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谈及饮料界涨价风潮的焦点,可口可乐无疑占据了显著位置。自去年5月起,多家媒体便纷纷报道可口可乐在全国多个地区、不同销售渠道经历了价格上调,涨幅区间横跨2.9%至11.4%之广。
进入今年,涨价趋势似乎并未停歇。4月,太古可口可乐公司在部分地区发布了价格调整通知,宣布自4月下旬起,部分产品供货价格将有所变动,并建议零售价为3.5元每瓶。随后,5月份的消息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趋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可口可乐产品相继提价。至6月底,这一价格变动已显著影响到河北、湖北、江西、河南等多个地区的终端门店及餐饮渠道,3.5元/瓶的可口可乐逐渐成为市场新常态。
探究可口可乐频繁涨价的背后原因,其业绩报告或许能为我们提供部分线索。近期,可口可乐在华的两大主要运营商——太古可口可乐与中国食品,相继公布了上半年财务业绩。数据显示,两家公司的可口可乐产品业务在国内市场均遭遇了营收下滑的挑战。具体而言,太古可口可乐上半年营收为126.71亿港元,同比下降4%,净利润更是减少了12%;而中国食品上半年营收则为113.35亿元人民币,同样下滑了9%,尽管净利润有微幅增长2.8%,但整体表现仍显疲态。
可口可乐在华的增长放缓,不仅反映了品牌自身面临的挑战,也映射出整个碳酸饮料市场可能正经历的结构性调整与增速放缓的态势。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即便是全球知名的饮料巨头,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也需不断调整策略以应对挑战,保持竞争力。
近五年首次下滑,碳酸饮料掉队明显
尼尔森IQ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饮料行业趋势与展望》报告揭示了2023年中国快消品市场的微妙变化:尽管整体销售同比增速略有下降,仅微跌0.5%,但饮料行业却成为了一抹亮色,以6%的强劲增速领跑,超越了乳制品(-2.4%)、酒类(-0.5%)、零食(-2.1%)及母婴(-11.4%)等多个品类。
然而,在饮料行业内部,碳酸饮料却遭遇了与前几年截然不同的境遇,成为了唯一出现下滑的品类。数据显示,碳酸饮料的销售额同比减少了7%,市场份额也从2021年和2022年的21.2%高位回落至2023年的18.5%,这一比例几乎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18.4%),标志着其市场地位的显著变化。
回顾过去几年,碳酸饮料曾因特殊时期的外部因素而被赋予了“奢侈品”般的地位,需求激增,甚至引发了诸如“上海小区12罐可乐换出一个小超市”的社会热议,凸显了其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价值。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偏好的转移,碳酸饮料的热度自2023年起逐渐减退,今年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尼尔森报告进一步指出,从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这一时间段内,碳酸饮料市场规模约为559.02亿元,同比下滑了6.7%,进一步证实了其市场降温的趋势。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资深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碳酸饮料的跌幅实际上是市场周期性波动的体现,而非突发性的市场崩盘。他解释称,在2019年之前,受健康消费趋势的影响,碳酸饮料市场已处于缓慢下行的周期之中。疫情期间,无糖气泡水等新兴品类的崛起为碳酸饮料市场带来了一时的增长动力,但随着这股热潮的消退,市场重新回归了其固有的周期性波动,显示出消费者喜新厌旧的特点以及对健康饮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碳酸饮料遇冷行业巨头中枪
碳酸饮料市场近期遭遇挑战,即便是行业内的巨头企业也未能幸免于难。
百事公司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揭示了市场的严峻形势,该季度营收达到225亿美元,仅实现0.8%的同比增长,且这一数字低于市场预期的1亿美元。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百事可乐的全球销量在第二季度下降了3%,这已是其连续第八个季度出现的销量下滑现象,凸显了碳酸饮料市场面临的困境。
在国内市场,可口可乐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根据2023年的业绩报告,中国食品公司营收为227.56亿元,其中汽水业务虽实现了0.6%的微增,但整体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太古可口可乐的业绩则更为严峻,全年营收达到214.46亿元,而其汽水业务却出现了4%的下滑,进一步证明了碳酸饮料市场在国内的疲软态势。
康师傅的年报数据也反映了这一趋势,尽管其碳酸饮料及其他业务在2020至2023年间保持了营收增长,但增速逐年放缓。具体而言,该业务板块的营收从133.73亿元增长至183.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虽为正,但同比增速已从2020年的9.29%降至2023年的2.88%,显示出增长动力的显著减弱。
然而,并非所有汽水品牌都陷入了困境。例如,近年来崛起的大窑汽水便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凭借5.2元的亲民终端价格,大窑汽水在2023年实现了惊人的32亿元销售额。更为惊人的是,其毛利率在去年飙升至300%的极高水平,即便到了今年5月,毛利率仍保持在230%的高位,成为业内名副其实的“隐形利润冠军”,为碳酸饮料市场带来了一丝不同的风景。
可口可乐失去的市场,被谁抢走了?
