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健康科普】产后妈妈的中医调理

【健康科普】产后妈妈的中医调理

产后恢复至关重要,需兼顾身体修复与心理调理。中医调理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针对产后“多虚多瘀”特点,通过平衡气血、疏通瘀滞,助力妈妈体质恢复与健康重建。

一、产后体质特点

1.气血亏虚:分娩耗伤气血,易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乳汁不足。

2.瘀血内阻:子宫收缩排出恶露,易有腹痛、血块、恶露不畅。

3.肾气不足:孕期消耗肾精,易腰酸腿软、脱发、怕冷。

4.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弱,易食欲缺乏、腹胀、便秘或便溏。

二、饮食调理是中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产后妈妈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调理方案。

1产后第一周饮食

目标:促进子宫收缩、排净恶露、消水肿、温和补血。

食疗:

莲藕排骨汤(补脾益胃,缓解产后虚弱)

益母草红糖水(活血化瘀)

小米红糖粥(温和补血,促进子宫收缩)

生化汤(需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禁忌:避免大补(如人参、阿胶、虫草等),以免阻碍瘀血排出。


2 产后第二到四周

目标:补气血、促泌乳。

食疗:

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气血)

红枣枸杞小米粥(健脾养血)

黄芪炖鸡汤(补气固表)

注意:若母乳喂养,需兼顾通乳(如加王不留行、通草)。

花生猪蹄汤(补充胶原蛋白,促进乳汁分泌) 

鲫鱼木瓜汤(通乳催乳)


3 产后第五周后

目标:补肾强腰,调和脏腑,调理体质,预防月子病

食疗:

黑豆核桃汤(补肾益精)

杜仲猪腰汤(强筋骨)

四神汤(莲子+芡实+山药+茯苓,健脾祛湿,需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三、关键生活调护建议

1. 避风寒:穿长袖衣物,尤其护住腰腹、脚踝,避免直吹空调。

2. 适度活动:产后1周可缓慢散步,促进气血流通,避免久卧加重瘀滞。

3. 情绪舒缓:肝郁易致乳汁不畅或抑郁,多倾诉、听音乐疏解情绪。

4.饮食禁忌:

忌生冷(损伤脾胃):如冷饮、寒性水果(西瓜、梨)。

忌辛辣燥热(加重虚火):如辣椒、花椒、煎炸食物。

忌油腻(阻碍脾胃运化)。

四、推荐外治法

1.艾灸:温灸关元、气海穴、三阴交补元气等。(温补元气、排恶露、散寒除湿、调理脾胃)。

2.中药药浴/足浴:艾叶+红花煮水泡脚(驱寒活血、散寒祛湿、改善睡眠)。

3.穴位按摩:三阴交、涌泉穴等(促恢复、缓疼痛、调气血)。

4.穴位物理电刺激:子宫复旧、卵巢保养(排恶露、促恢复、延衰老)、通乳、促泌乳。

5.穴位敷贴: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等(调经、暖宫、补齐活血、改善妇科炎症)。

6.中药封包: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炎消肿、调理气血。

五、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咨询医师

❖恶露超过6周未净,或量多异味

❖持续性腹痛、发热

❖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或粘连

❖长期腰背疼痛、头痛

❖长期乳汁不足或乳汁淤积

❖情绪抑郁难以缓解

六、注意事项

辨证用药:勿自行服用中药,需经中医师辨证(如“虚寒”与“湿热”体质调理方向相反)。

哺乳期安全:告知医生正在哺乳,避免使用回奶或影响婴儿的药材(如麦芽、大黄)。

结合现代医学:若出现严重感染、大出血等急症,务必优先西医处理。

产后是女性重塑体质的黄金期,调理需循序渐进,避免大补加重身体负担。建议产后42天复查后,结合中医体质辨识与物理康复治疗,制定个性化方案,为长期健康筑牢根基。

END

相关知识

产后抑郁症科普解读:重视产后心理健康,关爱新妈妈
「科普文章」产后妈妈的心态保持良好,为健康奠定基础
新妈妈产后康复的合理措施
千后妈妈母婴健康调理值得信赖
新妈妈产后健康调理药膳
产后妈妈身体心理健康须重视
“产后100天”科普工作站,将这样为新手妈妈排忧解难
产后妈妈的三个心理调适期不要错过!
产后妈妈如何保护心理健康:科学心理疗法的视角
产后妈妈必看!中药调理的最佳时机来了

网址: 【健康科普】产后妈妈的中医调理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4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