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求皮肤问题原因时,我们常常会关注食物、衣物和洗漱用品,却往往忽视了床上用品这一关键因素。实际上,床品的清洁与否与皮肤健康息息相关。
01床上用品的健康隐患
❒ 床上用品中的细菌及污垢
许多人每天都会更换衣物,却往往忽视了床上用品的清洁。我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然而,长时间使用的床单、被套和枕头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
每晚睡眠时,人体会排出约200毫升的汗液,特别是在夜间容易出冷汗的人群,其排汗量更大。这种潮湿且温暖的环境为细菌滋生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此外,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会自动脱落皮屑,而在秋季干燥的气候下,皮肤缺水使得皮屑量增多且更易脱落。同时,床单和被套上还会残留油脂、唾液以及灰尘、尿液等污垢。
若不及时清洗这些床上用品,细菌、灰尘和残留物等便会不断积累,进而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 潜在的健康风险
这样的床单和被套无疑对皮肤构成了潜在威胁,容易引发股癣、甲癣等皮肤病。在睡眠过程中,随着呼吸,床单上附着的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等有可能被吸入体内,从而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对肺部健康构成不利影响。长期不清洗床单,更可能导致上百万微生物的入侵,甚至可能引发妇科疾病。
02床上用品的清洗频率和方法
❒ 床单和被套的清洗频率
多久应该清洗一次床上用品呢?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不洗的床单上,可能积累着多达5.5斤的汗水,这样的环境对于螨虫和细菌而言简直是乐园。
❒ 枕套和枕芯的清洗建议
枕巾是细菌和尘螨的温床,容易沾染皮屑、真菌、细菌以及头发和皮肤上的油脂和污垢。若仅清洁面部而不勤换枕巾,那脸部清洁就可能变得徒劳无功。为保持脸部健康,建议每周至少清洗一次枕巾。若脸部出现皮肤过敏等不适,则应每隔两三天就换洗一次。同时,枕套也需每周进行清洗。在睡眠过程中,我们的口水、汗液,以及头皮上的灰尘、皮屑和油脂,都会不可避免地渗入枕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枕芯中滋生链球菌的风险逐渐增加,进而可能引发血栓。特别是在秋冬季节,由于感冒增多且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染链球菌,从而为血栓的形成埋下隐患。因此,建议每3个月清洗一次枕芯。若枕芯材质不易清洗,则应每周进行暴晒;使用满1年后,务必更换新的枕芯。
03清洗与除螨技巧
❒ 除螨小秘诀
床单、被套、枕套因其材质差异,清洗方式也各有讲究。对于床单和被套,高温清洗或暴晒是众所周知的除螨方法。 然而,若在清洗时加入几滴花露水,其含有的酒精成分便能发挥出色的去污、杀菌功效,同时还能辅助杀死附着的螨虫。此外,花露水的淡淡香气,在洗完晒干后依然留香,令人心旷神怡。
❒ 枕套清洗与维护要点
由于枕头的材质多种多样,因此在洗护时需特别留意。 纤维枕和羽绒枕的洗护方法相似,均可用中性洗涤剂温水进行手洗或机洗。
❒ 特殊材质枕头的处理
蚕丝枕中含有的丝胶成分具有防螨、防尘的功效,但需经常在通风处晾晒,以保持其干燥和清洁。乳胶枕的清洗应将清水盖过枕头,用手轻轻挤压进行清洗,之后平放以滤水。待其自然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时,需避免暴晒,以防乳胶变硬老化。
此外,在洗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除螨的小技巧。冷冻法:将枕头用保鲜膜严密包裹,随后置于冰箱冷冻室内冷冻6至24小时。这样,螨虫的死亡率可高达70%。冷冻完成后,再取出在阳光下晾晒,除螨效果将更为出色。黑色塑料袋暴晒法虽然暴晒能够杀死部分螨虫,但仅能去除30%左右,特别是对于厚重的枕头等家居用品。然而,只需将枕头装入黑色塑料袋中,再置于阳光下暴晒两小时,便可显著提升除螨效果。
04去除黄渍的方法
❒ 使用淘米水和橘子皮去除黄渍
床单、被套、枕套等日常用品,使用时间久了往往会出现发黄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排出的有机成分附着在上面。不过,不用担心,只需掌握一些清洗小妙招,就能轻松去除这些黄渍,让你的用品恢复洁白如新。将橘子皮放入锅中,加入淘米水进行煮沸,随后将煮好的水倒出,待其温度降至约55℃时,将发黄的床单浸入其中,浸泡15至20分钟。之后进行搓洗,黄渍便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 利用盐和小苏打去黄渍
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适量融入盐和小苏打,充分搅拌至溶解。接着,将发黄的床单浸入此溶液中,静置并浸泡半小时。之后,按照日常洗衣流程进行清洗,并晾干,床单的黄渍便神奇地消失了,焕发出洁白如新的光彩。
不仅床单,白色衣物上的黄渍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轻松去除!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床上用品的清洁、除螨与健康维护指南
保障健康睡眠:床上用品的清洁与除螨全攻略
高温天的床品清洁与防螨指南:拯救你的“汗水乐园”与“螨虫天堂”
尘螨过敏睡不好?床品清洁三重点,睡眠无忧
防螨床品选购指南|科学解读真实效果
猫咪耳朵健康指南:耳螨与日常清洁
定期更换床上用品?避免螨虫滋生?
如何维护猫咪耳朵的清洁与健康?
除螨喷雾使用指南:让你的家无螨更健康
除螨喷雾剂真的有用吗?洁仕夫螨虫喷雾,给你“没螨”生活
网址: 床上用品的清洁、除螨与健康维护指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85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