 2 保温7 mi n 进行P C R 扩增。引物 由上海生 生物1 l f _I 程有限公 司合成。扩 增 的 反 应 体 系(2 5 g 1 ) : 超 纯 水 1 6 7 5 g l , 1 0 x Bu f f e r 2 5 g l , 2 mmo l L d NT P 2 5 g l , 1 0 g mo l L I TS 4 l p , l ,1 0 1 t mo l L I T S 5 1 g t ,T a q 酶0 2 5 g l ,模板1 l 。 P C R 产物经凝胶回收、纯化后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 有限公司测序 。 1 5 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以每个菌株的I T S 和 5 8 S 序列作为靶序列 ,在Ge n B a n k 中用B L AS T 程序 搜索同源序列,挑选与菌株序列相近的参考序列用 于系统发育分析 。利用B i o e d i t 软件 编辑,C l u s t a l x 软件将序列匹配排列,p h y l i p 3 6 7 构建I T S 系统树 , 选用邻接法 ( Ne i b o r j o i n i n g )分析,每次搜索进 行随机1 0 0 0 次重复 ,获得的 自展检验 ( b o o t s t r a p ) 数值标记在分支上。 1 6 数据统计分析 叶面真菌和内生真菌的分离率按以下公式进行: 分 。 相对分离率( ) 某真菌 的菌落数 稀释平板上真菌菌落总 数 数据的显著性分析采用t 检验 : 假设。 x 1 0 0 双样本等方差 2 结果与分析 2 1 茶树叶面真菌与 内生真菌多样性 采用常规叶部真菌分离方法 ,依据P D A培养基 上菌落形态的差异 ,从茶树 品种黄旦叶片上分离得 到叶面真菌共2 6 种形态型,其中1 5 种在P D A培养基 上能产生或诱导产生繁殖体 ; 内生真菌1 8 种形态型 , 2 O 江 西 植 保 2 0 1 0年第 1 期 其 中6 种在P D A培养基上能产生或诱导产生繁殖 体,叶面真菌与内生真菌检 出率分别为1 0 0 和 8 7 5 2 , 其中分离率大于3 的共1 8 种形态型。 从茶 树品种铁观音叶片分离到叶面真菌1 6 种形态型,其 中1 0 种在P D A培养基上 能产生或诱导产生繁殖体: 内生真菌1 5 种形态型 ,其 中7 种在P D A培养基上能 产生或诱导产生繁殖体 ,叶面真菌与内生真菌检 出 率分别为1 0 0 H 9 4 2 7 ,其中分离率大于3 的共 l 2 种形态型。人工培养条件下能产生繁殖体的真菌 包括拟盘多毛孢属 ( 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s p p )、芽枝霉属 ( C l a d o s p o r i u m s p )、短梗霉属 ( A u r e o b a s i d i u m s p , ) 、 青霉属 ( P e n i c i l l i u m s p p ) 、 曲霉属 ( A s p e r g i l l u s s p )、镰 刀菌属 ( F u s a r i u m s p )、球座 菌属 ( Gu i g n a r d i a s p )、刺盘孢属 ( C o l l e t o t r i c h u m s p p ) 的真菌。本研究中,同时分离获得一些人工培养条 件下不产孢或难于产孢的、未鉴定的真菌。 2 2 优势真菌鉴定 对分离率大于3 0 的6 种茶树叶围真菌,在形 态学观察的基础上 , 进一步分析其I T S 序列, 采用邻 接法 ( N e i b o r j o i n i n g ) 构建N J 树, 进行初步的鉴 定。结果表明:菌株B l 为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s t h e a e ,菌株 B 2 为C l a d o s p o H u m c l a d o s p o r i o i d e s( Ge n 3 a n k 序 列 号:F J 2 1 6 4 5 3 ) ,菌株B 4 为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r h o d i n a (Ge n Ba n k序 列 号 : F J 2 1 6 4 5 4), 菌 株 B 8为 A u mo b a s i d i u m p u l l u l a n s (G e n B a n k序 列 号 : F J 2 1 6 4 5 5) ,菌株 n s y 一 1 2为Gu i g n a r d i a ma n g l e r a e ( Ge n B a n k 序列号 :E U 6 7 1 0 7 7 ) ,菌株N1 3 确定为 Co l l e t o t r i c h u m s p 。 2 3 两种方法分离叶面真菌比较 采用两种分离方法均分离到4 种相同的优势种 叶面真菌。但从分离所得的真菌总数上,稀释平板 法所得叶面真菌种类 ( 形态型)少于叶片组织黏附 法所获得的真菌:在茶树品种黄旦上,采用稀释平 板法分离到叶面真菌1 5 种形态型,而采用叶片组织 黏附法获得2 6 种形态型;在铁观音上,采用稀释平 板法分离到叶面真菌l 2 种形态型,而采用叶片组织 黏附法获得 l 6 种形态型。