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外卖食品安全问题
◆ 黄焖鸡卧底调查
今日上午,一则关于外卖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登上了热搜榜榜首。记者暗访揭示外卖行业存在回收剩菜、隔夜菜再利用等问题,揭露食品安全隐患。#黄焖鸡卧底记者提醒11点前别点外卖#的话题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中午用餐高峰期,为何不建议大家过早点外卖?
据暗访记者曝光,黄焖鸡米饭等外卖行业中,回收剩菜、隔夜菜再上桌的情况并不罕见。该记者在卧底过程中亲眼目睹,前一晚被退单的外卖在常温下保存一晚后,竟会第二天继续售卖给堂食或外卖的消费者。因此,他特别提醒大家,在11点之前最好不要点外卖,以避免可能购买到前一天剩余食物的风险。
近日,“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后厨乱象”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对多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加盟店进行了暗访,揭示了诸多食品安全问题。其中包括使用长时间存放、味道发酸的食材,将顾客食用后的剩菜回收并重新加工出售,以及将隔夜发黑的牛肉通过添加色素来冒充新鲜牛肉。此外,记者还发现多家门店在招聘过程中不要求员工提供健康证明,导致大量无证店员直接参与食品制作与销售。
◆ 外卖员不选清单
外卖员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们通常不会选择点外卖,因为取餐时亲眼目睹的某些店家的后厨情况,让他们对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状况产生担忧。外卖员因后厨不卫生及食材质量差而规避某些外卖产品,透露消费者难以获知的行业隐患。据媒体统计,多位外卖员表示,有十类外卖是他们自己都不敢食用的。
◆ 黄焖鸡:**这是多位外卖员一致认为最不推荐的外卖品类**。他们透露,一些不良商家会采用劣质食材,如僵尸肉、隔夜菜,甚至回收剩菜来制作黄焖鸡,这无疑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隐患。
◆ 麻辣烫:麻辣烫同样被多次提及。外卖员们指出,麻辣烫的汤底往往被反复使用,食材在汤中长时间浸泡容易滋生细菌。此外,丸子类食材多为低价冷冻合成品,卫生条件堪忧。
◆ 盖浇饭:盖浇饭的制作过程中,多采用预制菜料包,如鱼香肉丝、咖喱饭等。这些预制菜料包往往存在食材清洗不彻底、高油高盐的问题,长期食用可能对健康不利。
◆ 监管缺失与行业透明化
外卖员“不选清单”热议的背后,凸显了监管不足导致食品安全风险。外卖行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管的缺失。一方面,大量无证经营的“朋友圈厨房”和“微店”利用平台漏洞接单,其加工环境甚至达不到家庭厨房的卫生标准。另一方面,配送环节的“最后一公里”也成为了风险放大器,海鲜、凉拌菜等对温度敏感的食物在缺乏冷链保障的配送途中极易变质,汤品洒漏、烧烤冷透等问题更是让外卖员成为了“差评替罪羊”。
更需防范的是,随着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其生产标准、添加剂使用以及冷链配送等关键环节目前仍存在监管空白。某些商家为延长食品保质期可能会滥用防腐剂,同时,为节约成本而采取的常温配送冷链食品的方式,又会导致细菌数量激增。若“便利”成为唯一卖点,那么“安全”就可能成为被牺牲的对象。
02外卖与健康
◆ 在外就餐与健康风险
外卖行业的发展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诸多健康问题。研究表明,频繁点外卖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增加健康风险,建议减少在外就餐。例如,一项研究成果揭示,经常外出就餐或点外卖的人(每日频次≥2次),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全因死亡率高达49%。
该研究覆盖了超过3.5万名成年人,深入调查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在外用餐频率等。经过长达17年的平均随访,共有2781人离世,其中511人因心血管疾病去世,638人因癌症离世。研究者发现,那些极少在外就餐的人(每周不足一餐)相较于频繁在外就餐者(每日两餐或以上),其全因死亡率降低了49%。
◆ 烹饪与长寿的关系
与从不进厨房的人相比,经常做饭的人其死亡率显著降低。研究显示,经常做饭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尤其是中老年人从不进厨房者死亡率较高。例如,有一项研究显示,与从不进厨房的人相比,每周做饭5次以上的参与者,他们的死亡风险降低了近50%,生存时间也明显延长。
这项研究共纳入了1888名年龄超过65周岁的老年人,并详细记录了他们的烹饪习惯、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情况以及就餐方式等。在这些受试者中,有43%的人从不进厨房,17%的人每周做饭1-2次,9%的人每周做饭3-5次,而31%的人则是每周做饭5次以上。经过长达10年的跟踪观察,共有695名参与者离世。通过对比分析他们的烹饪习惯,研究人员得出了上述结论。
相关知识
外卖便利性与健康的权衡、食品安全问题、外卖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探讨职场白领健康饮食:外卖风险与烹饪长寿秘诀
面部整形手术风险评估与安全策略
智能手机电池故障图标解析:深入探讨电池问题的征兆与解决方案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全面解决策略
染发剂安全性的深度探讨:科学、风险与明智选择
减肥的健康风险与风险管理策略
加工肉类为什么对人有害?深入探讨健康风险与应对策略 – 美豆芽健康饮食养生网
外卖食品的健康风险与建议
医疗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问题及对策探讨
网址: 外卖食品安全问题与健康风险:深入探讨与解决策略 https://m.trfsz.com/newsview147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