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简述 县医院药剂科,主讲人:,概念,1.中药炮制 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相关名词,修治 治削 修事 炮炙 炮制,中药炮制的依据,中国药典 部标 省标,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1.春秋战国唐以前:中药炮制的起始形成时期 秫米半夏汤黄帝内经治半夏 “燔治左角发” 黄帝内经血余炭 蒸桑螵蛸;熬露蜂房,外加蜣螂和蛇蜕;酒煮刺猬皮;大火烧贝子;火炼硝(石)礬(石)雌(黄)雄黄,外加石胆朴(硝)(禹)余粮神农本草经 金匮玉函经张仲景桃仁去皮尖,第一部炮制专书: 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药300种 特点: 1.集古代炮炙之大成 2.蒸、煮、浸法为多 3.有时、有量 4.创立新方法 5.真伪鉴别,中药炮制的发展时期(唐、宋),作豉:发酵法 作曲:发酵法 作蘖:发芽法 证类本草唐慎微:最好的保留了雷公炮炙论的内容 千金要方合和篇孙思邈,中药炮制理论形成时期(金、元、明),陈嘉谟本草蒙荃: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酒制升提 姜制发散 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 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 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 米泔制去燥性和中 童便制除劣性降下 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 陈壁土制切真气骤补中焦 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李时珍:本草纲目 修治 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其中多项制法至今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我国第二部炮制专书: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439种 总结出雷公炮炙十七法,中药炮制技术扩大应用时期,第三部炮制专书:修事指南 清代,张仲岩,232种,名词解释,米泔水第二遍洗米水 汤洗热水洗 燔制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苦酒醋 呚咀春秋战国时代切制的饮片 浆水熟炊粟米,趁热投瓷缸中,浸五、六朝, 渐酸,生白花,色白类浆,故名 作蘖发芽法 作豉发酵法 作曲发酵法,黄鍪土钵、土罐 五药草、木、虫、石、谷,传统制药的原则,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的意思。,相恶为制,炮制时可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能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炮制对药性的影响,一、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反制 :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 2.从制 :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小茴香、砂仁 盐炙 引药下行入肾 黄柏、大黄 酒炙 引药上行,明本草纲目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药物大凡生升熟降,辅料的影响更明显,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炮制对归经的影响,生姜 发表散寒 肺 干姜 回阳救逆 心 煨姜 暖脾止泻 胃脾 炮姜 温经止血 脾,醋炙入肝经 蜜炙入脾经 盐炙入肾经,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的目的 1.保证药物的净度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副作用 3.改变或缓和药性 4.增强疗效,扩大用药范围 5.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向 6.利于贮存,保证药效 7.便于调剂制剂 8.矫味,便于服用,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增加溶解度 2.降低毒性 3.注意生物碱流失,遇热活性降低,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1.杀酶保苷 2.苷类易水解,少泡多润 3.苷类水解,可降低毒性 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1.一般生用 2.抢水洗,喷淋法 3
相关知识
中药炮制大师讲炮制
中药炮制技术
中药炮制――山药炮制
山药炮制工艺与药理作用综述
中药炮制——山药炮制
中药炮制学整合版.docx
抢救中药传统炮制技术
山药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中药炮制
中药材炮制(药典2005版)上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网址: 中药炮制学简述.ppt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7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