采用叶片黏附法获得的4 种优势真菌在茶树品种黄旦、铁观音中的分离率无 显著差异 ( p O O 1 ),但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获得 的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t h e a e 、 C l a d o s p o r i u m c l a d o s p o r i o i d e s 、 Au r e o b a s i d i u m p u l l u l a n s 在黄旦利铁 观音 中的相对 分离率存在显著 差异 ( p 0 O 1 ), 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r h o d i n a 无显著差异 ( p = O 3 3 ) ( 表1 ) 。 同时,采用不同分离方法,真菌数量也大不相同, 如采用叶片黏附法,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t h e a e 在黄 旦和铁 观音中的分离率分别为9 0 5 7 和9 6 7 4 : 而采用稀 释平板法,相对分离率分别只有7 4 7 和3 1 1 1 ; 其它3 种真菌的数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 表1 )。因 此,采用不同的叶片表面真菌分离方法 ,检 出真菌 的种类和数量,均表现出明显的筹异。 表1 叶面真菌两种不同分离方法结果比较 Ta b l e 1 Co mp a r i s o n o f f u n g a l e p i p h y t e s wi t h t wo i s o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p 0 0 1 :” P 6 4 1 0 );内生真 菌中,G u i g n a r d ia m a n g if e r a e和 C o l l e t o t r i c h u m s p 可以部分重叠,有2 2 3 3 3 5 6 7 的C o l l e w m h u m 和G u ig n a r d ia 噼 从同一组织块中同时长 出。而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t h e a e则一般单独长 出 ( 表2 )。 表2 茶叶叶面真菌与内生真菌优势种比较 T a b l e 2 E p i p h y t e s v s e n d o p h y t e s i n t h e s i x ma j o r f u n g a l s p e c i e s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t e a l e a v e s 3 讨 论 结果显示,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用于分析真菌 的种群数量和结构,能显著地改变分离结果。叶片 洗涤后稀释平板分离法对那些以孢子粘附在叶面上 的真菌计数较为准确 ,但 以菌丝粘 附的真菌则难以 洗下 。而在培养基上黏附一定时间后移走叶片组织 块 ,却能分离到更多种类的叶面真菌。从叶片组织 黏附法的分离结果看,移去茶叶组织块 ,培养2 d 后 即可见 茶拟盘多毛孢 的菌丝 大量生长 。因此 ,在 P D A培养基上,茶拟盘多毛孢具有更强的生长能 力。对照于稀释平板法的结果 ( 表 1 ),可见茶拟盘 多毛孢在茶叶表面的数量并不比芽枝状枝孢霉和出 芽短梗霉更多,但因生长能力强 ,加上组织黏附法 对叶面的真菌没有稀释作用,因而生长迅速的真菌 易造成对生长慢的真菌的抑制作用。除少数情况外 【 J ,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叶面真菌。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法分离、分析植物 叶面真菌,各有优点。但由于这些方法均依赖于培 养基的筛选作用, 因而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采用P C R 扩增和变性梯度胶电泳技术 ( D G G E ) , Y a n g等I ll2 J 在植物叶片表面洗涤液中检测到丰富的微生物群 落 , 其中许多种类在人工培养基上难于分离。因此, 结合应用人工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能更为全面 地反映自然条件下茶树叶围真菌群落结构的真实情 况 。 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叶围维持有丰富的真菌物 种多样性:茶叶表面和内部组织中,生长有完全不 同的真菌群落。