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作为珍贵的中药材,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医药学的重要一员,深受广大患者和养生爱好者的欢迎。素有“十药八芪”之称,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归类为上品,广泛应用于滋补和保健。近年来,黄芪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成为许多疾病的辅助治疗药物,尤其是被称赞为与人参齐名的补气良药。在民间,有“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说法。
不过,在使用黄芪的过程中,也需谨慎,尤其是对于阴虚、湿热或者热毒的肾病患者,黄芪的使用可能使病情加重,因此这类患者应避免使用黄芪。
黄芪的来源主要分为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其中蒙古黄芪是市面上较为常见的品种。现代种植主要集中在甘肃、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这与历史上的产区大致相符。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野生黄芪已难以满足,因而出现了种植产业,主要可分为移栽芪和仿野生芪。仿野生黄芪,如山西的“浑源正北芪”和陕西的“子洲黄芪”,许多种植超过5年,主要以出口为主;而甘肃的移栽芪一般种植2-3年。
根据《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黄芪药材被分为特级、一等、二等和三等四个等级,消费者可以根据其外形、颜色和质地来判断。不同切制方式的黄芪片(圆片、瓜子片、柳叶片、刨片)在市场上也各有其用途,部分片型如柳叶片和刨片主要用于食品。
有趣的是,蜜黄芪的作用更为突出,可增强其健脾益气的功效,常用于脾肺气虚和中气下陷症状的治疗。选购黄芪时一定要区分移栽芪和仿野生芪,注意其“金井”(木部淡黄色横切面)和“玉兰”(皮部黄白色)特征以及生豆腥气味。需格外小心混伪品,如圆叶锦葵,其横切面呈环灰黄色,而梭果黄芪则常常皮木分离且味淡微涩。更要注意避免购买黄芪须根这部分,因其并无药用价值。
目前,黄芪的种植规模在逐步扩大,市场供应稳定,混伪品的现象也在减少。通过以上种种知识,选购者可以更为自信地选择优质的黄芪,为健康保驾护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