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
伴随着五千年的饮食变迁史
民以食为天
从粗茶淡饭,到美味佳肴
从吃饱、吃好,到吃的健康。
回顾建国70年来,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食”对于的国人的重要性。
1949—1959:限量吃
建国初期,因为物质供应紧张,饮食结构比较单一,以土豆、玉米等杂粮为主,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米面粮油凭票供应,每家每户的粮油票都是按人数定量发放。只有逢年过节,会凭票购买一些肉类、糕点糖果等来解馋,但分量都不多。
1959—1969:饿肚子
因为“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60年代初的人们基本是吃不饱饭。萝卜、大白菜占据了老百姓的餐桌,甚至野菜、树叶都成了充饥的食物。
1969—1979:能吃饱
70年代主食以玉米面、高粱面等粗粮为主,菜是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吃饱问题基本解决,逢年过节还能吃到大米、白面、红烧肉。这一时期还有了爆米花、棉花糖、麦乳精等小零食和营养品。
1979—1989:要好吃
80年代:1980年实行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粮食生产有了明显的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物资逐步增多,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个时候人们的餐桌也丰富起来,开始由吃饱转为吃得香。人们开始走出家门享受饭店专业大厨的烹饪味道。1980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开业。
1989—1999:吃品质
9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菜肴的种类和档次有了大幅提升,人们开始追求食物的品质。鸡鸭鱼肉不稀罕。
饕餮时代的来临,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鲍鱼、海参、甲鱼、鱼翅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1999—至今:吃多样
这一时期,餐饮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吃与生活方式的结合越发紧密,人们更加注重吃的便捷性与特色化,现代生活方式对餐饮消费有着更加深入的影响。
坐等美食送上门(外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餐饮消费选择,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花在做饭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互联网已经悄无声息地渗入到餐饮行业。
饮食发展的多样化与便捷性,也与国人的肠道健康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矛盾。不限时间地点,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各种美食,让肥胖者越来越多,而食品安全监察的不到位也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突出,肠道健康需要时刻守护!
尝瘦君小贴士:肠道健康多喝高纯度菊粉!从粗粮到细粮,从单一到多样,虽然我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肠道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好吃的太多总是管不住嘴,便捷的生活方式让人越来越懒,而囤积在肠道内的能量、毒素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