黄旦叶面真菌与内生真菌的种类 ( p 0 0 1 )与数量 ( p 0 0 5 )均存在显著不同,在 黄旦f t r 片中叶面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 2 6 种形态型) 远大于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 ( 1 8 种形态型);而在 铁观音中,叶面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 1 6 种)与内生 真菌物种多样性 ( 1 5 种 )差异不大 ( p = O 5 5 ),但 各种真菌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 ( p 0 0 1 ) ( 表 1 ,表 2 )。在茶树叶围占优势的6 种真菌中,芽枝状枝孢 霉、出芽短梗霉和柑桔葡萄座腔菌只存在于茶叶的 表面 ;而芒果球座菌和刺盘孢菌只生活与茶叶组织 内。茶拟盘多毛孢既可生活于茶叶组织 内,也可生 活于茶叶表面 ( 表2 ):但茶拟盘多毛孢在茶叶表面 占据优势, 在茶叶内部组织中则分布很少 ( 3 ) 。 S a n t a ma r i a B a y ma n L 3 J 对咖M n -I 。 面真菌与 内生真 菌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6 6 种 ,叶面真 菌6 3 种,其中仅4 种为叶面真菌与内生真菌所共有 ; 在叶面真菌中,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s p S H P e s t a l o t i a s p 是 优势种真菌 ;而在 内生真菌 中,X y l a r ia s p 、 C o l l e r o t r i e h u m s p 和G u i g n a r d i a s p 是优势 种真 菌。在 山茱萸 ( S w i d a c o n o v e r s a )、纯齿山毛榉 ( F a g u s c r e n a t a )和偃伏株术 ( C o mu s s t o l o n if e r a ) 的叶部真菌研究中, 也得 出相似的结果【4 7 1 。 Os o n o i i 2 2 江 西 植 保 _ r 2 0 1:0 年 第 1 期 从山茶 ( C a m e l l ia j a p o n i c a ) 叶片中分离得到真菌共 7 9 种,其中叶面真菌5 2 种,内生真菌4 4 种,1 7 种为 叶面真菌与 内生真菌所共有 :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s p 、 C l a d o s p o r i u m c l a d o s p o r i o i d e s , C o l l e t o t r i c h u m g l o e o s p o r i o i d e s 、 A u r e o b a s i d i u m p u l l u l a n s 等真菌作为 优 势种叶面真菌存在 ,而G e n i c u l o s p r i u m s p , C o l l e t o t r i c h u m g l o e o s p o r i o i d e s和 C a c u t a t u m 则是 内生 真 菌 中的 优 势种 :在 优 势 种 中 ,只 有 c o l i e to t r ic h u m g l o e o s p o r i o id e s为叶面真菌和内生 真菌种群所共有。和本研究的结果相比较,虽然同 为山茶属植物 ,茶树和山茶叶面真菌的种群组成较 为相似,但内生真菌的种群组成则很不同。以上分 析表明,在植物叶围,不同物种之间优势种叶面真 菌和 内生真菌的种类可能有不同:但在同一物种叶 片上,叶面真菌与内生真菌种群的组成均存在显著 的差异 。前人研究还显示,虽然植物叶围真菌的物 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但优势种真菌只是少数几种【 1 1 。本研究的结果支持这一结论。 研究结果还显示,在茶树叶嗣的优势真菌中, 除茶拟盘多毛孢可 以明确为茶树叶部的病原菌,在 一 定条件下可导致茶树轮斑病外 ,本研究分离获得 的其它叶围真菌,特别是优势种真菌,在茶树中均 未有作为病原菌的记录【 l 引 。这些真菌可能在维持茶 树叶围微生态平衡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发挥重要的 作用 。当然 ,有 些真 菌也可 能 是茶树 的非 寄主 ( n o n h o s t ) 寄生物 , 在一定条件下能导致其它植物 的病害。如芒果球座菌,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叶部 的常见 内生真菌 ,寄主范围非常广泛,但偶尔也能 导致植物 的病 】 。