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感话题引发公众广泛热议。与此同时,如何增强免疫力、让体魄更坚韧,以抵御疾病的侵袭,也成为网络热搜上的热门话题。不少人发出感慨: 在面临重大疾病和突发事件时,肥胖似乎成了一种“保命”的优势。“体重70公斤,堪称身体对抗危机的关键资本”“同样病情危重,体重80公斤的六七十岁老人抗病能力往往比体重四十几公斤的年轻人更强。”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体重“斤斤计较”,认为胖了不好看,也不健康。而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适当的脂肪储备,不但能作为“疾病缓冲”,甚至还可能是“长寿密码”。
适当胖一点 能量储备更多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静从医学角度指出, 脂肪是人体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承载着诸多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不仅是能量的储存库,能在关键时刻为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更是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守护者,确保细胞的正常运转。此外,脂肪还如同人体的天然保温层与防护盾,为内脏器官提供温暖与保护。
高静解释道,相对体重过轻的人群而言, 正常体重的人在面对重大疾病和突发情况时,身体的储备和适应能力通常更强。当体重达到70公斤时,体内储存的脂肪能在关键时刻为机体提供持续不断的能量,维持基本代谢和生理功能,这是其被视为优势所在的关键。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队在权威期刊《自然·老化》上发表的研究显示,BMI(体重指数)在超重至轻度肥胖范围(24.0~31.9)内的80岁及以上老人,其寿命最长,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均最低。与正常体重(BMI 18.5~23.9)的老人相比,体重过轻(BMI<18.5)者的死亡与失能风险增加约30%;而BMI超重与轻度肥胖者的相应风险却降低约20%。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肥胖仍是健康大敌,隐形肥胖现象不容忽视。有些人BMI虽在标准范围内(如19左右),看似纤瘦,实则内脏脂肪超标,甚至已患上脂肪肝;另一些人BMI虽处于超重至轻度肥胖范围,却拥有“啤酒肚”,内脏脂肪多,肌肉量少,伴有骨骼肌减少症。因此,仅凭BMI指数判断肥胖与健康状况显然不够全面,还需考虑腰围、体脂分布等其他指标。
这些部位有肉更健康
大腿粗壮:心血管、血糖、血脂更健康。与内脏脂肪不同,大腿皮下的脂肪属于保护性脂肪,能够分泌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调节血压与血管机能,维持体内代谢平衡。腿部脂肪水平较高的人,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更高,与更好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大腿围每增加5厘米,全因死亡风险可降低18%。当然,大腿并非越粗越好,最好不超过60厘米。《英国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腿围小于60厘米时,腿围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总死亡率呈负相关;但当腿围超过60厘米时,大腿围的增加可能不再带来额外益处。
臀部丰满:心脏病、糖尿病风险更低。研究发现,在体重正常、体脂率相同的情况下,臀部、腿部脂肪相对较多的人(梨形身材)患心脏病、2型糖尿病的风险低于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的人(苹果形身材)。
小腿粗壮: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小。研究指出,腿部短粗的人骨骼直径更大、骨质密度更高,小腿肌肉更发达,能够更好地保护腓骨。即使年龄增长导致骨质轻微流失,也不易骨折。此外,小腿粗壮、肌肉发达还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降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概率。
脸部圆润:更显年轻。面部适量的皮下脂肪能够维持皮肤紧致度,减少胶原蛋白流失。随着年龄增长,面部脂肪较多的女性视觉年龄更小,因脂肪流失导致的凹陷和皱纹更少。
健康长寿 勿忘存肌肉
对于无基础疾病的人群而言,微胖未必是坏事,无需过分纠结;但肌肉过少却危害更大,务必重视。肌肉强化能够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对抗疾病、降低心血管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150分钟的高等强度有氧运动,并至少进行2天的肌肉锻炼,特别是下肢锻炼。
中老年人增肌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鸡鸭肉、适量红肉(瘦肉)、鱼虾、奶类等,切勿盲目吃素,确保主食、肉蛋奶、新鲜蔬菜摄入平衡,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能量来源,同时利用优质蛋白合成自身蛋白质,增加肌肉量。
二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如慢跑、太极、八段锦、跳舞、球类运动、哑铃操、健美操等,以增加运动部位的肌肉量和肌肉力量。
(陈小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