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我家隔壁住着一位李大爷,都70多岁了,一直很注重养生。前阵子,他听朋友说多喝水能排毒养颜,就每天拼命喝水,还专门用手机定了闹钟提醒自己。可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李大爷晚上老是得起夜,一晚上折腾好几次,睡眠质量变得特别差。白天呢,整个人没精打采的,头晕乎乎的,还没什么力气。家里人不放心,赶紧带他去医院检查。这一查才知道,原来是喝水喝太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肾脏的负担也加重了,还患上了低钠血症。
这件事让我挺惊讶的,喝水这么平常的事儿,怎么还能喝出病呢?后来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发现像李大爷这样因为喝水不当出问题的老年人还真不少。好多老人在喝水这件事上都存在误区。
有的老人觉得,只要不口渴,身体就不缺水,所以总是等到口渴得不行了才想起来喝水。但他们不知道,上了年纪之后,人体的渴觉中枢反应会变得迟钝。等感觉到口渴的时候,身体其实早就缺水了。就拿夏天来说吧,天气热,人本来就容易处于轻度脱水的状态,老年人的口渴中枢又不太灵敏,很多老人因为不觉得渴,就不主动喝水。可身体一旦缺水,麻烦就来了。
身体一旦缺水,血容量就会不足,血黏度也会升高,血压跟着就上去了。这样一来,输送到大脑的血液就会受到阻碍,老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很容易就会发生出血性中风,这多危险呐!
还有些老人,特别偏爱喝生水,觉得生水“纯天然”,喝着健康。但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早就提醒过,生水里可能有细菌、病毒、寄生虫这些病原体。老年人的免疫力本来就比年轻人弱,喝了生水,很容易就会引发腹泻、呕吐、发热这些肠道疾病,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危及生命。
我还见过一些老人,在运动完或者天热的时候,喜欢大口大口地喝冰水,就图那一时的畅快。可这冰水温度太低了,会强烈刺激胃肠道,导致血管收缩,引起腹痛、腹泻这些不适症状。要是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还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果不堪设想。
咱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表格,把这些常见的饮水误区都列出来了,这样大家能看得更清楚:
那为什么老年人喝水得这么讲究呢?这就得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变化说起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肾脏功能会生理性减退。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资料显示,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会逐渐降低,肾脏排泄水分和代谢废物的能力也变弱了。这意味着,如果喝水太多,多余的水分没办法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严重的话还可能引发水肿、心力衰竭这些疾病。
而且,老年人的渴觉中枢也没那么灵敏了。和年轻人比起来,他们对身体缺水的感知能力下降,就算身体缺水了,也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口渴感觉。这样一来,他们就容易忽略身体发出的缺水信号,没办法及时补充水分,脱水的风险也就增加了。长期脱水会让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还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降低免疫力,让老年人更容易生病。
再从身体水分含量来说,人上了年纪,身体里的水分含量会逐渐减少。成年男性和女性身体水分含量一般在59%和50%左右;5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身体水分含量大概是56%和47%;到了65岁以上,这个比例更低,男性可能只有47%,女性甚至能低至39%。身体水分少了,老年人对缺水就更敏感,也就更需要合理地补充水分,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说了这么多误区和原因,那老年人到底该怎么科学喝水呢?其实,《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里就有科学依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人每天饮水量在1500-1700毫升左右。不过,这可不是个绝对标准,老年人还得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活动量、气候条件这些因素进行调整。
比如说,患有心脏、肾脏疾病的老人,饮水量就得严格控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合适的量,一般每天的饮水量是前一天尿量加上500毫升左右。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可以通过观察尿液颜色来判断自己喝水够不够。要是尿液颜色是淡黄色或者接近无色,那就说明饮水量比较合适;要是颜色比较深,像深黄色,那就提示身体可能缺水了,得赶紧多喝点水。另外,养成记录饮水情况的习惯也挺不错的,用带刻度的水杯喝水,这样就能更准确地掌握自己每天喝了多少水。
喝水的时间也很有讲究。早晨起床后,是喝水的好时机。经过一晚上的睡眠,身体通过呼吸、出汗流失了不少水分,血液变得黏稠。这时候,喝上一杯200毫升左右的温开水,能迅速补充水分,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还能预防血栓形成呢。
晚上睡觉前1-2小时,也可以喝一杯200毫升的水,这样能防止夜间血液黏稠度增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不过要注意,睡前可别喝太多水,不然老是起夜,会影响睡眠质量。
