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助你缓解压力、改善心情!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助你缓解压力、改善心情!

“压力山大”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态,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刻。

紧张的生活节奏如同隐形的重负,无声无息中侵蚀着我们的心灵健康。随着而来的各种精神和心理压力,犹如阴霾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烦恼。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心灵的健康。然而,心灵是身体的根源,守护心灵的健康至关重要。只有心安,才能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故乡。
针对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精心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旨在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我们将共同探讨这十条素养,为心灵健康保驾护航。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与身心健康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层面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也应当是稳定的。心理健康是指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个体能够保持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得体、人际关系和谐,以及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理想状态。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感,更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方面,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例如,长期的消极情绪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患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心身疾病的风险。

另一方面,身体健康状况同样会影响心理健康。慢性疾病患者常常面临更高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病率。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而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将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双重打击。

第二条:适量运动对情绪健康大有裨益

它不仅能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还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一环。运动时,尤其是进行有氧运动,大脑会释放出内啡肽这一被称为“快乐激素”的化学物质。它不仅具有镇痛效果,还能作为天然的抗抑郁药发挥作用。太极拳、瑜伽等注重呼吸觉察和调整的运动,有助于帮助人们平静情绪、减轻焦虑。此外,运动还能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建议大家每周坚持适量运动,即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这样对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将大有裨益。如有需要,可以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指导,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

第三条:勇于寻求专业帮助

当面临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专业援助是明智之举。然而,许多人由于种种误解和顾虑,往往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这无疑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这些误解和顾虑包括:将求助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与精神心理疾病划上等号,认为只有病情严重时才需要就诊,担心寻求他人帮助意味着自己无能,以及担忧周围人的看法等。事实上,向专业人员求助并不意味着有病或病情严重。相反,那些能够积极求助的人,往往心理更加健康,他们更敢于直面问题,主动寻求改变,并对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因此,勇于寻求专业帮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它展现了责任感、自爱与智慧。当心理问题出现时,你可以选择向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社工机构等寻求帮助。
寻求专业帮助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接受专业评估和诊断,以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教育。此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也是重要的求助途径。

接下来,我们探讨另一个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的话题——睡眠。
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体现。然而,许多人经常面临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频繁觉醒以及噩梦等。这些睡眠障碍不仅提示着心理问题的存在,还可能是生理问题的反映,因此不容忽视。事实上,多数睡眠问题都源于情绪困扰,如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往往会干扰睡眠。例如,焦虑可能导致入睡困难,而抑郁则常伴随失眠和早醒等症状。同时,睡眠问题也会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的症状。例如,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导致负面情绪的增加。

第五条

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
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症患者常感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而焦虑症则表现为持续的紧张和担忧,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这两种疾病都需要及早进行评估和治疗,以降低自杀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六条

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
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精神类药物是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同的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和副作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医嘱。滥用精神类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其他严重后果。在用药期间,患者应定期复诊,及时反馈用药情况,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病情得到控制后,患者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药或停药,避免病情复发或恶化。

第七条

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
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虽然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所不同,但了解这些发展规律对于养育者来说至关重要。养育者应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避免过度压力和缺乏运动、社交等活动对孩子心理成长的负面影响。通过科学引导和合理养育,我们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虽然惩罚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更有效的管教方式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同时,养育者也需要不断自我提升,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持续学习和反思。在引导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养育者需要把握恰当的尺度,既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引导,又要避免过度干预。此外,养育者应当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既要避免夸大其词,也要防止忽视问题的存在。如果需要,可以积极寻求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第八条

预防老年痴呆,关键在于多运动与多用脑

老年痴呆,这一在老年期出现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根治之法,因此早期发现与干预显得尤为关键。其症状包括记忆衰退、难以完成日常任务、决策困难、言语表达障碍以及性格改变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我们可以在早期就发现老年痴呆的迹象。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运动、多用脑、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则有助于预防这一疾病。老年人应当时常保持运动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持续学习与思考,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交往之中。

第九条

理解与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

消除歧视,融入社会

许多人对于精神心理疾病持恐惧和排斥态度,这往往源于对疾病的不了解。事实上,经过有效的治疗,这些疾病的症状可以得到显著缓解甚至完全康复。因此,对于那些已经恢复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我们应当给予他们融入正常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的机会。排斥患者不仅是不必要的,还会给他们及其家庭带来额外的负担。提供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改善和整体康复。

第十条

科学应对压力,远离不良减压方式
在应对生活压力时,人们往往会寻求各种方法进行缓解。然而,并非所有减压方式都是健康的。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或沉迷游戏等,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心情的舒缓,但长期来看,这些方式却可能给身心健康和生活带来更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科学有效的减压方法,以更好地应对压力并维护心身健康。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想法、积极寻求人际支持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判断一种减压方式是否科学,关键在于它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以及是否对我们的长远心身健康有益。

相关知识

国家卫健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助你快速恢复心灵健康!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的心理健康素养建议,助你缓解压力,快速恢复健康!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你了解有哪些吗?
国家卫计委发布《健康素养66条》
国家卫健委助力心理健康,多招助你快乐生活!
@抑郁、焦虑、失眠患者: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国家心理健康指南:多种方法助你缓解压力,重归健康生活!
国家卫计委发布健康素养66条 专家建议对照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网址: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助你缓解压力、改善心情!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1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