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1806 字
阅读所需: 4 分钟
视频长度:2分45秒
引言
当宝宝开始蹒跚学步,家长又多了一项需要担心的事情:刚刚会走路的宝宝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四处“探险”,如何做好防护措施,将发生意外的概率降到最低点?
宝宝蹒跚学步,
妈妈如何帮助和引导
蒙台梭利育儿经 | 1-2岁
宝宝自主学步的过程
1. 爬行
首先宝宝的学步练习要在宝宝爬行的基础上。如果宝宝没有经历充分的爬行,家长不要跳过这个环节让宝宝直接站立学步。
2. 扶立
宝宝在6-9个月月龄爬行中,身体的肌肉已经非常发达了,骨骼的支撑能力也非常好了,所以孩子就能够自然主动的扶着沙发站立起来。
3. 站立、行走
短暂的扶站是宝宝独立行走的重要阶段,再从扶站巡行到托手行走,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这一阶段在11个月左右宝宝就能够做到。在这个基础上,宝宝就有了独立行走的条件。
激发宝宝学步的兴趣
1. 等待孩子自身兴趣爆发
宝宝在学步期的时候,会自主爆发出一种超强的兴趣。即便没有父母的引导,孩子也会不停的站立起来学习走路。这是孩子的本能和内在的需要。
2. 家里清理杂物,挪出空间
孩子的行走练习需要足够的空间。所以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如果是在家中的练习,建议在客厅中要腾出更多的空间提供孩子学步练习。如果在户外,选择环境优美,软硬适中的安全场所,并看护着宝宝练习学步。
3. 鼓励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鼓励宝宝通过自己的兴趣去完成行走练习。宝宝如果只是在地上爬,不一定非要把他拎起来,而是用语言鼓励他自己站起来,让他带着兴趣爱好去做行走练习。
配合宝宝学步的技巧
1. 充分练习,时间充足
充足的时间、反复的练习也非常关键。建议每次不需要宝宝走太长的时间,否则会导致孩子的疲劳。而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多培养孩子的练习的次数。宝宝会自己累积控制走路练习的能量,在家长的鼓励与信任中,快乐的学会走路。
2. 少用学步车,学步带,自然养成
社会上有学步车、学步带等婴儿产品,这对孩子是不利生长的。相比较而言,自然养成的宝宝更健康。
辅助性的帮助通常是超越孩子实际能力的物品。当宝宝的大腿被学步带拎着被迫走路的时候、当大腿不足以支撑身体重量的时候,宝宝的大腿就容易变形,孩子的八字步、身体上的不协调就会产生。
3. 伸手当扶手
妈妈如何协助宝宝学步练习呢?妈妈可以站在宝宝的前面,当宝宝走路不稳的时候,可以伸手帮助宝宝找到平衡。
在刚学步的时候,妈妈牵着宝宝学走路是没有问题的,当发现宝宝走路更稳一些的时候,妈妈可以和宝宝脱开手、保持一定的距离,鼓励宝宝自己走到妈妈的怀抱。这种游戏宝宝是非常喜欢的。
4. 背后扶着他
妈妈还可以把手放在宝宝的胳膊底下,在背后扶住宝宝,帮助宝宝练习走路。这种方式宝宝也是很喜欢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人不要因为希望孩子多走一会儿,就多拎一会儿,因为所有的练习,都要基于宝宝的实际情况。例如:身体对于大腿的压力。因为背后扶走对于宝宝而言,是一种被动的练习方式,疲劳较难控制。所以大人要善于观察孩子是否乐于此事,一旦他表现出不愿意再练习了,大人就不要强迫他。
规避宝宝学步期的危险
1. 室内安全
仔细检查地面,尽量消除高低不平的情形,避免宝宝因重心不稳而跌倒。
保持地面干净整洁,将电线、杂物等收拾好,以免宝宝不小心被绊倒。
阳台需要一定高度的围栏,并且栏杆间的距离不要太大,以免宝宝探身出去。
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意外,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
将窗帘绳放置在宝宝够不着的地方,避免宝宝玩窗帘绳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注意检查家居摆设是否有尖锐处或棱角,如果不能收起来,可以在尖锐处或棱角上加装软垫。
将容易碎裂或损坏的贵重物品收起来,以免宝宝受到吸引去碰撞物品而受伤。
如果觉得不太安全,就阻止宝宝进入厨房。
别让抽水马桶成为宝宝爱玩的宝贝。
药品、有毒物品或细小用品也要妥善藏好。
容易拉下的盖布、桌布上不要放置其他物品,以免宝宝将两者同时拉下而被物品砸伤。
要让宝宝意识到,烫手的食物不能直接拿,那会使他受伤。
在宝宝行走之时不要喂他食物,以免呛住喉咙。
2. 室外安全
不让宝宝远离你的视线。
避开湿滑的地面,注意路上的障碍物。
注意开放的水域,池塘、木桶等。
在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注意动物粪便及碎玻璃渣子或塑料。
让宝宝走在自己的右边。因为你的右手相比要敏捷有力。
不能只顾自己一个人往前走,尽量让宝宝走在自己的略前方,以免发生突发事件时措手不及。
注意路面是否平坦、遇到瓜皮果屑也应绕开以免滑倒。
◆ 时间:8月10日 晚19点30分
◆ 主题:《入学锦囊——让宝宝爱上幼儿园》
“入园”是宝宝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牵动着万千父母的心。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人呵护的宝宝就要一个人面对陌生的环境,从身体到心里的不适应会让宝宝对幼儿园有天然的“抵触”。
◇ 宝宝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
◇ 让宝宝喜欢上幼儿园的方法?
◇ 从培养宝宝社交开始,来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