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人教版九年级体育与健康《善于休息增进健康》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九年级体育与健康《善于休息增进健康》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九年级体育与健康《善于休息增进健康》教学设计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1课时教师:单位: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九年级体育与健康《善于休息增进健康》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

3.授课时间:第4学时

4.教学时数:45分钟

课程内容: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休息的重要性,认识到善于休息对增进健康的积极作用。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科学休息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休息对健康的影响,激发学生兴趣。

2.知识讲解:

a.休息的定义与分类

b.休息对身体恢复和健康的作用

c.善于休息的方法与技巧

3.实践操作:

a.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休息经验和方法

b.教师示范科学休息的方法,如深呼吸、拉伸运动等

c.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体验科学休息的效果

4.总结与反馈:

a.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b.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5.课后作业:

a.制定个人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和运动时间

b.家长监督,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评价:

1.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休息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2.技能运用: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能运用所学方法,科学地进行休息。

3.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后是否能主动调整作息,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二、核心素养目标1.健康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认识到善于休息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自觉维护个人健康。

2.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具备合理安排时间、科学休息的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律性。

3.团队协作: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进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动。

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创新适合自己的休息方法,提高生活质量。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

a.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b.对于休息的知识,学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尤其对善于休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足。

c.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兴趣。

2.能力层面:

a.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运动能力较强,部分学生较弱。

b.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尤其在时间管理和自律性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拖延、散漫等不良习惯。

c.学生在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部分学生可能较为内向,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

3.素质层面:

a.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整体表现良好,尊重他人,关心集体,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自私、任性等行为。

b.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部分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时,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c.学生在生活习惯方面,部分学生作息不规律,晚睡、熬夜现象较为严重,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4.行为习惯:

a.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运动实践,但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

b.课后,部分学生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但部分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

c.在作息方面,部分学生存在不良习惯,如熬夜、作息不规律等,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1.知识层面:学生对休息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能力层面: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课程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和协作能力。

3.素质层面: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课程学习氛围和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行为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效果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和运动习惯。四、教学资源1.硬件资源:

-体育场馆

-健身器材

-教学示范用多媒体设备

-学生用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等)

2.软件资源:

-体育与健康教材

-教学课件(PPT等)

-教学视频资料

-健康生活与休息相关的图文资料

3.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在线学习平台(如学校的MOOC平台)

4.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案

-教学互动软件(如课堂问答、投票等)

-健康管理APP(用于学生记录休息和运动数据)

5.教学手段:

-讲授法

-演示法

-小组讨论法

-实践操作法

-反馈与评价法

6.辅助工具:

-健康知识宣传海报

-时间管理工具(如时间表、提醒软件等)

-运动和休息指导手册

7.社会资源:

-邀请专业运动教练或健康专家进行讲座

-家长参与支持与监督学生的休息与运动计划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善于休息增进健康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如何科学地休息吗?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展示一些关于休息与健康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良好休息的魅力。

简短介绍科学休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基本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休息的基本概念、方法和作用。

过程:

讲解科学休息的定义,包括其主要方法和原则。

详细介绍科学休息的几种方式,如短暂休息、深度睡眠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休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休息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科学休息案例进行分析,如成功人士的作息习惯、运动员的恢复方法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效果,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休息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自身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科学休息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探讨一个关于科学休息的主题,如“如何合理安排课间休息”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科学休息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学休息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科学休息的基本概念、方法、案例分析等。

强调科学休息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撰写一篇关于如何科学休息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六、拓展与延伸1.拓展阅读材料:

-《健康生活方式手册》:介绍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实践方法,包括科学休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睡眠革命》:探讨睡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时间管理法则》:分享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

-《运动与健康》:介绍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和锻炼效果,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不同的休息方法,如短暂休息、深度睡眠、冥想等,分析它们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调查身边的亲朋好友,了解他们的作息习惯,探讨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健康生活方式。

-制定个人健康生活计划,包括科学休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方面,并付诸实践,观察和记录身心变化。

-学习如何缓解压力,掌握一些放松身心的技巧,如深呼吸、瑜伽、冥想等。

-了解运动生理学知识,研究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探索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提高效率。

-阅读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的书籍和文章,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用建议。七、重点题型整理1.论述题:请结合教材内容,论述科学休息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答案:

科学休息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科学休息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在学习和工作中,适当的休息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得到恢复,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其次,科学休息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巩固记忆,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此外,科学休息还有助于缓解压力,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心理素质。

2.分析题:请分析以下案例,阐述如何通过科学休息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某学生在晚上学习时,每隔50分钟会休息10分钟,休息期间进行简单的拉伸运动和闭目养神。

答案:

该学生通过以下方式通过科学休息提高学习效率:

(1)采用番茄工作法,将学习时间分割为50分钟学习和10分钟休息,有助于保持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2)在休息期间进行简单的拉伸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提高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更多氧气,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闭目养神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心情,减轻学习压力,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

3.应用题:请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如何合理安排课间休息。

答案:

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休息时间:每节课后,可以利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休息,让大脑和身体得到恢复。

(2)活动方式:可以选择轻松的散步、拉伸运动、眼保健操等,帮助缓解疲劳,提高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

(3)避免剧烈运动:课间休息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

(4)保持良好的心态:课间休息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

4.设计题:请设计一份针对初中生的晚间学习休息计划。

答案:

晚间学习休息计划如下:

(1)学习时间:晚上7:00-9:30,共150分钟。

(2)学习休息安排:采用番茄工作法,每学习50分钟,休息10分钟。

(3)休息方式:休息期间进行简单的拉伸运动、眼保健操、闭目养神等。

(4)学习结束后:进行30分钟的放松活动,如阅读、听音乐、聊天等,帮助身心得到充分放松。

5.综合题:请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如何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答案:

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规律作息: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则,保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2)合理安排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避免拖延和熬夜。

(3)科学休息:掌握科学休息的方法,如短暂休息、深度睡眠、冥想等,提高休息质量。

(4)避免过度劳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适当调整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5)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挑战,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补充说明:

1.论述题:要求学生对科学休息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2.分析题: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休息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应用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4.设计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合理的晚间学习休息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5.综合题:要求学生从多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八、板书设计2.重点概念:

-科学休息的定义和重要性

-科学休息的方法和技巧

-科学休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内容:

-科学休息的定义

-科学休息的方法:短暂休息、深度睡眠、冥想等

-科学休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如何合理安排课间休息

-如何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4.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科学休息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科学休息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科学休息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良好的作息习惯

5.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实践操作法

6.教学资源:

-教材

-教学课件

-教学视频

-健康知识宣传海报

-时间管理工具

-运动和休息指导手册

7.教学评价:

-知识掌握

-技能运用

-情感态度

-实践创新

8.课后作业:

-撰写关于科学休息的短文或报告

-制定个人作息时间表

-家长监督,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9.教学建议: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和协作能力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和运动习惯反思改进措施-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休息的重要性。

-引导

相关知识

教科版体育与健康八年级《肥胖的成因与预防纠正》教学设计1.docx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九年级 体能与锻炼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科版九年级柔韧练习教学设计.docx
保持健康体重(教学设计)人教版体育三至四年级.docx
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7~9年级第6章 体操体育与健康课教案.pdf
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健美操 有氧健身操二级组合 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体育与健康第4课《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小学一二年级 居家体育锻炼 —— 核心基础练习 教案 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足球》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设计建议
通用版体育与健康 原地拍球 教学设计.docx
《小篮球—原地运球及游戏》(教案) 《体育与健康》二年级上册人教版

网址: 人教版九年级体育与健康《善于休息增进健康》教学设计.docx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34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