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医生直言:常喝“豆浆”好处多多,但5类人或不适合喝豆浆

医生直言:常喝“豆浆”好处多多,但5类人或不适合喝豆浆

导读:豆浆是中国人的国民饮料,根据记载,豆浆在我国有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早餐当中的重要成员。

豆浆又被称为“植物奶”,是大家常常喝的饮品, 是以大豆为首要原材料,根据预浸和碾磨做成的饮品。其中保留了大豆的充足营养成分,很多人选择常喝豆浆的方式来滋补身体。

虽然豆浆对身体是有益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喝豆浆。所以大家在喝豆浆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自己是否可以喝,接下来就一起看看哪些人不适合喝豆浆吧。

豆浆中含有的营养素:

豆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分,100g里面含水分96g,固体物质中含有蛋白质1.8g、脂肪0.7g、膳食纤维1.1g、胡萝卜素90μg,其他营养素的含量较少。值得注意的是,豆浆是大豆类制品,经过加水的稀释以后制成。

经常喝豆浆,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好处?

1.呵护心血管

豆浆可以保护心血管,豆浆,具有平补肝肾,抗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针对于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可以经常喝一些豆浆,豆浆能够补充人们身体所需的蛋白质,平时都可以多喝一些豆浆。

常饮豆浆可维持正常的营养平衡,全面调节内分泌系统,降低血压、血脂,减轻心血管负担,增加心脏活力,优化血液循环,保护心血管。

并有平补肝肾、抗癌、增强免疫等功效,所以有科学家称豆浆为“心血管保健液”。

2.补气保湿

当女性进入更年期时,她们的皮肤会逐渐老化、起皱并容易恶化。豆浆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

经常饮酒可以帮助身体延缓氧化,延缓皮肤衰老,防止皱纹、色斑和老年斑,让女性看起来更好。

3.补充优质蛋白质

豆浆当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优质蛋白进入体内之后,可以快速被身体吸收利用。所以说常喝豆浆能够给人体补充优质蛋白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保护骨骼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后果之一是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似乎是一个小问题。

但如果长期不改善,就会出现腰痛、影响呼吸、缩短和容易摔倒等问题,这对健康还是有很大影响。

豆浆有很多种蛋白质、营养素和钙,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喝豆浆有助于保护骨骼和预防骨质疏松症。

5.降低胆固醇

经常喝豆浆,豆浆当中的大豆蛋白和卵磷脂,还可以降低血液当中的胆固醇含量。让血管更加健康,也可以让血液更加清澈,更有利于各个部位血液的供应。

医生:常喝“豆浆”好处多多,但5类人或不适合喝豆浆

1.腹泻患者

经常腹泻的人不适合饮用豆浆,因为豆浆的主要原材料是黄豆。黄豆是豆类食物的一种,进食之后可能会导致肠道的产气量增多,出现腹胀的情况。

因此,经常有腹泻或者消化不良症状出现的人应该少喝豆浆,防止肠胃道不适症状进一步加重。

2.肾结石患者

如果平时不注意或者有不良的行为和饮食习惯,肾脏是人体的一个排毒代谢器官,它的健康也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关联。

而肾结石的人最好不要喝豆浆,因为豆浆中含有一定的钙和草酸盐成分,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主要靠肾分解代谢,久而久之很容易引起肾结石逐渐增大。

3.肠胃不好的人

因为豆浆性质偏寒,消化不良、嗝气和肾功能不好的人尽量少喝豆浆。

而豆浆在酶的作用下能产气,所以腹胀、腹泻的人最好别喝豆浆。另外,急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者不宜食用豆制品,以免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加重病情,或者引起胃肠胀气。

4.过敏体质的人

生活中,有部分人属于过敏体质,部分食物进食之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甚至有皮肤瘙痒的症状出现。

如果本身对豆浆这种食物过敏,则需要严格忌口。因为饮用豆浆之后,人体可能会对里面的部分蛋白质产生过敏反应,出现一系列的不良症状。

因此,容易过敏的人应该少喝豆浆,其他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也需要严格忌口。

5.病后恢复期的人

手术后,身体相对较弱,抵抗力相对较差。此时,如果此时喝豆浆,很容易出现恶心和腹痛,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因此,不建议患者在疾病恢复期喝豆浆。

以上就是今天为您分享的相关知识,如果觉得有用的话,就赶快动手收藏起来吧。当然您有不太会做的美食,也欢迎留言给我哦!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医生直言:常喝“豆浆”好处多多,但5类人或不适合喝豆浆
常喝“豆浆”好处多多,但这5类人或不适合喝豆浆,建议了解
常喝豆浆好处多多 但这两类人慎喝
常喝豆浆好处多多 但这2类人慎喝
豆浆营养好 但五类人不宜喝豆浆
长期喝豆浆好处多,特别是女生,但医生提醒:6类人群不能喝豆浆
早上喝豆浆的好处 每天喝多少豆浆合适
喝豆浆注意 不适宜喝豆浆的六类人
肾不好,不能喝豆浆?关于豆浆5大常见误区
豆浆的分类非常多 那么常喝红豆豆浆有什么好处呢

网址: 医生直言:常喝“豆浆”好处多多,但5类人或不适合喝豆浆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27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