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对通过身体传导信号的反应。其最原始的生物学功能是保护机体。疼痛使机体识别危险及疾病,从而有效地避免创伤和疾病对机体的损伤。疼痛信息的传导起始于致痛源,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周围神经传导至脊髓;疼痛信息在脊髓经过处理后投射到脑干继而到大脑皮层产生疼痛感觉。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疼痛的基础可能是由神经末梢神经瘤、受压神经或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和丘脑在不同情况下异位活动所致。

"人的身体不管哪个部位的疼痛都要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的痛觉感中枢,人感觉到痛,是因为大脑的痛觉感中枢接收到了脊髓传过来的疼痛信号。那么如果把疼痛信号阻截在脊髓传送的半路上,人自然就疼痛减轻或感觉不到疼痛了。

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例如灼热感和电击感、麻刺感以及由非疼痛刺激(例如轻触)引起的疼痛;且症状持续存在;并有转变为慢性疼痛的趋势。

长期的疼痛刺激使得患者逐渐焦虑、抑郁,同时伴随睡眠障碍,从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以药物为主,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度洛西汀和各种三环类抗抑郁药为一线治疗;高浓度辣椒素贴片、利多卡因贴片和曲马多被推荐为二线治疗药物;而强效阿片类药物和肉毒杆菌毒素A作为三线治疗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不仅限于药物方面,而是向多模式、多手段治疗方向发展;以期达到完善的临床镇痛目标。在临床众多治疗方法中,脊髓电刺激具有精准、可调节、有效减轻疼痛的治疗优势,逐渐在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脊髓电刺激作用机制

最近的一项影像学研究表明,脊髓电刺激还可以通过疼痛上行传导通路激活额叶回、边缘和丘脑等区域,来发挥镇痛作用和改善认知功能。总的来说脊髓电刺激改变脊髓闸门控制,抑制局部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并降低兴奋性神经递质水平,促进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激活,还通过与脊髓上机制协同起镇痛作用。

脊髓电刺激治疗

脊髓电刺激是在皮下放置植入式脉冲发生器,该脉冲发生器连接两个电极,连着导线的电极进入脊髓的硬膜外腔间隙。植入后脊髓电刺激分两个阶段进行:试验阶段和永久植入阶段;即植入试验系统约1周有助于确定有效性,只有在基线疼痛值改善50%或更大时才会植入永久性系统。脊髓电刺激最常见的适应证包括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慢性周围神经病变;目前还应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顽固性心绞痛(经规范内外科治疗无法缓解)、内脏或外周缺血性疼痛等。传统脊髓电刺激所致的患者感觉异常、硬件故障和感染等并发症,还需其不断改进。目前脊髓电刺激依据刺激模式分类有:高频脊髓电刺激、背根神经节刺激、突发脊髓电刺激等。

1、高频脊髓电刺激

高频脊髓电刺激疗法提供持续时间短(30μs)、高频(10000Hz)和低幅度(1~5mA)的电刺激脉冲,相较于传统脊髓电刺激,不会出现感觉异常。高频脊髓电刺激对于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是有效精准的,经长期追踪患者受益程度更高,其不良事件主要与感染、硬件故障和安慰剂效应相关。但是因其成本高、有技术限制,该方法还没有广泛使用。

2、背根神经节点刺激

背根神经节的几个独特的解剖特征使其成为电刺激的有利目标,将电极穿过神经孔,背根神经节刺激可能会阻止来自初级感觉单位的疼痛纤维动作电位信号传导以减轻疼痛。背根神经节电刺激与椎孔的位置为刺激器引线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容纳袋,并且可以避免在硬膜外间隙中导致的一些迁移和位置问题。背根神经节刺激虽然比传统脊髓电刺激治疗区域更加精准,效果确切,但同时也受到位置限制,其只能固定在一处,不能移动,不易调节且放置难度更高。

