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浆,这一传统的中华饮品,不知何时成了争议的焦点。"豆浆含有雌激素,男性喝了会'娘化'""豆浆中的植酸会阻碍钙的吸收""豆浆不能空腹喝,会引起低血糖"……
各种关于豆浆的说法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到底哪些是谣言,哪些是真相?豆浆真的如传言中那样对健康有害吗?还是它的营养价值被过度妖魔化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豆浆的世界,揭开它的真实面纱。
豆浆作为大豆的水溶性提取物,富含优质植物蛋白、卵磷脂、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营养成分。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每100克豆浆中含有蛋白质约3.5克,脂肪约1.8克,碳水化合物约1.5克,并含有丰富的钙、铁、磷等矿物质以及B族维生素。
这些营养成分使豆浆成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植物性饮品,尤其适合素食者、乳糖不耐受者以及需要控制胆固醇的人群。
说到豆浆中的"雌激素"问题,这是一个被严重误解的话题。豆浆中含有的是植物雌激素(异黄酮),而非动物雌激素。
植物雌激素与人体雌激素在化学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但作用机制和强度完全不同。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研究表明,正常饮用豆浆并不会导致男性"雌性化"或影响生育能力。
相反,适量摄入大豆异黄酮对男性前列腺健康可能有积极影响。
对于女性而言,豆浆中的植物雌激素可能有助于缓解更年期症状,甚至对乳腺健康有一定保护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亚洲女性更年期症状普遍较轻、乳腺癌发病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关于豆浆中植酸影响钙吸收的说法也需要科学看待。是的,豆浆中确实含有植酸,它可能会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理论上会影响钙的吸收。
但实际生活中,这种影响非常有限。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显示,现代豆浆加工过程中的高温处理已经能够显著降低植酸含量。
更重要的是,均衡饮食可以轻松克服这一问题——只要不将豆浆作为唯一钙源,同时摄入其他富含钙的食物,就不会对人体钙营养状况产生明显影响。
"空腹不能喝豆浆"这一说法也值得商榷。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发现极少数人确实在空腹饮用豆浆后出现过不适反应,如腹泻、腹痛等,这主要与个体差异有关。
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空腹饮用豆浆不仅安全,反而可能有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清晨空腹饮用温热豆浆有助于肠胃蠕动,促进排便,改善便秘问题。
不过,对于胃酸分泌过多或有胃溃疡的患者,建议在进食一些碳水化合物食物后再饮用豆浆,以减轻对胃粘膜的刺激。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豆浆中的抗营养因子有害健康"。确实,生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植物血凝素等抗营养因子,但这些物质在煮沸过程中已被基本破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研究证实,豆浆只要煮沸5分钟以上,抗营养因子活性就会降低95%以上,不再对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家庭自制豆浆时,务必确保充分煮沸;购买商业豆浆产品时,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一般都已经过高温杀菌处理,可以放心饮用。
值得一提的是,豆浆对心血管健康的积极影响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2020年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的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表明,长期适量饮用豆浆的人群相比几乎不饮用豆浆的人群,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了18%和14%。
这主要归功于豆浆中的大豆蛋白和异黄酮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每天饮用一杯无糖豆浆,坚持3个月以上,可能会看到血脂指标的明显改善。
从中医角度看,豆浆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尤其适合气血两虚、肺燥干咳、肠燥便秘的人群。
但并非人人都适合大量饮用豆浆。脾胃虚寒、腹泻频繁者应当谨慎;肾功能不全患者因豆浆中嘌呤含量较高,也应适量;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则需在医生指导下饮用,因为大豆异黄酮可能影响甲状腺药物的吸收。
对于日常饮用豆浆,有几点实用建议值得分享。
首选,选择无糖或低糖豆浆,市售含糖豆浆往往添加过多糖分,长期饮用不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
其次,搭配多样化,豆浆可以与燕麦、核桃、芝麻等食材一起制作,不仅口感更佳,营养也更全面。
第三,合理安排饮用时间,早餐时饮用豆浆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支持一上午的活动。
最后,一天饮用量控制在250-500毫升为宜,过量饮用可能增加消化负担,也不利于营养均衡。
豆浆,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天然饮品,在现代营养学研究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健康价值。
它既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也不是危害健康的"毒药",而是一种营养丰富、价格亲民的健康饮品。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种食物,既不盲目追捧,也不妄加否定。
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全面均衡的饮食结构,豆浆可以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但绝不是唯一。
对于豆浆的选择,何不放下偏见,理性看待,让这碗浓香四溢的传统饮品,以恰如其分的方式滋养我们的身体?
毕竟,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来自单一食物,而是源于科学、均衡的生活方式。
那么,明天早餐,你会选择一杯豆浆吗?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 王建华, 李道军, 等. 大豆异黄酮对更年期女性健康影响的系统评价[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 55(11): 1358-1365.
[2] 陈建明, 赵霞, 王璐, 等. 大豆及其制品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48(12): 1011-1018.
[3] 刘爱东, 黄敏, 郭长江, 等. 大豆蛋白对高血脂患者血脂谱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22, 30(4): 217-2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相关知识
喝牛奶,到底好不好?别再轻信“谣言”,不妨了解
吃方便面到底好不好?别再轻信“谣言”,一文讲清
吃方便面,到底好不好?别再轻信“谣言”,一文告诉你实情
吃方便面,到底好不好?别再轻信“谣言”,医生告诉你实情
破解:关于豆浆与食物相克谣言
吃方便面,到底好不好?不要再相信“谣言”了,医生告诉你实情
牛奶和豆浆同时喝,到底好还是不好?
吃方便面,到底好不好?不要轻信“谣言”,现在告诉你实情
专家集体辟谣:这90条健康谣言,大家别再相信了
10个离谱的健康谣言,别再信了
网址: 喝豆浆,到底好不好?别再轻信“谣言”,不妨了解 https://m.trfsz.com/newsview1490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