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口服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一
口服胰岛素被认为是种更安全和更便捷的糖尿病给药途径,然而
受胰岛素自身理化性质和胃肠道屏障的影响,阻碍了口服胰岛素的临床转
化。随着新型材料的应用和技术的进步,一些新型载药系统被用千口服胰
岛素的给药途径并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就口服胰岛素的生理意义及优势,
面临的挑战,给药系统,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关键词】口服胰岛素;糖尿病;研究进展
前言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
患病率显著增加,尤其是2型糖尿病。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是治疗糖尿病
的重要手段,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及剂量控制灵活等优势,但也具
有患者依从性差、注射部位局部反应、体重增加、发作性低血糖、高胰岛
素血症等不利因素。此外,高频次、多部位的皮下注射给患者心理和生理
带来很大负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鉴千此,一些非注射途径给药方
式如口服给药、吸入给药和直肠给药等应运而生。在这些非注射给药方式
中,口服给药无疑是最方便、最易接受且最安全的方式。本文就口服胰岛
素的生理意义及优势、面临的挑战、给药系统、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
综述。
01口服胰岛素的生理意义及优势
肝脏是胰岛素作用的主要靶点,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分泌后主要通
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参与糖代谢。然而,皮下或静脉注射胰岛素会破坏胰岛
素的生理分布和浓度梯度,导致肝脏胰岛素化不足和非肝组织过度胰岛素
化,这可引起代谢功能障碍,如胰岛素抵抗、体脂分布异常及体重增加等
[1]。
口服胰岛素能更好地模拟生理情况下胰岛素体内的分布和浓度梯度,
从而稳定血糖水平。口服胰岛素可以降低体循环的胰岛素水平,能够减少
发作性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发生率。此外,口服胰岛素对千由自身免疫破
坏引起的胰腺B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与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口服胰岛素
有以下优点[2]:(1)患者依从性好。(2)无注射部位局部反应。(3)
降低低血糖及血糖波动的风险。(4)重塑门静脉/外周胰岛素浓度梯度。
(5)减少肝脏糖异生。(6)减轻体重增加风险。
02口服胰岛素研发面临的挑战
自发现胰岛素100多年来,人类从来未停止对口服胰岛素的探索和
尝试。口服给药途径是较为理想的皮下注射给药的替代治疗途径。然而,
胰岛素作为一种肤类药物容易被消化酶降解,使得这种给药方式要想实现
并非易事。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3-4]:(1)胃肠道屏障:胰岛素被
胃肠道吸收需要克服多种屏障,如胃肠道中的蛋白酶分解,化学不稳定性
和蛋白质穿过生物膜的渗透性差等因素阻碍了口服胰岛素的临床转化。(2
)
生物利用度低:口服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低(2%左右),要达到与皮下注
射同样的效果,至少需要50倍剂量的胰岛素。(3)吸收高度变异性:由
千肠道运动的可变性,口服胰岛素吸收具有高度变异性,可受到进食、药
物的尺寸、成份和时间的影响。(4)口服胰岛素的食物效应:进食会影响
口服胰岛素的时间-作用曲线,使其很难用千进餐时给药。
03口服胰岛素给药系统
为了克服口服胰岛素的给药屏障及提高生物利用度,主要通过以下
几方面对口服胰岛素的给药系统进行探索[5]:(1)对胰岛素进行化学结
构修饰;(2)设计新型载药系统。(3)渗透增强剂和吸收促进剂。(4)蛋
白酶抑制剂。有时将多种方式联合使用。
.1化学结构修饰
3
将胰岛素与配体或聚合物偶联等化学结构修饰,可改善其理化性质
相关知识
2024年新晋降糖药,能否替代胰岛素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宠”?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进行胰岛素治疗
中药治疗糖尿的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有望摆脱胰岛素注射治疗
2型糖尿病治疗,胰岛素类似物转换人胰岛素如何?
胰岛素泵短期治疗效果研究
新型高效糖尿病治疗药物开发研究获进展
糖尿病新型药物研究进展.docx
突破注射胰岛素瓶颈,全球首款口服胰岛素药物国内申报上市
番石榴叶总黄酮对胰岛β细胞胰岛素抵抗影响的实验研究
网址: 2024口服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全文).pdf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3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