像人体和动物肠道微生态系一 样 ,植物叶围微生态系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 平衡 ,可能也会对植物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施雯,张汉波叶面微环境和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学通 报, 2 0 0 7 , 3 4 ( 4 ) : 7 6 1 7 6 4 【 2 】P e t r i n i O F u n g a l e n d o p h y t e s o f t r e e l e a v e s I n : A n d r e ws j H,Hi r a n o S S e d s M i c r o b i a l E c o l o g y o f Le a v e s Ne w Yo r k : S p r i n g e r Ve r l a g , 1 9 91 ,1 7 9 - 1 9 7 【 3 】 S a n t a ma n a J , B a y ma n P F u n g a l e p i p h y t e s a n d e r i d o p h y t e s o f c o f f e e l e a v e s ( C o ffe a a r a b i c a ) Mi c r o b i a l E c o I b g y , 2 0 0 5 5 d : 1 8 【 4 】 O s o n o T , Mo r i A C o l o n i z a t i o n o f J a p a n e s e b e e c h l e a v e s b y p h y l l o s p h e r e f u n g i My c o s c i e n c e , 2 0 0 3 , 4 4: 4 3 7 - 4 4 1 5 】 O s o n o T , Mo r i A D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p h y l l o s p h e r e f u n g i w i t h i n t h e c a n o p y o f g i a n t d o g wo o d My c o s c i e n c e ,2 0 0 4 4 5 : l 61 1 6 8 6 】 O s o n o T , B h a tt a B K 。 T a k e d a H P h y l lo s p h e r e t h n g i o n l i v i n g a n d d e c o mp o s i n g l e a v e s o f g i a n t d o g wo o d 2 0 0 4 , My c o s c i e n c e , 4 5 : 3 5 4 1 【 7 】Os o n o T E n d o p h y t i c a n d e p i p h y t i c p h y l l o s p h e r e f u n g i o f r e d - o s i e r d o g w o o d ( C o r n u s s t o l o n r o ) i n B r i t i s h :Co l u mb i a My c o s c i e n c e , 2 0 0 7 , 4 8: 4 7 5 2 【 8 】赵芹 茶微生物研究现状茶I 1。 l , 1 9 9 9 , 2 5 ( 1 ) : 1 8 - 1 9 9 】卢东升茶园微生物与茶园病害微生态控制北京:中 国农业 出版社 2 0 0 6 【 l 0 】谢丽华,徐焰平,王国红,等茶树品种、 n t 生育期和 茶叶化学成份对内生真菌的影n 向 菌物研究, 2 0 0 6 , 4 ( 3 ) : 3 5 , 4 1 【 l 1 】武汉琴,苏经迁,谢I1月英,等茶树内生术霉种的茶定 及其 在植物 体内 的定殖 菌 物学报 ,主 0 0 9 ,2 8 ( 3 ) : 3 4 3 4 8 【 1 2 】 Ya n g C H ,C r o w i e y D E , B o r n e m a n 【 J , 口 , Mi c r o b i a l p h y l l o a p h e r e p 6 p u l a t i o n a r e mo r e e o mp l X t h a n p r e v i o u s l y r e a l i z e d P r o c Na t l Ac a d S c i US A ; 2 0 0 1 , 9 8 ( 7 ) : 3 8 8 9 3 8 9 4 , 【 1 3 】 Os o n o T E n d o p h y t i c a n d e p i p h y t i c p h y l l o s p h e r e f u n g i o f C a m e l l i a j a p o n i c a :s e a s o a a l a n d l e a f a g e - d e p e n d e n t v a r i a t i o n s My c o l o g i a , 2 0 0 8 , l o 0 ( 3 ) : 3 8 7 - 3 9 1 【 1 4 】陈雪芬中国常见茶树病害见:中国农业百科伞书编 辑部编著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卷北京: 农业 出 版社, 1 9 8 8 3 3 4 【 1 5 】B a a y a n R P ,B o n a