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银行信用风险?——从问题到对策的思考

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银行信用风险?——从问题到对策的思考

2023年5月份,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情况》,报告显示,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9%,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3.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78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1.4%,较上年末下降2.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仍然存在上升压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方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足额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债权人带来的损失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也是影响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竞争格局、金融监管政策等。如何有效识别、评估、控制和化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从深度和广度,多方面分析和解读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贷款引发的信用风险,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贷款引发的信用风险的主要表现和成因

经济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结构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形势。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贷款引发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良贷款规模持续扩大,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78亿元,同比增长13.4%;不良贷款率为1.89%,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上升0.12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的分布来看,各类银行、各地区、各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其中,中小银行、东北地区、制造业等相对较高。

逾期贷款规模快速增长,逾期贷款率显著上升。逾期贷款是指到期未偿还的贷款,是信用风险的重要预警指标之一。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逾期贷款余额为5.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09亿元,同比增长37.9%;逾期贷款率为2.87%,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上升0.55个百分点。

从逾期贷款的构成来看,90天以上逾期贷款余额为2.4万亿元,占逾期贷款余额的46.2%,较上年末下降0.7个百分点;90天以上逾期贷款率为1.32%,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这说明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有所加强,但仍需警惕逾期贷款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带来的潜在风险。关注类贷款规模稳中有升,关注类贷款率略有下降。关注类贷款是指有可能发生损失但尚未确定损失金额的贷款,是信用风险的另一重要预警指标之一。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9.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0亿元,同比增长1.2%;关注类贷款率为6.62%,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0.38个百分点。从关注类贷款的构成来看,房地产开发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制造业等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

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贷款引发的信用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增长动力转换。这些变化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需求和质量都产生了影响。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面临经营困难,还款能力下降,贷款违约风险上升;

另一方面,结构调整加快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资金需求增加,贷款融资难度增大;再者,增长动力转换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面临创新挑战,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贷款评估难度增大。

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带来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多元化。这些变化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定价和管理都产生了影响。一方面,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降,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另一方面,金融产品和服务多元化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客户流失,市场份额减少,竞争优势削弱。

金融监管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下,金融监管政策更加严格,金融监管体系更加完善。这些变化对商业银行贷款的规模和结构都产生了影响。一方面,金融监管政策严格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总量受到控制,信贷投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分类更加精细,信贷风险更加透明。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用风险识别不够及时、准确和全面。信用风险识别是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及时、准确和全面地识别出潜在的信用风险,才能有效地进行评估、控制和化解。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识别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信用风险识别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完善和统一;信用风险识别方法不够先进、灵活和创新;信用风险识别信息不够充分、透明和共享等。

信用风险评估不够客观、合理和规范。信用风险评估是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二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客观、合理和规范地评估出信用风险的大小、程度和影响,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分担和转移。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评估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不够科学、精准和适应;信用风险评估数据不够真实、有效和可靠;信用风险评估流程不够严谨、规范和监督等。

信用风险控制不够有效、主动和协调。信用风险控制是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三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有效、主动和协调地控制好信用风险的发生、扩散和爆发,才能有效地进行化解、消化和弥补。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信用风险控制策略不够灵活、多元和创新;信用风险控制手段不够丰富、有效和及时;信用风险控制协调机制不够健全、顺畅和高效等。

信用风险化解能力不够强大、快速和稳健。信用风险化解是信用风险管理的第四步,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步。只有强大、快速和稳健地化解好已经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信用风险,才能有效地保障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声誉形象。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化解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信用风险化解机制不够完善、公平和透明;信用风险化解资源不够充足、合理和优化;信用风险化解效果不够显著、持续和可持续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着复杂和多变的环境,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目标,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水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则和目标:

全面覆盖原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该涵盖所有的贷款业务和客户,不论规模大小、类型性质、期限长短,都应该纳入信用风险管理的范围,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全面覆盖。

动态监测原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该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贷款业务和客户的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动态监测。

差异化处理原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不同阶段的贷款业务和客户,采取不同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差异化处理。

预防为主原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该注重在贷款业务和客户发生信用风险之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加强信用审查、完善贷后管理、提高拨备覆盖率等,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原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如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法律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多元化处置等,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综合治理。

相关知识

中小银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ocx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经济下半年如何发力?最新会议释放重要信号
数据说话:对经济政策的预期,怎么看?
经济下行如何影响国民心理健康?如何有效应对?
经济专家: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应对三重压力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思考
从“智能床垫”到“睡眠生态”:慕思股份的 AI 革命如何破局行业困局
中信银行刘成:商业银行做好养老金融 大文章的“中信思考”
银摄入过多对健康和经济的双重威胁

网址: 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银行信用风险?——从问题到对策的思考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84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