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警惕多种“养生食品”,有害物质超标风险!

警惕多种“养生食品”,有害物质超标风险!

警惕“养生食品”有害物质超标风险

糖尿病,这一常见的慢性疾病,在现代医学的范畴内仍无法实现完全治愈,这使得患者们不得不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然而,近期在浙江台州的一家网店,一种声称能够替代药物、清除药毒、修复胰岛并降低血糖的“保健食品”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这种产品真的能够有效吗?让我们跟随当地相关部门稽查人员的脚步,一探究竟。

市场稽查人员:保健食品涉嫌虚假宣传

在浙江台州,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稽查人员在进行网络市场排查时,揭露了一起保健食品的涉嫌虚假宣传案件。他们发现,辖区内一家网店大肆宣传其销售的保健食品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治疗效果。为了深入调查,稽查人员化身为消费者,购买了该店内所有可疑商品。

在仔细检查这些商品后,稽查人员发现,这些产品的包装盒上都印有国食健字保健食品的批准编号,即消费者们熟知的“蓝帽子”标志。其中,一款标有胰岛素二代字样的产品尤为引人注目,该产品声称获得美国技术支持,并由美国军方医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监制,且仅限中国大陆销售。
经市场监督管理局稽查人员深入调查,发现这些保健食品所声称的批准文号均为虚构,包装盒上所标注的厂名厂址亦无法与实际对应。
随着秋凉冬寒的来临,许多人纷纷出现咳嗽、发烧、胸闷、心慌以及失眠等不适症状。此时,不妨尝试揉搓手上这条神奇的“线”,它不仅能养心护肺,还能有效抵御疾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国家中医康复治疗师和保健按摩师的指导,学习如何在家中进行这一简单的养生操作。

检测揭秘:假保健品竟暗藏西药成分

为了深入探究这些保健品的真实成分,专业检测机构对送检的商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针对11种糖尿病药品的逐一筛查中,竟然发现这些所谓的保健食品普遍含有西药成分,且含量不一。

在检测的19个样品中,有高达14个样品被查出含有西药成分。令人震惊的是,8个样品中检测到了盐酸苯乙双胍,而另外6个样品则同时检出了格列本脲和盐酸二甲双胍两种化学成分。

保健食品严禁添加药品

盐酸苯乙双胍和格列本脲,这两种化学成分均为处方药,主要用于抑制中度二型糖尿病,并具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然而,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作为食品的一种,严禁添加药品,且其标签说明中也不得涉及任何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宣传。

此次检测发现,这些声称具有降血糖功效的保健食品,不仅含有西药成分,还涉嫌使用虚假的“国食健字”保健食品编号,属于典型的假冒保健食品。因此,其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已严重违法。

揭露大案:13名犯罪嫌疑人落网,涉案金额惊人

经过深入调查,网店经营者章良波被稽查人员问询后,揭示了供货商周鹏卫的线索。随后,当地公安部门在河南省巩义市对周鹏卫实施了控制。通过进一步追溯,原料供货商李盼盼和张兴林也被找到。

这一全国范围内的制售有毒有害假冒保健食品案最终被彻底破获,共涉及13名犯罪嫌疑人。该团伙累计制造并销售了4000多万盒有毒有害的假冒保健食品。在此次大规模打击行动中,市场监管部门成功捣毁了十处生产、销售和储存窝点,并查获了超过十万盒的假冒保健食品,案值高达16亿元。
在整个案件的调查过程中,记者揭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一瓶原本成本仅为2.5元的格列本脲片,经过一系列非法操作,被制成含有西药成分的有毒有害保健食品。这些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时,每盒的价格竟然飙升至125元,由此可见,该团伙的利润空间巨大。
浙江省台州市市场监管局稽查支队队长应建德指出,这些非法保健食品中添加的西药,如格列本脲和盐酸苯乙双胍,在药店中价格低廉,易于获取。然而,对于造假者而言,最大的成本其实在于包装的印刷与制作。一盒产品的包装成本可能仅有几毛钱,甚至不超过一块钱。但在市场上销售时,由于层层加价,这些产品最终可能以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价格成交,利润空间巨大。

