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大学生网络社群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动态关系及调适研究

大学生网络社群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动态关系及调适研究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网络社群成为大学生生活重要部分,网络社群依赖与心理健康问题随之凸显。本研究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纵向研究与多方法结合方式,深入剖析二者动态关系。研究发现,网络社群依赖与心理健康存在双向交互影响,依赖初期适度参与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随着依赖加深,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呈阶段性特征。基于此,从高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网络社群平台加强规范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调适能力三方面提出调适策略。本研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解决网络社群依赖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群依赖;心理健康;动态关系;调适策略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数字化浪潮迅猛推进的当下,互联网技术深度嵌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态,网络社群一跃成为他们社交互动、知识汲取与休闲娱乐的关键场域。据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截至 2025年初,我国大学生网民规模已达4000万人,其中超 95% 的大学生高频活跃于各类网络社群,如微信、QQ社群以及抖音、小红书等兴趣导向型社群。网络社群凭借其便捷性与丰富性,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社交版图与多元信息获取渠道,但与此同时,部分学生过度沉溺其中,滋生出网络社群依赖现象。这种依赖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更对心理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相关调查表明,约30% 的大学生曾因过度涉足网络社群而学业受阻,20% 的学生坦言网络社群依赖对其现实社交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究二者关联并探寻有效调适策略,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高校教育管理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全方位、深层次地揭示大学生网络社群依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动态关联,精准解析二者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与外在表征。通过系统性研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筑牢理论根基,助力教育者制定科学精准、切实可行的干预举措,引导大学生以理性、审慎的态度运用网络社群,有效预防和缓解因网络社群依赖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推动其全面发展,还能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优良的校园心理生态,为培育高素质人才夯实基础。

      1.3 研究态势与国内外进展综述

国内外学界围绕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国外方面,Young 率先提出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为网络依赖研究奠定了基石;Kim等学者深入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社交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过度上网可能致使孤独感攀升。国内研究则更聚焦于网络依赖在本土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特特质、成因溯源及干预策略。然而,既有研究对大学生网络社群依赖与心理健康动态关系的探究尚显薄弱,多为静态分析,缺乏长期追踪与多方法融合的综合性研究。本研究将充分借鉴已有成果,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纵向研究与多方法协同的方式,深度剖析二者的动态关系,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2.jpg

  2.大学生网络社群依赖与心理健康的理论阐释

      2.1 核心概念厘定

网络社群依赖是指大学生在频繁投身网络社群活动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对网络社群的过度依赖状态,具体表现为难以自控网络社群的使用时长与频率,且这种依赖对其学业精进、社交拓展、日常生活秩序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例如,部分学生为参与网络社群活动不惜逃课、熬夜,全然忽视现实中的学习与社交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维度处于良好状态,能够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类变化与挑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稳定平和的情绪。对于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体现为能够正确认知自我、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高效应对学习与生活压力等方面。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充分释放自身潜能、实现个人成长蜕变的关键支撑。

      2.2 大学生网络社群依赖的现状剖析与特征洞察

通过对全国 20 所高校的分层抽样调研(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 2765 份)发现,大学生网络社群依赖现象较为普遍。约45%的学生每日耗费在网络社群的时间超3小时,其中18%的学生呈现出显著的依赖症状。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交补偿性依赖,部分性格内向或在现实社交中屡遭挫折的学生,倾向于在网络社群中寻觅认同感与归属感,如加入兴趣小组类社群,借助分享共同爱好来获取他人关注。二是娱乐消遣性依赖,网络社群琳琅满目的娱乐内容吸引大学生投入大量时间,例如沉迷于游戏社群的活动、短视频社群的浏览,借此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烦恼。三是信息获取性依赖,部分学生过度倚重网络社群获取信息,匮乏自主筛选与深度思考能力,面对海量信息时极易滋生焦虑与困惑。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深度剖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 2004 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40.3% 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身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关系困扰是诱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网络社群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了情绪宣泄与社交支持的出口,但过度依赖网络社群会使问题趋于复杂。例如,长期沉溺网络社群致使现实社交能力退化,进而加剧孤独感;网络社群中的信息过载与比较行为,极易引发焦虑与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网络社群依赖程度较高的学生,其焦虑、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使用网络社群的学生。

   3.大学生网络社群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动态关联机制探究

     3.1 网络社群依赖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理

依据认知行为理论,网络社群依赖会干扰大学生正常的认知进程。长时间沉浸于网络社群,海量碎片化信息汹涌涌入,使得大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度思考,进而导致学习时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同时,网络社群中的虚拟社交与现实社交存在本质差异,过度依赖虚拟社交会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交中遭遇适应困境,社交自信受挫,进而滋生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来看,过度追逐网络社群中的社交满足,会阻碍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的追寻,长远来看,对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一些学生在网络社群中拥有众多虚拟好友,但在现实中却深感孤独与迷茫,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3.2 心理健康状况对网络社群依赖的反向影响

