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概览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概览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身心健康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一个全面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上强健有力,更在心理上保持稳定与和谐。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合理认知、情绪稳定、行为得体、人际关系良好,并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理想状态。它关乎个人的幸福感、家庭的团结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例如,长期的消极情绪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患上心身疾病的风险。反之,身体健康状况同样会影响心理健康,如慢性疾病患者常常面临更高的心理疾病发病率。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而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将对身心两方面的健康都造成严重威胁。

第二条:适量运动对情绪健康大有裨益

能有效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症状。运动是构建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环节,同样也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运动时,特别是进行有氧运动,大脑会释放出内啡肽这一被称为“快乐激素”的化学物质。它不仅能镇痛,还是一种天然的抗抑郁药物。像太极拳、瑜伽这样的运动,通过注重呼吸的觉察与调整,有助于人们保持情绪的平稳并减轻焦虑。建议大家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进行三到五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这样对预防和减轻焦虑抑郁症状将大有裨益。如有需要,可咨询专业医生或运动指导师,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

第三条:积极寻求心理帮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一种常见但有害健康的行为。这种不愿求助的心态,往往源于对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不必要误解,如认为只有病情严重的人才需要就诊,或是担心寻求他人帮助会显得自己无能。然而,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并不意味着有病或病情严重。相反,这种积极求助的态度,恰恰是心理健康的体现,它代表着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寻求改变以及对未来充满乐观。当面临心理问题时,我们可以向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社工机构寻求帮助。这些机构提供专业评估、诊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等服务,帮助我们走出心理困境,重获健康与平衡。
此外,睡眠问题也是心身健康的重要指标。睡眠不良,如入睡困难、早醒或经常噩梦等,可能是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的表现。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加重心理疾病的症状。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睡眠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以确保心身健康的全面发展。

针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常见的心理疾病,我们也需要提高警惕。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等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如果不及时治疗,这些症状可能进一步加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和治疗方法,以降低自杀风险并预防疾病的复发。

第六条:合理使用精神类药物,遵循医嘱,避免滥用。

药物治疗是心理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需谨慎,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药物滥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其他严重后果。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向医生反馈情况,按时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病情稳定后,仍需遵医嘱,不可擅自停药,以防病情复发。同时,要充分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并与医生沟通,避免因担忧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治疗。

第七条:科学引导儿童心理发展,了解规律,尊重差异。

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规律,但每个孩子又有所不同。养育者应了解这些规律和差异,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成长。早期的发展阶段对孩子的心理特征影响深远,因此要注意减轻孩子的压力,提供足够的运动和社交机会,以促进大脑发育和心理成长。同时,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在管教孩子时,应避免过度惩罚,而应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养育者本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以更好地陪伴孩子度过每一个成长阶段。

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

老年痴呆是一种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疾病,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应多进行运动锻炼,刺激大脑保持活跃;同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
老年痴呆,这一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治愈。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其症状包括记忆退化、难以完成熟悉任务、决策困难、言语表达障碍以及性格变化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我们可以早期发现老年痴呆的迹象。为了预防这一疾病,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运动、增加户外活动、持续学习和积极社交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避免歧视和排斥。这些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甚至康复。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能够承担家庭、工作和社会角色。将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当的,这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额外的压力。因此,为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助于他们的病情好转和康复。

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我们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缓解,而不是逃避或消极应对。虽然某些减压方式可能暂时舒缓心情,但长期来看弊大于利。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和沉迷游戏等方式虽然能带来短暂的解脱,但却可能引发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法,如调整想法、寻求人际支持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还能促进长远的心身健康。

相关知识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国家卫计委发布《健康素养66条》
@抑郁、焦虑、失眠患者: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国家卫健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助你快速恢复心灵健康!
国家卫计委发布健康素养66条 专家建议对照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你了解有哪些吗?
如何保护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国家卫健委解答
国家卫健委: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十年间由8.8%提高至25.4%
心理健康核心知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网址: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概览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1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