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营养丰富的红糖燕麦馒头制作指南

营养丰富的红糖燕麦馒头制作指南

01红糖燕麦馒头的诱人之处

红糖燕麦馒头,香甜松软,带有浓郁的红糖清香味。每一口都充满了惊喜,越嚼越甜,令人回味无穷。一不小心,就可能吃下三个,不知不觉中就超量了。

平常蒸馒头,我们通常只会想到面粉和酵母。然而,实际上,面粉的搭配选择非常丰富,可以加入各种食材来蒸制出五彩斑斓、口感各异的馒头。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蔬菜汁,或是将平时不太受欢迎的蔬果打成汁与面粉混合,这样蒸制出的馒头不仅色彩诱人,还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吃下这些原本不喜欢的蔬果。此外,红糖燕麦馒头通过加入红糖和燕麦增加了口感和营养价值,同时使用不同食材搭配面粉,丰富了馒头的色彩和健康益处。各种干果和杂粮也可以打成粉末后与面粉混合,这样蒸制的馒头不仅口感更加丰富,还能有效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同时增加B族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对于预防肥胖和高血糖等健康问题大有裨益。

02燕麦红糖馒头的做法

最近,老家寄来的甘蔗红糖散发着清新的香甜,让我忍不住想起红糖馒头的美味。于是,我尝试将燕麦也加入面粉中,不仅增加了馒头的营养价值,还让每一口都充满了健康的力量。燕麦作为公认的益心脑血管食材,其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显著。同时,燕麦还能降血糖、助减肥,对脂肪肝、糖尿病、便秘等病症有辅助疗效。经常食用燕麦,不仅能增强体力,还能为延年益寿添砖加瓦。

采用纯甘蔗红糖,带有清新的甘蔗香甜,而燕麦则选用速食纯燕麦片,无需打粉,直接与面粉混合揉面。蒸制完成后,馒头虽不及纯面粉馒头般光滑细腻,却松软有弹性,如同海绵一般,并带有淡淡的清香味。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所需食材包括:普通面粉400克、速食燕麦片100克、甘蔗红糖50克、酵母5克以及开水250克。

◉ 制作步骤

制作燕麦红糖馒头的步骤如下:

将普通面粉、速食燕麦片、甘蔗红糖和酵母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开水,然后开始揉面。揉面的过程中,要注意将面揉至光滑且不粘手的状态。接着,将揉好的面团盖上湿布,进行发酵。发酵完成后,将面团取出,进行再次揉面,排出其中的气泡。最后,将面团分割成适当大小的小块,并进行整形,然后放入蒸锅中进行蒸制。蒸制完成后,便可享用松软有弹性的燕麦红糖馒头了。

将50克红糖与250克开水混合,冲泡成红糖水。待其晾至约38°C的温水状态后,即可进行后续步骤。

将面粉、燕麦片和酵母放入一个大盆中,然后逐渐加入红糖水,用筷子搅拌至面絮状。接着,用手将面絮揉成光滑的面团,直至达到“三光”标准,即面团光滑、盆子干净、手也不沾面粉。揉面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享受到美食制作的乐趣。加入燕麦后的面团,带有一种独特的粗粮风味。

将揉好的面团盖上保鲜膜或容器盖子,静置饧发40分钟。这样,面团会逐渐发酵,变得更加松软。

当面团发酵至约2倍大小时,其内部会充满蜂窝状的孔洞。或者,你可以用手指轻轻戳面团,若抽出手指后,孔洞能够保持原状,并不回缩塌陷,这也表示面团的饧发程度已经恰到好处。

经过二次揉面,大约揉搓3至4分钟,需确保充分排出面团中的空气。随后,将面团搓成长条状,再切成大小均匀的小馒头胚。我个人偏好使用竹制笼屉进行蒸制,但若笼屉尺寸较小,则更适合制作小巧的刀切馒头,而非大型圆馒头。

将准备好的馒头生胚有序地码放在笼屉内,确保彼此间至少保持两指宽的距离,以防止在蒸制过程中粘连。放置好之后,盖上笼屉盖,进行二次醒发,等待约20分钟。当馒头生胚掂起来有轻飘飘的感觉时,说明二次醒发已经完成,此时便可开始蒸制。将锅中的水烧凉,待上汽后转中火蒸制15分钟,之后关火焖2至3分钟,最后揭开笼屉盖,取出热腾腾的馒头即可。

◉ 小贴士

第一,制作馒头时,泡好的红糖水需要晾至38°C,即比手温稍高但不会感觉烫手的温度,再用于和面。这是因为高温会杀死酵母菌,影响面团的发酵。如果不确定温度,晾至常温也无妨,只是发酵时间会稍长一些。

第二,关于屉布的选择和使用,也有一些小技巧。如果使用硅胶屉布,应保持干燥,直接铺在笼屉上,这样馒头生胚就不会粘在上面。而如果是棉纱屉布,则需要用清水打湿后再铺笼屉上,然后才能码放馒头生胚。此外,关火焖2至3分钟后,取出馒头时要立即进行,避免馒头底部变干后粘在屉布上取不下来。

相关知识

如何制作健康美味的手工全麦馒头(教你一步步做出营养丰富的全麦馒头)
荞麦面馒头的健康制作指南
玉米面馒头:营养丰富的健康主食
糖尿病人能吃玉米面、燕麦、小麦粉做的馒头吗?为什么?
家常馒头制作方法:和面技巧与营养丰富
养生馒头的魅力:搭配独特、营养丰富
藕粉营养丰富 蒸馒头加点还降血糖
杂粮馒头的做法与配方:营养丰富,健康美味
为什么纯燕麦面粉不能蒸馒头?燕麦麸皮热量
四种营养丰富的馒头制作技巧,让早餐不再单调

网址: 营养丰富的红糖燕麦馒头制作指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8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