在白天的其他时间,把剩下的水分均匀分配一下,每隔1-2小时喝一次水,每次喝100-150毫升左右就行。吃完饭半小时到一小时,适量喝点水,能清洁口腔,还能促进消化。运动完或者洗完澡后,身体水分流失比较多,要及时补充水分,但别一下子喝太多,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就好。
饮水温度同样不能忽视。水太烫的话,会损伤口腔、食管和胃黏膜,要是长期喝烫水,还可能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水太凉,像冰水,又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痉挛,导致腹痛、腹泻这些不适症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饮水的适宜温度在10-40℃之间。这个温度范围的水,对身体各个器官的刺激比较小,既能有效解渴,又能保护胃肠道黏膜,还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所以,老年人平时最好喝温度适宜的温开水,别喝太热或者太冷的水。
除了这些,不同季节和不同健康状况下,老年人的饮水方式也得调整。就说季节吧,夏天天气热,气温一高,人体出汗量就大幅增加,水分流失特别快。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金岗生说过,当气温在32℃以上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一般人每天出汗量大概能达到1000毫升以上。
老年人本身身体里的水分就少,天热出汗又多,就更容易缺水了。在夏天,老年人可以适当增加饮水量,每天喝1700-2000毫升左右,但还是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喝100-150毫升。除了白开水,适量喝点淡茶水、柠檬水也不错,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不过要注意,别喝含糖饮料,不然会摄入过多糖分。
到了冬天,虽然天气冷,人体出汗量减少了,但也不能因此就忽视喝水。冬天室内一般都会开暖气或者空调,空气很干燥,同样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而且冬天人们运动量相对较少,血液循环也会变慢,如果喝水不够,血液黏稠度就会增加,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冬天老年人每天的饮水量还是得保持在1500-1700毫升左右,可以适当多喝点温热的水,这样既能暖身,又能促进血液循环。
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饮水方式也不一样。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肾脏排泄功能减弱,没办法正常代谢多余的水分和废物。这类老人得严格控制饮水量,遵循“量出为入”的原则,也就是每天的饮水量等于前一天的尿量加上500毫升。同时,要注意监测体重、血压这些指标,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加,或者血压升高,可能就是喝水太多了,得及时调整饮水量。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喝太多水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一般来说,心力衰竭的老人每天饮水量要控制在1500毫升以内,而且要把这些水分均匀分配到全天,别一下子喝太多。另外,还要多留意水肿情况,如果下肢或者眼睑出现水肿,可能就得进一步减少饮水量,并且及时去医院,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因为多尿,身体更容易缺水,所以一定要保证充足的饮水量,防止脱水。但要注意,别在短时间内大量喝水,不然会引起血糖波动。建议糖尿病老人每天的饮水量在1500-1700毫升左右,分多次饮用。同样,要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可以选择白开水、淡茶水这些。
科学饮水对老年人的健康真的太重要了。从了解常见的饮水误区,到知道身体机能变化和饮水的关系,再到掌握科学饮水的量、时间、温度,以及特殊场景下的饮水方法,每一个环节都和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饮水习惯改变,说不定就能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咱们做子女的,平时也得多关心家里长辈的饮水情况,帮他们养成科学饮水的好习惯。可以给老人准备一个带刻度的水杯,再设置个定时饮水提醒。还要提醒老人别喝生水、冰水,喝温度适宜的温开水。在季节变化或者老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及时帮他们调整饮水方案。
喝水这件事,看似简单,实则暗藏大学问。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用科学的饮水方式,为家里的老人保驾护航,让他们都能健健康康、幸幸福福地安享晚年生活。
参考资料:
【1】《年纪大了要少喝水?别再被骗了,缺水对身体危害很大,这样喝水更健康!》;
【2】《医生提醒:70岁以后宁可渴着,也别在5个时候多喝水》;
【3】《【健康科普】夏日炎炎易脱水,老年人怎么喝水更健康?》;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相关知识
年纪大了要少喝水?医生提醒:70岁后,喝水多注意这“5个细节”
66岁大爷起夜喝水,不幸脑中风去世!2个错误,很多老人不重视
晨起猛喝水是错误的?过了70岁,该怎么喝水才更健康?医生来解答
饮水也有讲究吗,怎样喝水才更科学健康?
喝水多与喝水少,区别能有多大?医生提醒:喝水也要讲科学
健康饮水:老年人喝水讲究多
喝水多比喝水少更可怕 喝水多了会“中毒”
喝水多比喝水少更可怕 喝水多了会“中毒”
喝水也有大学问:科学饮水,健康加分
提醒:70岁以后宁愿渴着,也别在这5个时间段多喝水
网址: 70多岁大爷喝水致病,老人喝水有诸多误区,科学饮水才健康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51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