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08:58 来源:科技日报222
科技日报讯 (记者罗云鹏)近期,西南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携手合作,在《细胞》子刊《寄生虫学趋势》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地区包虫病的流行特征、诊断预防技术及综合防控策略的进展,提出融合“人—动物—环境”的“全健康”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包虫病防控迈入精准化、智能化新阶段。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寄生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由犬、狐等终末宿主传播给人类和牲畜。其中泡型包虫病也被称为“虫癌”,如未得到有效治疗,超过90%的患者会在诊断后10—15年内死亡。全球约86%的泡型包虫病新发病例集中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此次研究提到多项包虫病防控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例如,游离DNA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的超声影像诊断技术,提高了疾病早期发现能力;智能项圈可通过实时监测犬类健康和定期驱虫,有效切断包虫病传播链;环境DNA技术可非侵入式、动态化监测寄生虫分布情况,为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在具体防控举措方面,该研究指出需强化卫生健康、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快智能化监控设备和诊疗技术在牧区的普及应用。同时,有关部门应持续提升公众卫生意识,防范跨区域传播风险,推广动物疫苗,并建立环境风险监测体系,形成多部门协同的防控合力,依托“全健康”理念,实现科技创新与系统治理双轮驱动,推动青藏高原包虫病防控从传统模式转向更加主动的精准防控模式。
研究团队建议,未来在科学研究方面应加强早期诊断技术、基因组学和传播动力学研究,揭示寄生虫的遗传多样性及传播机制。此外,研究还需结合生态气候与社会经济因素,构建大数据模型,为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和指导。远程医疗与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也不可忽视,尤其在牧区等偏远地区,应大力推广便携式诊断工具,并完善流动人群的健康管理。
(责编:郝帅、杨迪)
相关知识
为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提供新策略:厦门大学张杰团队揭示小胶质细胞糖脂代谢调控新机制
干细胞、基因治疗骨关节炎提供新可能,上海六院团队国际顶尖期刊发文
抗疟研究新进展!颜宁团队和尹航团队聚焦糖转运蛋白“饿死疟原虫”
Science子刊:叶招明、张长青、高俊杰团队揭示骨细胞线粒体通过STING通路抑制癌症转移和发展
Science子刊:叶招明/张长青/高俊杰团队揭示骨细胞线粒体通过STING通路抑制癌症转移和发展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新策略
久饿致命,稍饿抗病:华东师大科研团队揭示饥饿双向调控鱼类T细胞免疫的机制
Nature子刊:梁兴杰团队开发IL
Nature Aging:浙江大学王本团队提出抗衰新策略,设计嵌合多肽诱导免疫细胞清除衰老细胞
Nature子刊:发现新的细胞死亡机制,可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策略
网址: 科研团队《细胞》子刊发文提出青藏高原包虫病防控新策略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8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