3、突发脊髓电刺激

突发脊髓电刺激是一种低能量模式,它以特定内部频率(500Hz)和脉冲宽度(1ms,间隔1ms)应用5个连续波的脉冲序列,每秒发送40次。突发脊髓电刺激模仿丘脑细胞的双重发射特性,它可以在脊髓电刺激(单个尖峰)和突发模式(快速尖峰之后是静止期)中发射。在突发刺激期间使用的脉冲的特定模式,在临床上这似乎可以转化为多种积极的益处,,包括没有感觉异常就能更好地缓解疼痛、增加患者偏好、直接影响疼痛的情感和情绪成分的潜力,以及影响下游外周免疫的功能等。

脊髓电刺激目前现有问题可能与其并发症有关,感染、导线移位、感觉异常,但是随着技术的更新进步,例如高频脊髓电刺激、背根神经节刺激和突发脊髓电刺激等,有望提高其精确有效的治疗疼痛的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但是有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脊髓电刺激效果可能也会逐渐削弱。这种效果降低的原因可能包括神经系统因重复刺激而耐受(适应不良的神经可塑性),疾病进展、安慰剂效应减弱、导线迁移和其他并发症。

病人选择和术前评估

1、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包括但不限于):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性疼痛、慢性神经根性疼痛、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性疾病、顽固性心绞痛(经规范内外科治疗无法缓解)、内脏痛、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神经痛、放化疗引起的痛性神经病变、脑卒中后疼痛、脊髓损伤后疼痛、神经根(丛)性撕脱伤、癌性疼痛等。

近年来,脊髓电刺激被用于脏器功能保护、改善胃肠功能、中枢催醒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2)禁忌证:绝对禁忌证包括病人有凝血功能异常、手术部位感染、精神心理疾病、躯体形式障碍、不具备使用脊髓电刺激装置的能力、特殊排异体质等。相对禁忌证包括病人药物(如阿片类)滥用、全身感染、妊娠、免疫抑制、体内已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脉冲发生器可能会损害这些设备的功能)。

就目前的资料而言,该项治疗尚不适于孕妇,儿童。有关的并发症包括不适当的刺激感觉,血肿形成,浆液瘤形成,硬膜外出血,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皮肤过敏,皮肤侵蚀,植入物失效移位,植入点疼痛,疼痛缓解丧失,胸腹壁刺激及常见的外科并发症等。

如果适应症掌握得好,病人选择恰当,脊髓刺激术的成功率应该是很高的。其另外一个好处是该治疗疼痛的方法能有效地控制疼痛而无需任何药物,从而使病人避免了很多因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带来的痛苦。

2、脊髓电刺激手术流程

(1)一期测试:手术大概需要1小时-2小时,手术结束后,需要病人在医院进行体验3-5天,以评估刺激参数对疼痛改善的效果。一期测试期的效果,即可预测基础疗效,一般来说,疼痛减轻百分之五十,即可认为有效,可立刻植入永久刺激器。

(2)二期手术:手术大概需要0.5小时-1小时,手术结束后3天左右即可出院。

术后注意事项

1、电极植入后,患者需要卧床24小时,等电极状况稳定后,再下床活动;

2、电极植入后,要避免突然的大幅度运动,防止电极移位,但也不需要过度小心谨慎;

3、电极植入后,要避免提、拉重物;

4、术后根据情况,医生可能需会对电极刺激参数进行数次调节。

参考文献:

[1]越娜,澈力木格,于建设等.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2,54(12):1484-1487.

[2]吴雨菲,邹天浩,杨东.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应用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2,28(02):134-138.

[3]樊碧发,冯智英,顾柯,贾东林,金毅,刘红军,毛鹏,宋涛,孙涛,万丽,吴大胜,肖礼祖,谢朝晖,徐凤和,毛鹏.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27(06):406-409.

以上文章来源于神经外科医生胡永珍

相关知识

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终极武器,脊髓神经电刺激疗法
【诊疗进展】SCS脊髓神经电刺激(镇痛起搏器),治疗慢性疼痛
西京脊髓电刺激治疗顽固性疼痛
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新进展
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专家共识
东营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开展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电刺激:疼痛治疗的“终极法宝”!
脊髓电刺激治疗
神经电刺激术治疗慢性疼痛
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

网址: 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82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