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夜间低血糖的危害不容小觑。由于夜间人们处于睡眠状态,低血糖症状不易被察觉,往往等到病情严重时才被发现。低血糖发生时,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葡萄糖供应,会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症状。初期可能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慌、出汗、手抖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果低血糖持续得不到纠正,就会进一步发展为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甚至抽搐。长时间的低血糖昏迷会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加痴呆的风险。低血糖还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它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极易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危及生命。
▏不可忽视的****夜间低血糖一、低血糖的判定标准低血糖,就像是血糖世界里的 “异常警报”,有着明确的判定标准。对于非糖尿病患者而言,当血糖水平低于 2.8mmol/L 时,就踏入了低血糖的范畴。这个数值,就如同一条警戒线,一旦血糖跌破,身体就会启动一系列的应急反应。而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判定标准则有所不同,当血糖低于3.9mmol/L,就被视为低血糖状态。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血糖波动的状态,身体对血糖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调节机制与常人不同,所以低血糖的门槛也相应改变。二、老年患者夜间低血糖为何频发1.生理机能衰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如同运转多年的机器,逐渐出现各种磨损和衰退。胰岛功能的减退是一个关键因素,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而且对血糖变化的感知和调节变得迟钝。就像一个反应迟缓的 “血糖调节卫士”,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血糖的波动。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也在减退,比如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降低,使得降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延长,增加了低血糖的风险。肝脏储存和释放葡萄糖的能力也大不如前,在血糖降低时,不能迅速地将储存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入血,维持血糖的稳定。2.药物使用不当胰岛素和降糖药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常用武器,但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成为引发夜间低血糖的 “导火索”。胰岛素的剂量如果调整不准确,尤其是预混胰岛素,在夜间可能会出现作用高峰,导致血糖急剧下降。有些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容易忘记已经注射过胰岛素,而重复注射,这无疑是在血糖调控的天平上重重地加了一块砝码,使得血糖迅速失衡。3.生活习惯因素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为老年夜间低血糖埋下隐患。饮食方面,部分老年人因为食欲减退,晚餐进食量过少,或者进食时间不规律,导致夜间能量供应不足。就好比一辆汽车,油箱里的油加得不够,在行驶过程中就容易因为燃料耗尽而抛锚。运动也是一把双刃剑,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但如果运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且没有及时补充能量,就会使身体消耗过多的葡萄糖,导致血糖降低。尤其是在晚餐后进行剧烈运动,夜间低血糖的风险会显著增加。4.疾病因素影响许多老年人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受损时,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功能受到影响,无法在血糖降低时及时补充血糖。肾脏则是药物排泄的重要途径,肾功能不全时,降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受阻,药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增加了低血糖的风险。三、不容忽视的数据警示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庞大,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约为 3550 万,位居世界之首。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使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这众多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相当高。一项针对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约有 15.6% 的患者低血糖发生时段在夜间。这个数据意味着,每 100 名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超过 15 人在夜间经历过低血糖的困扰。而且,由于夜间低血糖不易被察觉,实际发生的情况可能比统计数据更为严重。
▏如何****识别夜间低血糖一、典型症状夜间低血糖来临时,身体会发出一些典型的 “求救信号”。心慌,就像一只不安分的小鹿在胸膛里乱撞,是身体对低血糖的一种常见反应。这是因为低血糖刺激了交感神经,使其兴奋,进而导致心跳加快,让人明显感觉到心脏的剧烈跳动。出汗也是一个明显的症状,即使在凉爽的夜晚,老人也可能会突然大汗淋漓,汗水浸湿衣物和床单。这是身体为了应对低血糖,通过出汗来调节身体的代谢和能量平衡。手抖同样不容忽视,老人的手可能会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连拿个杯子、握个东西都变得困难。这是由于低血糖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下降。二、不典型症状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和对低血糖感知能力的下降,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精神行为异常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老人可能会突然变得烦躁不安、焦虑、易怒,或者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有的老人会表现得异常兴奋,不停地说话、走动;而有的则会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嗜睡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老人可能会比平时更加嗜睡,叫都叫不醒,即使勉强叫醒,也很快又陷入昏睡状态。这种嗜睡并非正常的睡眠需求,而是大脑在低血糖状态下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大脑缺乏足够的葡萄糖供应,功能受到抑制。偏瘫等类似中风的症状也可能出现,老人的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无法正常活动,甚至不能言语。这是因为低血糖导致大脑局部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异常,影响了神经系统对肢体的控制。