n t s P J M,Ve r k l e y G l e ,a 1 No n p a t h o g e n i c i s o l a t e s o f t h e c i t r u s b l a c k p O t f u n g u s , Gu i g n a r d i a c i t r i c a r p a , i d e n t i fi e d a s a c o s mo p o l i t a n e n d o p h y t e o f w o o d y p l a n t s , G ma n g l a e【 P h y l l o s t i c t a c a p i t a l e n s i s ) 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 , 2 0 0 2 , 9 2 ( 5 ) : 4 6 4 4 7 7 ( 下接第 2 4页 ) 2 0 1 0年第 1 期 江 西 植 保 2 4 2 结果与分析 2 1 安全性 试验过程中, 各处理对水蕹菜未产生药害症状, 安全性较好。 2 2 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苜核 苏云菌 S C对水蕹菜鳞翅 日害虫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药后 7 d ,苜核 苏云 菌 S C 5 0 0 倍液、7 5 0倍液,4 0 辛硫磷 E C 7 5 0倍 液 3个处理的叶片被害率分别为 2 3 3 、3 0 0 、 3 6 7 , 防治效果均在 8 0 以上, 极显著高 于苜核 苏 云菌 S C l 5 0 0处理的防效。约后 1 5 d ,苜核 苏云菌 S C 5 0 0倍液、7 5 0倍液 2个处理的丌 1 片被害率为 4 6 7 、5 3 3 ,防治效果为 9 4 0 4 、9 3 1 9 ,极 显著高于苜核 苏云菌 S C 1 5 0 0 处理的防效利对照药 剂 4 0 辛硫磷 E C 7 5 0倍液处理的防效。详见表 1 。 表 1 苜核苏云菌 S C防治水蕹菜鳞翅 目 害虫田问药效试验结果 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 DMR T 法。同列中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苜核 苏云菌 S C 是一种新型杀虫剂,其速杀性 好 、持效期长、杀虫谱广,在生产中具有广泛的推 广应用前景 。推荐使用剂量为 5 0 0 7 5 0倍液 ,用药 时间掌握在鳞翅 目害虫低龄幼虫盛发期。 往使J j 时, 按每壶水 1 5 k g 加入苜核 苏云菌 S C制剂 2 0 3 O ral ( 即配制成 5 0 0 7 5 0倍液 ) ,稀释 时先刚 1 左 的水稀释成母液后,再稀释搅拌均匀后喷雾。施药 宜在阴天全天或晴天下午 4时后进行, 以提高防效。 ( 上接第 2 2页) Co mp a r a t i v e An a l y s i s o f Ep i p h y t i c a n d En d o p h y t i e Ph y l l o s p h e r e Fu n g i o f Ca me ra s i n e n s i s ZHANG Yu Li n g , LI Xi a o Ro ng , YANG M i n He ( C o l l e g e o f L i f e S c i e n c e s , F u j i a n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F u z h o u 3 5 0 1 0 8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I n t h e p r e s e n t s t u d y ,f u n g a l e p i p h y t e s a n d e n d o p h y t e s we r e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h e a l t h y l e a v e s o f Ca me l l i a s i n

相关知识

健康和病态黄瓜植株和链霉菌属的根系内生放线放线菌的群落结构和抗真菌活性。HAAG3
一种番石榴叶内生菌的分离方法与流程
茶叶渣“养”出食用菌
AM真菌在有机农业发展中的机遇
茶叶活性成分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脂质代谢
肯德基真功夫被曝冰块菌落数超马桶水
乳酸菌是细菌还是真菌
乳酸菌是属于真菌还是微生物?
肠道菌群与健康:探究发酵食品、饮食方式、益生菌和后生元的影响
哪种益生菌比较好 怎样判断一款益生菌的优劣

网址: 茶树叶面真菌与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比较 https://m.trfsz.com/newsview852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