保健品显效背后的真相:西药成分是关键。

据不法分子供认,其产品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销量,主要归功于消费者在服用初期能明显感受到血糖的下降。正是这种快速的效果,使得大多数购买者都会选择再次购买。然而,这种显著的效果恰恰源于产品中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
格列本脲,这款专为抑制中度二型糖尿病设计的化学药品,每瓶包含100片小药粒,每片仅重2.5毫克。按照服用说明,普通患者每日最多服用一片,轻微病症者则每日仅需半片。然而,稽查人员揭露,假冒保健食品的生产过程中,药量的不均匀控制成为食用者面临的主要风险。过量摄入可能导致高乳酸血症、乳酸性酸中毒,严重者甚至出现肝肾代谢障碍或猝死。目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联合13个部委展开保健市场乱象整治行动。在此提醒消费者,保健食品虽有益,但不可替代药品。若感觉保健食品具有药品般的显著疗效,务必保持警惕,以免上当受骗。同时,近期有“养生食品”被曝最高超标22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如今,养生已成为消费者们热议的焦点,粉状食品因其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而备受追捧。然而,近期韩国消费者院的一项检测揭露,网络上热销的40款大麦嫩芽粉、苦瓜粉、姜黄粉等粉状食品中,竟有12款产品的金属异物——铁粉含量严重超标。根据韩国相关标准,粉状食品中金属异物的含量每公斤不得超过10毫克,但这些问题产品中的铁粉含量,最高竟超出标准值的22倍。
在粉状食品的加工过程中,由于金属机器在研磨食材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铁粉等异物,因此,加工企业需采取强力磁铁进行吸除处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然而,若铁粉等异物大量进入人体,可能会对肠胃和肝脏等器官造成损伤。鉴于韩国消费者院已要求相关企业停售并召回问题产品,我们提醒消费者近期购买过韩国粉状食品的朋友们保持警惕,注意查看所购产品是否已通过正规渠道销售。同时,虽然目前未发现这些问题产品在中国电商平台有售,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通过其他渠道流入国内市场的可能。
在零食消费中,食品安全无疑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我们日常在超市中选购的酸奶、话梅、小面包和蛋糕等,虽然看似普通,但却可能隐藏着食品安全的风险。近期,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抽检行动就揭露了一些常见超市货架上食物的问题。其中,1批次由卡士酸奶(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统一超商(上海)便利有限公司永新坊店销售的双歧杆菌C-I风味发酵乳,因酵母超标20倍而被判定为不合格。
这张截图显示的是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微信公众号,其中包含了近期抽检行动的部分结果。
这个包装看似熟悉,似乎在不少超市的冰箱里都能见到。然而,这些看似平常的食品,背后可能隐藏着诸多风险。近期,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就曝光了一起食品抽检不合格事件,涉及“盐津铺子”黑糖话梅。这款休闲零食,因其重金属超标问题,被相关部门查处。
近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2021年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情况通报》,其中特别提到了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盐津铺子”黑糖话梅。经过详细调查,该产品虽然附有厂家提供的合格检验报告,但实际检测结果显示,其铅含量严重超标,达到了3.27mg/kg,远超国家标准规定的1.0mg/kg。这一发现与厂家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铅,这种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并无任何有益的生理功能,相反,它具有显著的神经毒性。更令人担忧的是,铅一旦进入人体,往往难以有效排出。
铅在人体内的含量一旦超出安全范围,便会对人体造成诸多危害。对于儿童而言,铅超标可能导致发育迟缓、智力减退,而且年龄越小的儿童,其神经受损的程度往往越严重。成年人铅中毒则会出现腹痛、腹泻、头痛、嗜睡、谵妄、昏迷等一系列症状,同时可能伴有黑便、疲劳、贫血、水肿、肾衰竭以及关节疼痛等表现。此外,近期备受瞩目的“网红蛋糕”也频频出现问题。一些老人和小孩因为牙口不好,更倾向于选择蛋糕等甜食,然而这些蛋糕却经常被发现含有超标的丙二醇等有害物质。
这并非孤例,此前已有多次“网红蛋糕”被揭露存在丙二醇超标问题。例如,2019年7月,备受孩子们喜爱的“网红零食”港荣蒸蛋糕就因丙二醇含量超标而受到查处。
2019年8月5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10批次食品的不合格情况,其中一款乳酸菌三明治蛋糕的丙二醇含量高达4.99g/kg,超出标准值66.3%。同时,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也发布了2019年第28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揭露某公司生产的小米蒸蛋糕丙二醇含量不合格,达到3.86g/kg。

丙二醇作为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其过量摄入的危害却鲜为人知。长期过量食用丙二醇可能对肾脏造成障碍,因为它会在心脏、肝脏和肾脏中堆积,导致这些器官的畸变和损伤,同时还会削弱免疫系统。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在去年的5月也发布了一份关于20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的通告,其中三只松鼠的一款开口松子产品因过氧化值(以脂肪计)超标而被曝光。
食用过氧化值超标的食品,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显著损害,但长期摄入这类食品,尤其是过氧化值严重超标的,可能会引发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更严重的是,它还可能导致体内某些关键代谢酶系统受损,进而加速大脑衰老或痴呆的过程,同时对心脏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有潜在的致癌风险。

在市场上备受追捧的“网红小面包”和“网红小蛋糕”,如卡士酸奶和蒸蛋糕等,它们凭借出色的口感和广泛的广告宣传,常常被贴上健康食品的标签,吸引着众多消费者。然而,这些网红零食的安全问题却屡屡曝光,让人不禁担忧,这些看似美味的食品是否还值得购买和食用。当然,在面对这类问题时,我们不仅要追究无良商家的责任,更需要从多个层面思考和解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故屡见不鲜,诸如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地沟油、红心咸鸭蛋中的苏丹红、瘦肉精,以及“金华火腿敌敌畏”和双汇瘦肉精事件等,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安全是食品消费的基石,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缺乏安全保障,食品的色香味与营养价值都变得次要。同时,食品安全也是我们消费的最高准则,它直接关乎到每一位百姓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确保食品的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无论是消费者、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需要共同努力来维护这一底线。

相关知识

警惕多种“养生茶”,饮用需谨慎,避免健康风险
警惕多种油品,保护肝脏健康,预防肝癌风险
谨慎!米粉、木耳、四季豆……这七种高风险食品需警惕!
药物副作用反应警惕用药风险
看似营养实则有害,这些食物要警惕
多种挂面需警惕,健康风险需考虑
左旋肉碱咖啡粉的危害:警惕健康风险
警惕!瘦身的潜在风险
警惕!碘摄入过多可能带来身体危害
警惕盲目追捧“神奇茶”,健康风险需警惕

网址: 警惕多种“养生食品”,有害物质超标风险!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95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