▏****紧急应对措施一、意识清醒时的处理当发现老年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症状,且意识清醒时,护理者必须争分夺秒地采取行动。此时,立即给予含糖食物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可以选择糖果,如水果糖、牛奶糖等,2 - 5 颗即可。这些糖果富含简单碳水化合物,能够迅速被人体吸收,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快速提升血糖水平。糖水也是不错的选择,准备一杯 200ml 左右的白糖水,让老人一次性饮用。白糖溶解在水中,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利用,能在短时间内为身体补充糖分。饼干同样有效,像梳打饼干,3 - 4 片的量就可以。饼干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进入人体后,会逐渐被分解为葡萄糖,为身体提供持续的能量供应。在给予老人含糖食物后,护理者要密切观察其症状的变化。一般来说,15 分钟后,低血糖症状会有所缓解,心慌、出汗、手抖等症状会逐渐减轻,饥饿感也会有所缓解。此时,可以再次测量老人的血糖,了解血糖的回升情况。如果血糖仍低于 3.9mmol/L ,或者老人的低血糖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应再次给予相同剂量的含糖食物,并继续观察。二、意识障碍时的行动倘若老人已经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嗜睡、意识模糊等,情况就变得非常危急。此时,护理者千万不能慌乱,要冷静果断地采取正确措施。立即呼叫急救是首要任务,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 120,准确告知急救人员老人的位置、症状以及可能是夜间低血糖的情况,争取让急救人员尽快赶到现场。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绝对不要强行给老人喂食任何东西。因为处于意识障碍的老人吞咽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强行喂食极易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危及生命。保持老人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将老人的头偏向一侧,这样可以防止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堵塞气道。如果发现老人口腔内有分泌物或呕吐物,要及时用纱布或手帕等柔软的物品清理干净。同时,要注意观察老人的呼吸情况,若呼吸微弱或出现异常,必要时可以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但务必确保操作的正确性,以免对老人造成二次伤害。
▏****日常预防策略一、饮食调理少食多餐是关键原则。将每日的饮食总量合理分配到多个小餐中,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也防止长时间空腹引发低血糖。比如,除了正常的三餐,可在两餐之间适当加餐,如上午 10 点左右吃一把坚果,下午 3 - 4 点吃一个水果。这样既能保证身体持续获得能量供应,又能减轻胰岛的负担。合理分配三餐热量也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早餐可占全天热量的 25% - 30%,午餐占 30% - 40%,晚餐占 30% - 35%。晚餐要保证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以维持夜间血糖的稳定,但也不宜过饱,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影响睡眠。像一碗糙米饭、一个红薯或者两片全麦面包,都是不错的晚餐碳水选择。睡前适当加餐是预防夜间低血糖的重要举措。当睡前血糖低于 6.0mmol/L 时,可选择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且消化吸收相对缓慢的食物进行加餐。一杯200ml 的牛奶,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又有适量的乳糖,能缓慢释放能量;几块梳打饼干,简单方便,可为夜间睡眠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一个小苹果,富含膳食纤维和碳水化合物,既能补充糖分,又有助于消化。二、药物管理严格遵医嘱服药是首要准则,绝不能擅自增减药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血糖水平、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比如,对于一些肝肾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医生会适当减少药物剂量,以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低血糖。患者和护理者要牢记服药时间和剂量,可设置闹钟提醒,或者使用分药盒将每天的药物提前分好,确保按时按量服药。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也不容忽视。不同的降糖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磺脲类药物容易引发低血糖,双胍类药物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患者在服用药物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者向医生、药师咨询,了解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定期复诊是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随着病情的变化和身体状况的改变,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也需要适时调整。一般来说,初诊患者在开始药物治疗后的 1 - 2 周需要复诊,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病情稳定的患者,可每 1 - 3 个月复诊一次。复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监测结果、身体检查情况等,调整药物的种类、剂量或服药时间,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三、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必不可少,特别是睡前和夜间血糖。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或者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建议每天监测睡前血糖;有夜间低血糖风险的患者,还应在凌晨 2 - 3 点加测一次血糖。比如,一位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通过连续几天监测睡前和凌晨血糖,发现凌晨 2 - 3 点血糖经常偏低,医生根据这一情况,调整了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和剂量,有效避免了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记录和分析血糖数据也非常关键。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血糖监测记录本,详细记录每次测量的时间、血糖值以及测量前的饮食、运动、用药等情况。比如,记录 “[日期] [时间],睡前血糖 5.0mmol/L,晚餐吃了一碗面条、一份蔬菜,餐后散步 30 分钟,睡前注射胰岛素 [剂量]”。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能够发现血糖变化的规律,找出影响血糖的因素,为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四、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就如同给身体设定了一个精准的生物钟,让各项生理功能有序运行。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老年人每晚应保证 7 - 8 小时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节,稳定内分泌系统,从而维持血糖的平稳。适度运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益处多多,它能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但要注意避免空腹运动,最好选择在餐后 1 - 2 小时进行运动,此时血糖较高,运动不易引发低血糖。运动强度要适中,像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用心关爱老年患者,重视夜间低血糖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贴心的照顾,为老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够安享幸福的晚年。(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 | 寒梅执业药剂师,就职于知名国家三甲医院三十余年,拥有丰富医护经验。曾多次代表院方外出交流学习,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方面专家,拥有国家级营养师资质,科普爱好者。
初审 | 陈嘉琦、李书豪复审 | 魏星华
终审 | 韩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