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感到心绪不宁,身体也随之出现不适。”这样的体验或许我们都曾有过。但您曾深思过,心理健康究竟如何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吗?又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身心和谐与健康?
为了回应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普遍关切,国家卫健委精心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份指南,了解如何维护和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吧。
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与身体健康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仅在生理层面健全,心理层面也需保持健康。心理健康涵盖了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认知合理性、情绪稳定性、行为恰当性、人际关系和谐性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关乎个人的幸福感、家庭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心理状态不佳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患心身疾病的风险。另一方面,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而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将对身心双方造成深远的损害。
适量运动对情绪健康大有裨益,它不仅能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还能促进心理健康。
运动,特别是长时间的有氧运动,能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这种被称为“快乐激素”的物质不仅能镇痛,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像太极拳、瑜伽这类注重呼吸觉察的运动,更是能够帮助我们平复情绪、减轻焦虑。此外,运动还能增强自信、促进社交互动。建议大家每周坚持适量运动,至少三到五天,每天不少于30分钟,这样对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将大有裨益。如有需要,可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
面对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是成熟负责、富有智慧的选择。
出现心理问题却拒绝寻求专业帮助,这种行为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对个人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人们往往因为种种误解和顾虑而避免寻求专业支持,例如,他们可能认为只有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才能处理心理问题,或者认为只有病情严重时才需要就医。此外,担心他人的看法也是一个常见的顾虑。然而,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并不意味着患有精神心理疾病,也不意味着病情严重。事实上,那些能够积极求助的人,往往更健康、更勇于面对问题、更乐观。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展现了个人对自身健康的负责任态度和智慧。当面临心理问题时,你可以选择向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社工机构寻求帮助。这些机构能提供专业评估、诊断、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服务。
睡眠质量是衡量心身健康的重要指标。常见的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再睡、频繁噩梦等,都可能是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的信号。多数睡眠不良与情绪困扰紧密相关,例如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常常干扰睡眠。焦虑情绪往往导致入睡困难,而抑郁则常伴随失眠和早醒等症状。同时,睡眠不良也会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的症状。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增加负面情绪。
0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两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当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等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时,可能已患上抑郁症。抑郁症不仅导致精神痛苦,还可能影响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想法,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而焦虑症则以焦虑情绪为核心症状,表现为无明确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公众应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评估,尽早接受治疗,以防止问题恶化。抑郁症和焦虑症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并预防复发。
0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许多心理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各有其用量、适用范围、禁忌和副作用等特点。因此,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和自行调整药量。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严重后果。在用药期间,应随时向医生反馈自身情况,遵循医嘱按时复诊,并根据医生指导调整药物类别和用量。病情得到控制后,仍需听从医生建议,不可擅自停药,以免复发或恶化。同时,应与医生充分沟通药物的副作用问题,避免因担忧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0儿童心理发展需科学引导,多了解、多尊重
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系列内在规律,涵盖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多个方面。尽管存在普遍的发展轨迹,但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水平和优势领域各不相同。作为养育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发展特点,以理性态度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并尊重他们各自的发展节奏和特性。早期的发展阶段对孩子一生心理特征的影响深远,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压力适中、富含运动和社交机会的环境至关重要。
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复杂交互结果,其中家庭环境扮演着关键角色。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促进其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相比之下,惩罚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对孩子心理造成深远伤害。因此,更有效的管教方式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通过科学引导来帮助他们成长。
养育者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开放和反思的态度。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儿童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往往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因此,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既要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引导,又要避免过度干预或夸大其影响。如有需要,我们可以开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寻求专业人员的建议。
老年痴呆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退行性脑病。虽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治愈该病,但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延缓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老年痴呆的主要症状包括记忆减退、难以完成熟悉的任务、决策困难、言语表达障碍以及性格变化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以早期发现老年痴呆的迹象。
为了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老年人应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包括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持续学习和思考、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等。此外,定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也是及时发现并干预老年痴呆的重要手段。
0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需理解和关怀,避免歧视与排斥
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等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疾病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痛苦,还会影响其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因此,我们需要以理解和关怀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患者,避免对他们进行歧视和排斥。通过提供科学评估和治疗服务来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科学有效的治疗,其症状可以得到显著缓解,甚至实现康复。然而,社会上对这类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往往源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将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可能给他们及其家庭带来额外的负担。对于那些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提供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将有助于他们的病情改善和全面康复。
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在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时,人们往往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寻求舒缓。然而,并非所有减压方式都是健康的。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或沉迷游戏等,这些方式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暂时的舒缓,但长期来看,它们对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的损害远大于其带来的短暂缓解。因此,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法至关重要。首先,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识别并减少那些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以更客观和现实的态度来面对问题。其次,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实际帮助。最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适量运动和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来调节情绪。科学的减压方式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促进长远的心身健康。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国家卫计委发布《健康素养66条》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国家卫健委发布66条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
【心理健康】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国家卫计委发布健康素养66条 专家建议对照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国家卫计委发布健康素养66条 专家建议对照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国家卫健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助你快速恢复心灵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理健康素养十条》(上)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丨身心本一体,爱自己从“心”开始
网址: 国家卫健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3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