"两乐"(即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的增速放缓,无疑与国货汽水品牌如大窑、华洋等的强势崛起密切相关。然而,在审视这一竞争态势时,可口可乐或许应将视野拓宽至更为广阔的领域,如无糖茶市场,以寻找新的增长点。
尼尔森IQ的数据揭示了饮料行业的深刻变革:在碳酸饮料市场份额缩减的同时,无糖茶市场却如日中天。2023年,即饮茶(含无糖茶)以21.1%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碳酸饮料(18.5%),跃居行业榜首。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无糖茶这一细分品类在即饮茶19%的整体增速中,贡献了高达110%的同比增长率,成为行业中最耀眼的明星。
这一现象背后,是年轻消费群体对健康生活方式追求的深刻体现。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意识的增强,无糖茶因其无糖特性,精准契合了当下社会对低糖、低脂饮食的潮流。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的调研显示,68%的消费者表达了控糖意愿,尤其是年轻人和体重管理需求强烈的人群,这一比例更高。
无糖茶因此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亿欧智库的调查报告指出,无糖无负担、提神醒脑及无添加是消费者选择无糖茶的前三大理由,其中63.6%的消费者明确表示无糖无负担是决定其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
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新老品牌纷纷布局无糖茶领域。除了东方树叶等行业先行者持续巩固市场地位外,元气森林、果子熟了等新兴品牌也迅速崛起。同时,康师傅、大窑、统一等传统饮料巨头也纷纷跨界加入“千茶大战”,进一步推动了无糖茶市场的繁荣。
数据显示,无糖茶市场的新品推出速度惊人,从2022年的93款新品增加至2023年的157款,而今年前四个月至七月间,又已推出了超过50款新品,目前市场上无糖茶产品总数已超过300款。这意味着,即便消费者每天尝试一款新品,一年之内也很难重复。无糖茶市场的蓬勃发展,无疑为可口可乐等饮料巨头提供了转型升级、寻找新增长点的宝贵机遇。
在经历了长期的“边缘化”之后,无糖茶如今终于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踏上了璀璨的“花路”;反观碳酸饮料,在多年的强势“掌控”消费者喜好之后,如今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寒流。这两大饮品类别的命运如同冰与火之歌,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于未来,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品牌是否能通过策略调整与创新,重新焕发活力,实现逆风翻盘,再度翱翔于市场之巅,这无疑是业界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它们或许需要深刻洞察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仅在产品配方上做出调整,更要在品牌故事、营销策略上寻求突破,以吸引并留住新一代消费者。
同时,无糖茶市场也面临着不断加剧的竞争态势和日益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为了持续引领潮流,无糖茶品牌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之路。这可能包括在原料选择上追求更高品质与天然性,如采用更加纯净的水源、更健康的茶底;在口味上更加多样化与个性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偏好;在包装设计上追求环保与便捷,响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趋势;以及通过科技赋能,如智能化生产与定制化服务,提升消费者体验。
总之,无论是碳酸饮料品牌还是无糖茶品牌,都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期待着这两大饮品类别在未来能够各自绽放光彩,共同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饮品选择。
相关知识
碳酸饮料衰落,健康类饮料市场需求旺盛
2019年中国碳酸饮料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主打健康功能产品仍可再热市场
“碳酸”危机:健康饮料的市场潜力爆发,气泡水成为饮料界新宠
国产汽水的崛起与碳酸饮料市场的未来
饮料市场:健康多元成“突围”方向
老人常喝碳酸饮料致酸中毒死亡 碳酸饮料的危害
替代与升级,那些正在消逝的行业盘点之——碳酸饮料:绿色健康消费升级,碳酸饮料需求下降势不可挡
抢占无糖市场!含糖饮料管制迎新规
无糖碳酸饮料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中国碳酸饮料行业相关政策、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碳酸饮料将向无糖化趋势发展[图]
网址: 近五年首次下滑!碳酸饮料失去的市场,被谁抢走了?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39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