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勤奋,自律是一件更难做到的事情,因为其中充满了智慧;相比于知识,智慧是一件更加孤独的事情,因为知识积累建立在前人迭代的基础上,而智慧只能依靠个人从0到1的修炼。自律通向自由,自律也是一场盛大的孤独美学。作为汽车圈最大的跑步团体,汽车人快跑团聚集了汽车媒体和汽车企业的大多数优秀跑步爱好者。本次以“自律美学”为选题,邀请来自汽车媒体和汽车企业的跑步达人,用文字讲述他们如何走向自律之路,展现自律带来的美好且自由的生活点滴。
NO.1:自律美学丨楠式打卡生活方式修炼手册
文丨王廉
中日医院国际部运动损伤工作室康复师
睿动健身协会会长
我不是在读取数据,而是在倾听自己。
这半年来,凡是见过我的人大多会问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戴着两块表?”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篇分析哪块表很好的文章,那你可能会失望了。
我佩戴Garmin两年多的同时也几乎无时无刻的戴着Apple watch,也算是使过SUUNTO、EPSON、华为、小米等好几个品牌的运动手表的用户,但我并不能清晰地告诉你哪个牌子采集数据更准,哪个厂家的GPS更精确。
也好多人还问过我另一个问题——你知道怎么看这些数据吗?这要是几年前,我会直接敷衍地说“我上学的时候学过这些指标”,然后趁机转移话题。现在的我虽然很清楚这些概念的意义,也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具体联系。这些记录的数据除了速度时间距离等信息,还能帮我们采集更多信息诸如心率、步态等生理学及运动学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在运动时间上的对应变化判断出这个人的生化改变。
然而结果可能并没有什么变化,我依然会敷衍着回答这些问话,因为我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在于这些指标。
有些人在坚持不懈训练的同时认真研究过这些运动数据,有些人不断对比网络文章中的分析解读,对运动指标一探究竟,还有人每天在聊天群里分享自己的数据以便互相对比数字的准确性。但其实,他们都最想了解一个问题,即“我怎么了”。
其实,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要你客观的记录你的主观感受,就行了。如果你想分析这些感受的原因,可以在时间轴上,把心率、血压、速度、步幅、高度、主观感受做一个对照表,然后记录下来,交给运动专家看,他就会告诉你“你怎么了”。
拿心率举个例子。相信一定有人和我一样有过下面的感受:
有时候手表采集数据显示心率并不高,但跑得呼哧带喘,迈不动腿,摆臂都得端着肩膀;但有时候跑得极其轻松,感觉身轻如燕、呼吸顺畅,而心率却高出自己的额定值。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抛开手表测量误差的问题不说,影响主观感受心率变化的因素很多,呼吸节律、肌肉收缩、动作流畅度,环境温度、地面情况、空气质量,营养情况、作息规律、内心情绪,近期疲劳程度、运动时的心态,甚至路上偶遇个美女帅哥,都可能会对心率和感觉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一些定力极强的专业运动员来说,他们可以尽量屏蔽外部因素,再尽可能调整饮食作息习惯,保证把干扰降到最低,然后看运动对于数据变化的影响。可是我们这些业余的运动员纠结于这些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运动几年中一直坚持发朋友圈,除了记录运动项目与运动内容,更多的是和大家分享我的主观感受,哪天跑完了舒服,哪天累得要死,都会比较如实的“交待”给朋友们,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你要试着记录并分享你的真实感受,不要动不动就给别人灌心灵鸡汤,也不要不明就里的被人打了鸡血,要保持自己不被别人的感受控制。运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自己,倾听自己的身体发出的声音。
这几年我接触了一些有运动损伤的朋友,很多都是被人“煽动”而非带动着进行训练、参加比赛。他们被别人的成绩打动,被人家的感受蒙蔽了双眼,被网络上一些励志文章冲昏了头脑,误以为自己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获得和别人一样的成功。
这样很危险!
康复医学中最常用的主观感受记录表就是《VAS疼痛评分》、《Borg主观疲劳程度表》和《疲劳自评量表(FSAS)》。这些量表能帮助人们较准确的记录自身情况,但我不建议大家自己去学习这些量表,因为量表只是工具,最重要的使用量表时的指导语。错误的使用方法会误导大家得出错误的结论。
附记:就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家胡大夫因为运动过量累倒了。昨天户外运动超过7小时,今天早上没好好吃饭,中午还“坚持”完成自己的训练计划,错误的估计了自己身体情况,结果就躺下了……
-END-
策划:李德辉
-----------------------------------
汽车人快跑团是汽车圈成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跑团。目前,汽车人快跑团拥有200多名成员,主要来自于主流汽车媒体、财经媒体、汽车企业中高层、赛事服务机构、运动康复领域及汽车行业相关从业人员。汽车人快跑团致力于成为汽车&运动跨界营销咨询与服务的专业机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