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核辐射的定义与特性
核辐射,又称核子辐射,是指由放射性物质释放出的各种射线。这些射线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等,它们具有不同的穿透力和能量。核辐射是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射线,能穿透物质并危害生物体。了解核辐射的定义与特性,对于评估核事故或核辐射暴露的风险至关重要。
核辐射,亦被称为放射线,是存在于所有物质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具有亿万年的历史。这种现象并非异常,而是原子核在发生结构或能量状态转变时所释放出的微观粒子流。这种粒子流具有使物质发生电离或激发的能力,因此被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分直接和间接,前者为带电粒子,后者为不带电粒子。进一步细分,电离辐射又可分为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前者主要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而后者则涵盖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02辐射种类与危害
▍ 辐射类型与穿透力
自然界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射线:α(阿尔法)、β(贝塔)和γ(伽玛)射线。人类遭受辐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内照射和外照射。这三种射线因其特性各异,所以它们穿透物质和电离物质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从而对人体造成不同的危害。α、β、γ射线穿透和电离能力不同,导致不同健康危害。例如,α粒子通常需要进入人体内部才会造成损伤,这就是所谓的内照射;而γ射线则主要从人体外部造成损伤,即外照射;β射线则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
▍ 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下最大的健康风险是罹患癌症。长期暴露可致癌,影响细胞自我修复,增加癌症及遗传病风险。当体细胞受损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们通常会自行消除。然而,如果这种自我消除的能力受到损害,细胞就可能获得“永生”,并持续无控制地分裂,最终演变为癌症。尽管我们的机体有许多机制来预防细胞癌变并替换受损组织,但辐射可能严重干扰这些机制,从而显著增加癌症风险。此外,如果机体无法有效修复辐射导致的化学键破坏和改变,还可能导致基因突变,这不仅可能增加个人的癌症风险,还可能遗传给后代,引发诸如头部、脑部和眼部发育缺陷、生长迟缓和严重的认知学习障碍等问题。
▍ 辐射的致癌机制
辐射破坏细胞结构,干扰机制导致细胞变异和癌症。健康受损程度与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长以及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电离辐射强度密切相关。辐射能够破坏人体组织中分子和原子间的化学键,可能对重要的生化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虽然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多个器官和组织,修复可能变得不可能。此外,在自然修复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错误。特别容易受到辐射损伤的身体部位包括肠胃上皮细胞和骨髓细胞等。
03核辐射的症状
▍ 急性与慢性放射病
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被称为急性放射病,而长期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则被称为慢性放射病。急性病由大剂量辐射引发,慢性病为长期过量辐射。这两种病症都可能出现在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以及核武器爆炸的受害者身上,主要症状包括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以及恶性病变等。
▍ 局部与全身损伤
核辐射引发的全身外照射损伤,主要见于急性放射病的初期,其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乏力、发热和腹泻。在“假愈期”阶段,患者症状会有所减轻,但持续时间因个体而异。随着病情恶化到极期,可能出现感染、出血及胃肠症状。经过适当治疗,这些症状会逐渐缓解。外照射常见于急性病初期,内照射症状不明显但需警惕。另一方面,局部照射损伤则因受照剂量而异,可能在受照部位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湿性脱皮、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这类损伤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严重者难以用常规方法治愈。值得注意的是,外照射多发生于核电站工作人员身上。体内污染导致的内照射通常缺乏明显的早期症状,除非摄入量极高,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04辐射防护原则与措施
▍ 辐射防护三原则
防护措施必须正当、最优化,限制个人剂量。国际基本安全标准中规定的剂量限值为:五年平均值,职业照射不超过20毫希/年,公众照射不超过1毫希/年;任何一年的最大值,职业照射不超过50毫希/年,公众照射不超过5毫希/年。
▍ 防外照射
控制时间、增加距离、使用屏蔽物来减少外照射影响。外照射是指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为了有效防护外照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控制受照射的时间,避免长时间处于辐射源的照射之下;其次,尽量增大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减少直接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最后,利用屏蔽物进行屏蔽,如使用铅板、铅玻璃等材料来阻挡辐射的传播。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外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 防内照射
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监控途径并促进排出。内照射是指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为了有效控制内照射,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严格防范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严密监控放射性核素可能进入体内的各种途径;利用药物或其他有效手段,促进已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排出。
▍ 个人防护措施
在核与辐射突发事件中,防护措施可能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该时段内,放射性物质可能持续释放,主要照射途径包括吸入和外界放射性物质的外照射。在突发事件中,使用呼吸道防护和穿着防护服等措施。呼吸道防护方面,推荐使用防毒面具或防尘口罩,以降低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同时,个人身体防护也至关重要,包括穿着防化服、防酸碱服以及核辐射防护服等。这些个人防护措施通常安全无害,且成本相对较低。
相关知识
核辐射及健康风险详解:防护原则与措施解析
核与辐射科普常识—辐射防护
主要辐射防护措施
《核与辐射防护手册》
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护措施
了解电离辐射:保护自己,减少风险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及防护措施.doc
健康风险与防范措施宣传教育
针刺伤风险与防护:案例分析及预防措施
电磁辐射及其防范措施
网址: 核辐射及健康风险详解:防护原则与措施解析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3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