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一直吃錯保健食品?益生菌與酵素的差別你真的知道嗎?

一直吃錯保健食品?益生菌與酵素的差別你真的知道嗎?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吳婉華營養師

本文深入了解益生菌與酵素的差異、功效與挑選重點,幫助你根據腸道需求選對保健品,不再盲目跟風,真正吃得安心又有效!

隨著健康意識日漸提升,越來越多人除了飲食之外,也會選擇透過保健品來照顧腸胃,其中「益生菌」與「酵素」是最常被提到的兩大熱門保健成分。但這兩者究竟差在哪裡?什麼情況下該補哪一種?怎麼挑選才不會踩雷?本文將從營養師角度,帶您一一釐清。

益生菌 vs 酵素:功能不一樣,目的不同

什麼是益生菌?
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對人體有益的菌種,進入體內後能幫助維持腸道菌相平衡、強化免疫系統、穩定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簡單來說,它們就像腸道裡的好朋友,幫忙抵抗壞菌、調整體質。

常見的菌株有乳酸菌(如 Lactobacillus)與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研究指出,它們能改善腹瀉、便秘、腸躁症,甚至可能對情緒有幫助,如舒緩焦慮、憂鬱等。

酵素又是什麼?

酵素(Enzymes,又稱「酶」)則是人體用來消化食物的工具。從你咀嚼食物的那一刻開始,唾液中的酵素就開始分解碳水化合物,接著胃、胰臟、小腸等部位會分別釋放不同的酵素來處理脂肪、蛋白質等養分,讓身體能順利吸收。


常見的消化酵素有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質)、脂肪酶(分解油脂)、澱粉酶(分解碳水化合物)、乳糖酶(幫助乳糖代謝)等。對於乳糖不耐、消化不良、脹氣、甚至胰臟功能不全的人來說,補充酵素能有效緩解不適。

怎麼挑選適合的產品?關鍵3指標

選益生菌,看這三點:

菌株要選對:不同菌株有不同的健康效益,選購時可根據自身需求挑選。例如,有腸躁症困擾的人,可找針對IBS的專利菌株。菌種穩定性要足夠:優質產品會標示「菌數」,並採用能抵抗胃酸的技術,讓菌種順利在腸道定殖發揮其健康效益。安全性是基本門檻:選擇具備臨床實驗佐證、無抗藥性與無毒性的產品最有保障。

選酵素,看這三點:

症狀導向選酵素:乳糖不耐建議補乳糖酶;吃油容易脹氣者,可補脂肪酶;消化蛋白較困難者則考慮胰蛋白酶。配方與劑量足夠:查看成分是否涵蓋多種酵素,並符合每日建議劑量。認證更安心:如產品有第三方檢驗報告,品質與純度會更有保障。

哪些人適合補充? 這樣分辨更清楚!

適合補充益生菌的人:

曾長期服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相失衡者腸道敏感、常有腹瀉或便秘的人有免疫功能低下或經常感冒的族群情緒起伏大、壓力大、睡眠品質不佳者

適合補充酵素的人:

飯後常脹氣、腹悶、感覺食物不易消化有乳糖不耐症,喝牛奶易腹瀉者胰臟功能減退者(如慢性胰臟炎或囊性纖維化)年長者或術後消化吸收能力變差者

飲食也能調節腸道與酵素

營養補充品不是萬靈丹,健康的飲食仍是基礎。像是:

高纖蔬果能促進好菌生長,是天然「益生質」發酵食品如優格、優酪乳等,是補充天然益生菌的好選擇酵素豐富的食物如鳳梨、木瓜、奇異果,也能幫助消化


反之,經常攝取高油、高糖、加工食品,則可能讓腸道菌相失衡,甚至讓消化系統疲於應付,這時補充消化酵素與益生菌會是不錯的輔助策略。益生菌與酵素都是促進腸道健康的好幫手,但不必盲目跟風。建議在補充前,先觀察自己是否真的有腸胃問題,或諮詢醫師、營養師意見,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產品,吃得安心又有效!

參考資料

Soccol, C. R., Vandenberghe, L. P. de S., Spier, M. R., Medeiros, A. B. P., Yamaguishi, C. T., Lindner, J. D. D., Pandey, A., & Thomaz-Soccol, V. (2010). The potential of probiotics: A review. Food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48(4), 413–434.Johns Hopkins Medicine: Digestive Enzymes and Digestive Enzyme Supplements 

相关知识

自製蔬果酵素好健康?酵素、發酵液、消化酵素你分清楚了嗎?
膠原蛋白胸部變大是真的嗎?如何吃才能升Cup?看完這1篇準沒錯!
酵素是什麼?我需要補充嗎?消化酵素的功效與副作用
酵素減肥又排毒? 別傻了!營養專家告訴你真相
吃紅棗補血?高價食物=高營養?這些“常識”別迷信
血橙是葡萄柚嗎?認識血橙功效好處與食用禁忌
我應該吃酵素嗎?各種水果酵素怎麼選?營養師一次告訴你!
活菌型固體飲料和益生菌類保健食品有區別嗎?
乳酸菌飲料都一樣?活性乳酸菌對腸道更有益
爆紅的零糖飲料 真的健康嗎

网址: 一直吃錯保健食品?益生菌與酵素的差別你真的知道嗎? https://m.trfsz.com/newsview143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