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肥胖不仅影响美观,更是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近年来,我国各年龄段居民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上海也不例外。数据显示,上海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呈上升趋势,超重和肥胖比例已超过四成。其中,老年人超重和肥胖比例更是超过了50%,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上海的多家医疗机构已经行动起来,开设了以“减重门诊”等命名的体重管理门诊。
这些门诊通过采用药物、手术、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运动、营养管理等多元化方式,为肥胖患者提供全面的体重控制服务。从三级医院到社区医院,上海正努力破解体重管理的难题。比如,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门诊,由内分泌科、营养科、针灸科等权威专家共同坐诊,为每位寻求减重的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减肥方案。
上海市浦东医院的慢病康复(体重管理)综合诊疗门诊首创了“运动院士+医学主诊”模式,引入了远程医疗支持和智能康复设备,为患者提供远程诊断和康复指导。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虬江路院区开设的肥胖病诊治中心,聚集了内分泌、生活方式评估门诊、代谢外科、心理科等多个学科,共同破解成年人体重管理的难题。
专家提醒,体重并不是判断是否健康的唯一指标。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病,与饮食、遗传、性别、种族及身体各器官功能、炎症、菌群失调、大脑功能密切相关。治疗肥胖症必须依靠医学的帮助,包括健康饮食、合理运动、药物辅助等,必要时对重度肥胖还需要手术治疗。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长期体重稳定的目的。
在体重管理之路上,专家强调,减肥并不是简单地让秤上的数字变小,而是要养成一些能坚持下去的好习惯。健康减重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饮食、运动和心理调适缺一不可。营养科通常不提供固定菜谱,因为固定菜谱并不适合所有人。一份个性、可行的饮食指导会从体重、腰围、体成分、营养素评估、饮食习惯、遗传背景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现代人对于健康、营养、饮食的关注度明显增加,但也存在不少误区。比如,有些患者迷信“超级食物”,有些则对健康食物存在误读,还有些患者认为“主食=发胖”,不碰碳水等。营养学有一句话:没有垃圾食物,只有垃圾吃法。此外,有些特定的饮食方案,如生酮饮食,操作不当很容易引发健康问题,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才能进行。
体重管理不仅需要从医疗层面出发,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根据《上海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从2024年起,上海将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的广泛建立,并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体重管理。上海还将面向2500万市民编写“体重管理”健康科普手册,内容涵盖饮食控制、运动促进、规律作息和必要医学干预手段等多个维度。
同时,上海还将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体重管理成效。比如,“爱活力”员工健康促进研究院发布“AI健康教练”,让用户随时随地咨询健康问题,享受AI对话识餐饮食点评、热量和营养素、运动建议等服务。这一表态彰显了上海在体重管理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划重点!健康减重需要科学指导,切勿盲目跟风。如果你正在为体重问题困扰,不妨咨询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的减肥方案。记住,减肥不是一时的决定,而是长期的生活方式调整。让我们一起努力,拥抱健康生活!
讨论话题:你对健康减重有哪些心得或误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建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