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取充足的情感支持与满足感,往往更倾向于在网络社群中寻求慰藉。例如,患有社交焦虑的学生,在现实社交场合中会感到紧张不安,从而选择在网络社群中展开交流,这种行为会进一步加深对网络社群的依赖程度。反之,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现实社交能力,他们能够合理运用网络社群拓展社交圈子、汲取知识养分,不会轻易陷入过度依赖的泥沼。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学生,在面对网络社群的诱惑时,能够更好地管控自己的使用行为,将网络社群视作辅助工具,而非生活的主导。

      3.3 二者动态关联的阶段性特征解析

在初始阶段,大学生适度参与网络社群能够丰富社交生活,有效缓解孤独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例如,加入学习交流社群能够获取优质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动力。随着使用时间的持续增加,部分大学生开始显露依赖倾向,此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如出现睡眠质量下滑、学习效率降低等问题。若依赖问题未能得到及时遏制,持续恶化,便会进入恶性循环阶段,网络社群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峻,可能导致学业成绩大幅滑坡、现实人际关系破裂,甚至衍生出心理障碍,严重危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正常生活。通过对 100 名网络社群依赖学生的跟踪研究发现,在依赖初期,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所上扬;随着依赖程度加深,这些负面情绪进一步加剧,部分学生出现了社交恐惧与学习障碍等问题。

   4.基于动态关联的调适策略建构

     4.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优化路径

高校应将网络社群依赖相关内容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小组研讨等多元形式,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网络社群的利弊得失。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构建完备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网络社群依赖倾向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及时实施干预措施。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培训,深入研习网络社群依赖的评估与干预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精准的心理健康服务。例如,开设 “网络心理健康与行为调适” 课程,借助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网络社群依赖的危害及应对策略;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业内专家分享网络心理健康知识与典型案例;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

      4.2 网络社群平台的规范与引导策略

网络社群平台应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强化内容审核机制,严格过滤不良信息,全力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生态环境。充分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依据大学生的兴趣偏好与实际需求,精准推送有益的学习、文化内容,引导他们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社群。同时,平台可设置使用时长限制、休息提醒等贴心功能,助力大学生自我约束。例如,部分阅读类社群推出 “阅读时长管理” 功能,鼓励用户合理规划阅读时间,避免过度沉溺。此外,平台还可组织线上线下联动的健康活动,促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互动。如抖音平台举办的 “校园风采大赛”,鼓励大学生通过线下拍摄、线上分享的方式展示自身才艺与生活,增强现实社交能力。

      4.3 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的培育策略

培养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至关重要,他们可通过制定详尽的网络使用计划,合理调配在网络社群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分配。高校可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助力他们正确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减少对网络社群的依赖程度。积极鼓励大学生踊跃参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交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如志愿者服务、学术竞赛等,拓展社交圈子,提升现实社交技能,增强自信心与归属感,从而实现从过度依赖网络社群到合理运用网络社群的良性转变。例如,组织 “社交技能提升训练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沟通、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开展 “走出网络,拥抱现实” 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减少网络使用时间,投身户外活动与社交聚会。

   5.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凝练

本研究深度剖析了大学生网络社群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动态关联,明确了二者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与阶段性特征,并从高校、网络社群平台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维度提出了针对性的调适策略,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研究发现,网络社群依赖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双向交互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各异的特点。通过实施针对性的调适策略,能够有效缓解网络社群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2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涵盖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运用更为前沿的技术手段进行动态监测,持续深入探究二者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理论支撑。同时,可深度探究不同类型网络社群(如学习类、娱乐类、社交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如何依据这些差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此外,结合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网络社群中的应用,研究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亦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5.3 研究局限与反思

本研究在样本选取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尚不够充分。后续研究可进一步优化样本选取方案,增加实验研究等多元化方法,深入验证研究结论,不断完善对该领域的认知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尽管竭力控制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但仍可能存在一些未被考量的混杂因素。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研究设计,采用更为严谨的实验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同时,强化对网络社群依赖和心理健康的动态监测,获取更为全面、精准的数据,为研究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相关知识

学习者流动的边界阻隔与相互依赖关系研究.docx
网络社交与群体健康关联
社会心理学专家:网购依赖与现实中人际关系质量相关
心理学研究: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手机依赖影响心理健康:效应与应对
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情绪识别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防范策略研究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睡眠研究》
网购上瘾是病吗? 心理学专家:网购依赖与现实中人际关系质量相关

网址: 大学生网络社群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动态关系及调适研究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3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